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20 00:10

《长安三万里》:高适李白互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知止斋主,题图来自:《长安三万里》



2023年7月的朋友圈都在谈论一部制作精美、内涵丰富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影片中有儒家的庙堂之高,道家的江湖之远,小农的悠然田园,兵戎的悲歌塞外;有诗意失意的黄鹤楼,有莺歌燕舞的扬州,也有集一切大志大美的长安。


我曾经在西安看过当时长安的城市复原图,堪称奇迹。唐朝长安城俨然已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意义的大都会,一个长安城东西南北,东面三个门,西面三个门,南面三个门,北面坐北朝南六个门,一共十五个门。


长安城共有一百零八个街坊,继承了北朝都城制度的传统,里坊严密,每一个里坊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个小型社区,排列整体,布局合理,每一个里坊皆有一个儒家文化意义上的名字:明德、亲民、至善……


很唐朝,很中国,也很美。


唐诗宋词,这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长安也是每个外国人的向往胜地。影片中的唐朝诗人们,如璀璨群星,相聚于长安,歌着诗来,唱着诗走,来时欢喜,走时梦碎。


所有的诗人们总是活在儒释道文化所构建的梦想框架里,儒家入世进入功利的现实世界,佛家出世进入解脱的虚无世界,道家忘世进入超然的超现实世界。长安三万里,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三万里既是壮丽河山的广度,也是千年历史的厚度,这便是我们日常相伴的绚烂的中华文明。




《长安三万里》是以高适、李白为两条对立的线索,意在通过耳熟能详的来过长安的16位唐朝诗人的48首唐诗,来串起一个从初唐、盛唐、中唐的大唐风华。从初唐的王勃一直到中唐的孟郊,几乎涵盖了唐诗经典中的经典。这些作品都是从小学到高中古诗词中的最朗朗上口的诗作。


无论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叙说的友情;


无论是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是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叙说的豪情;


无论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还是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叙说的故人之情;


无论是王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是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叙说的爱情;


无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还是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惜春之情……


所有的古诗叙说都是一个情,即人间的激情、悲情和柔情;一个理,即人间的天理、事理和情理。




《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诗有21首,在整个电影中比重很大,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一来2022年是李白去世1260年或许有些关系,二来是道家文化精神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也有些关系。李白是个倡导“文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的酒仙代表,喜欢交朋友,他的诗基本都是酒后送给友人和歌颂友情的。


高适的诗有5首,在整个电影的比重,除了李白就是他了。他们两个的诗作超过一半。一则高适的诗基本都是边塞诗,代表是儒家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二则2022年是高适诞辰1320年,他和李白都是一个整数。


这样的选择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生活之常态。


中国文化有着儒道互补的格局。孔子和老子的路径是有着根本不同的。如果从“生生”文化和“承载”文化的观念来说,孔子和老子又可以用“孔老同源”或“孔老同根”表达。


一方面“儒道互补”,另一方面“孔老同根”,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和老子的哲学,在根本气质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在文化和思想的根基上,是有相同来源的。他们看待世界的最根本的品格,最根本的目光,其实是有共通性的。


历史上几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一边藏着儒家,一边藏着道家,当他发达的时候是儒家,当他落寞的时候就变身成了道家,苏东坡、白居易都很典型。儒道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我们这个文明根本的“此世”性格。



《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702-765年)与李白(701-762年)代表的正是孔子老子开创的天地精神,我们的文化一定都逃不出孔子老子所创造的天地格局。入世的高适,忘世的李白,一个想“兼善天下”,一个想“独善其身”,无论是“兼善”还是“独善”,都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一个人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心态。


高适和李白两个都是同样失意的人,性格和生活态度不同,一个有点笨,循规蹈矩,但目标坚定;一个聪明,灵活跳脱,但玩世不恭,容易目标不定。


高适看不惯李白的纸醉金迷,李白也看不惯高适的固执己见。儒道同源,儒道互补,其实看不惯的都是对方眼中的自己。


高适一生坚定,家国情怀,年少自卑很勤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登上权力的高峰,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那时的李白走到哪,那可都是耀眼的存在,他一生浪漫,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着惊人的才华,就是没有做官的天赋。不然怎么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就是历史和生活中靠谱的朋友——李白——“将进酒,杯莫停!”


高适与李白代表的分别就是天与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李白的天赋才气,高适的地赋愚智,李白的道家忘世,高适的儒家入世,李白的文人风骨,高适的武将韬略,不同的明暗,不同的灿烂,互为映照,互相影响。


他们一生的友情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儒道互补、儒道对立统一的方方面面。


高适与李白都是真性情,一内敛一飞扬,都空有报国理想,怀才不遇。李白的忘世,高适的入世,他们的诗意,他们的失意,他们的朝堂,他们的山水,他们的责任,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境遇,就像太极阴阳一样的存在,一个处处高光中却常留遗憾,一个处处困境下得以逢凶化吉。


活在天上的诗仙李白,是一种人生选择,活在人间脚踏实地的高适,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人生短短几十个春秋,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修身养性,顺道而行,于是心中就有了一个选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既