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欣孚智库宏观团队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以来,印度话题的热度再次飙升。随着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经济实力超越英国,印度替代中国的论调开始频繁出现在西方媒体上,甚至不乏有人断言未来十年是“印度十年”,21世纪是“印度世纪”。
印度总理莫迪6月访美之后,美印关系达到了历史新高,“美印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将合作扩大到了尖端科技、军事及光伏领域。
经济实力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能够给印度带来多大改变?印度真的能成为世界工厂吗?
欣孚智库基于长期对印度的观察研究判断:印度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道路仍然漫长而坎坷。
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收集、数据调研、深度访谈,集中回答三个问题:
1. “人口第一大国”对印度意味着什么?
2. 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究竟怎样?
3. 印度有可能赶超中国吗?
一、“人口第一大国”对印度意味着什么?
印度人口反超中国正在被全球媒体轮番炒作。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印度已经于2023年4月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印度人口在未来40年内会持续增长,在2063年达到近17亿的峰值。反观中国,如果没有强政策干预,中国人口可能会在2050年下降到13亿,同年印度会涨到16.7亿。
中国保有“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称号已超过两个世纪,现在这个头衔让位给印度,这对全球的政经秩序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2050年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印度第一,中国第二,尼日利亚第三,美国第四
人口比例方面,当下的印度像极了30年前的中国:印度有一个迅速扩大的劳动年龄人口,25岁以下的人口有6.1亿,而老年人相对较少。印度会是全球唯一一个劳动力人口足够接近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金字塔对比,每个金字塔中左边是男性,右边是女性
印度成为第一大人口大国首先意味着印度有充足的低价劳动力支撑制造业。如今每年印度有超过2000万人口到达法定工作年龄,从数据上来看,印度的劳动力会持续保持冗余状态,所以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急剧增长。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赶上更先进的经济体:中国2022年生产线工人的平均工资折合近15000美元,是印度平均工资的五倍。
低价劳动力对于制造业是最大的吸引力之一,莫迪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从2014年上台之后就开始为Made in India进行大规模的铺垫和推广,2019年莫迪连任后更是大规模降低消费电子企业税率并为其提供高额政府补贴,2021年印度又宣布了十亿美元的激励措施,还承诺会根据企业2021年~2025年的生产规模,为企业发放相当于销售额4%的现金作为奖励。
这样的条件很难不让人心动。惠普公司已经从2021年开始在印度生产电脑,苹果公司也从2022年12月开始将其部分智能手机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印度,三星电子已经在印度展开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
其次,随着印度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加速,印度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印度市场不断发展。印度如今已经有超过50个城市拥有100万以上人口,如果2050年印度有80个甚至100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那么印度就会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大城市最多的国家,百万人口城市超过西方国家总和。
从人口和市场发展的角度,不得不承认:印度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很多从事制造业的人们不由得感慨:当下印度拥抱制造业的景象,像极了30年前的中国。
二、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究竟怎样?
2012年,印度的GDP位居世界第11位,2022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结论,印度整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根据IMF的预测,印度会在2027年超越德国,2029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高盛更是预言印度会在2075年超越美国。
印度经济真能重现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盛况吗?这取决于印度能否妥善应对以下几个挑战:
首先,印度缺乏就业机会。虽说每年印度有超过2000万人进入劳动市场,但实际上只有800万人找到工作,不到40%,大部分人成年即失业。未来20年,印度还有超过2亿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大军,如果依旧保持当前的就业率,会积攒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印度贫困人数持续增长。印度贫困人口本来就是世界第一,目前有2.289亿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6.4%。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莫迪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这么多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印度必须以两倍的速度奔跑,否则就会地位不保。创造就业机会是印度经济从未解决的问题。”
其次,印度外资政策缺乏稳定性,印度对待外资的历史堪称“心狠手辣”。印度政府受到Jugaad Realism(印度式现实主义)的束缚,这种现实主义是一种很短视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他们只要看到一个眼前利益,就会出台一个新的政策,没有前后一致的战略。所以印度的很多政策,无论对内对外,都是朝令夕改。
或许印度政府的初衷并非收割外资,但从印度招商引资的历史来看,被坑过的外资确实不在少数。这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英国电信公司沃达丰的案例。沃达丰2007年通过其荷兰子公司收购了CGP Investment,该公司是印度电信公司HEL的间接投资人之一。印度政府得知后认定沃达丰是HEL的所有者,要求沃达丰支付22亿美元的资本所得税。沃达丰自此与印度政府开始了一场长达14年的诉讼。
先是沃达丰赢了一局:2012年,印度高等法院依据当时的《印度所得税法》判决印度政府败诉并免除了沃达丰的纳税义务。然而没过多久印度议会又扳回一局,它通过了一则修正案,声明只要收购的企业涉及印度业务,无论该交易是否发生在印度本土都要缴纳税款,并且可以追溯过往交易的税款。2014年印度政府上诉,最高院按照新版税法判定沃达丰败诉。
因为印度和荷兰之间签署有双边投资协定,2014年,沃达丰诉诸国际法庭。2020年,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庭(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宣布驳回印度政府的管辖权主张,并要求印度向仲裁法庭支付430万英镑的赔偿金和律师费,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沃达丰一案说明三点:
第一,印度确实延续了英国的三权分立,法院是独立的,但是议会可以根据“国家利益”迅速调整更改法律,这让印度司法体系变得不那么可靠。而在实际执行中,法律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同样关键。
第二,印度人面对外资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无论是传统的西方国家还是新兴的东亚国家,在印度政府眼里都是“来榨取印度人的资本”。所以一旦被当成了目标,基本就没有反转余地。
第三,企业必须运用更高级别的力量与印度政府博弈,同时衡量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否则对损失只能听之任之。
除了沃达丰,在印度吃过税款亏的知名外企还有IBM、三星、小米等。
再次,印度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求。
尽管印度政府决心改善其基础设施,例如政府设定了每年增加一万公里铁路的宏伟目标,但印度政府也必须筹措相应的投资。由于效率低下,印度基础设施的投资赤字约为GDP的4%~5%。
巨大的投资需求同时蕴含着挑战和机遇,欣孚智库梳理了电力和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情况:
最后,印度长期发展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其文化的多元复杂性。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联邦、多语言的国家。种姓制度以及男女之间强烈的不平等,导致印度劳工市场的不稳定,这给企业选人用人带来很多麻烦。印度的企业管理者倾向于雇佣低种姓以及女性劳动者,因为这些人便于管理且效率稳定,更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升职加薪。然而高种姓员工通常不服气低种姓干部的管理,进而引发打架斗殴事件。
在性别问题上,虽然男女平等表面上也是印度的政治正确,但男权文化根深蒂固,很不利于女性就业。在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20%。华商企业在印度较喜欢雇佣女性员工,例如富士康的“女工工厂”,因为她们比较务实且随和,能给企业带来稳定的产出预期,企业也愿意给她们提供食宿和出行保障,但这些企业往往成为一些民族主义者和大男子主义者的眼中钉。
中国和印度城市化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对比
综上,印度在工业化道路上存在诸多很难克服的障碍,印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那么乐观,印度经济实力超越中国绝非必然。但是,如果印度长期坚持贴近欧美的国家战略,同时中国与欧美渐行渐远,那么外力也可能改变印度的发展轨迹。
三、印度综合国力会超过中国吗?
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印度能否将“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让世界瞩目。40年来,中国让8亿人脱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供应链之完备举世无双。中国的成功给了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特别是印度。印度期待利用当前的中美摩擦获益,更期待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期加强自身的制造业实力,先超过德国、日本,再超过中国,完成印度的复兴之梦。
劳动力从农田转移到城市,在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生产出口商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这一模式在二战后的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都行之有效,但这背后也都有一套要素组合:开放政策、强有力的行政能力、劳动者强烈的工作意愿、外资的持续投入等。
印度除了劳动力富足之外,其他的几个要素都不满足,其中行政效率是核心要素。印度是联邦制,中央和邦并非绝对的上下级关系,新德里可以推行的政策到孟买恐怕就得重新谈判,孟买谈妥的政策到西孟加拉邦联又要再来一遍,这对于效率优先的商人们而言,是非常抓狂的。
与此同时,目前全球化正被区域化侵蚀,欧盟倡导绿色规范、美国倡导北美制造,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遭到强大挑战。此外,还不得不考虑到机器人在工厂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对基础劳动力的需求在减少。技术性人才仍存在缺口,但从印度的平均教育水平和有限的教育投资(不到GDP的1%)来看,印度想要迅速提升人口素质也困难重重。
我们再来看看印度的经济结构,有三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印度的GDP虽然增速迅猛,但整体来看,印度产业极度不均衡。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行业是技术服务,特别是IT行业。印度每年可以培养出50万名工程师,2021年印度占全球IT服务支出的15%,而IT服务出口也占到了印度出口总值的17%。印度没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由化以来,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略有下降,约为14%,而中国为27%,越南为25%。印度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的份额还不到2%;
第二,印度经济整体而言还是开放的,贸易额约占GDP的40%,每年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相当于GDP的1.5%。印度的私营部门比较发达:覆盖印度市场85%的MSCI印度指数总市值高达8300亿美元,占GDP的24%。此外,印度有108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第三,印度经济以灰色非正规经济为主,90%的印度工人都在灰色经济中辛苦劳作。印度经济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IT服务行业是印度最发达的服务业,但雇佣的劳动力并不多,只有500万左右,而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高达2000万,所以大部分印度劳动力只能在灰色经济里谋生。
印度经济中各产业占比:服务业最多,其次是农业,最后才是制造业
最后要关注下印度经济的毒瘤——垄断财阀。在印度最具财力和影响力的集团是阿达尼集团(Adani Group),企业创始人阿尼达也是亚洲首富。阿尼达集团和印度政界盘根错节,被称为总理背后的利益集团。与日本的三菱、韩国的三星这样的财团不同,阿达尼经营的行业并不涉及很多的海外贸易,因此不需要面对国际竞争。相反,他的财团主要经营的是印度国内的诸多垄断型业务,从能源行业到纺织品、冶炼业再到港口业。在政府的保护伞之下,他们不断拓展垄断行业,如今更是拓展到了电商等行业。垄断财阀的存在,让诸多海外投资者望而却步。
总体来看,如果印度不能在一些先决条件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其经济收获人口红利的时间就会缩短,印度成为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就会擦肩而过,且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未富先衰的代表。
说完印度国内的情况,再来看看印度发展的国际大环境。
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印度明显表现出更加亲近美国的姿态。作为莫迪产业战略的一部分,印度希望吸引那些正在从中国撤出的企业。这也是为什么莫迪斥资300亿美元,押注“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包括半导体在内的14个重点行业的投资。
为了展现出和欧盟的绿色理念相契合的发展,印度还承诺到207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推出了包括建设太阳能发电厂、生产汽车电池等诸多举措。正因为印度政府的一系列表态,让欧盟也在2023年和印度签署构建了欧印技术和贸易委员会,以加强欧印的各方面合作。
那么,印度到底能否超越中国、取代中国?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印度和中国走的是不同的发展模式,从印度的政治、社会以及工业基础来看,印度转型成为一个工业大国的挑战极其大,印度或许可以从国际产业链转移过程中分一杯羹,但是这杯羹是非常有限的。
仅从商业角度来看,面对竞争,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很有底气,因为中国制造业是经得起竞争的。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中国企业回归到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这取决于中国如何管控中美摩擦和战略竞争,降低印度坐收渔翁之利的概率。我们与其操心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不如踏下心来思考我们与世界市场的纽带如何保持、如何稳定我们的外部环境、如何支持更多的科技创新。
更长周期而言,如果印度深度融入世界市场,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持续退化,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甚至超越中国,就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换句话说,印度可能会超越一个封闭倒退的中国,但永远无法超越一个开放、自信和持续进步的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欣孚智库宏观团队(欣孚智库在全球有60位研究员,使用中、英、法、德等八门语言工作,致力于提供专业、客观的第三方政经和产业洞察。创始人宋欣曾长期担任欧盟政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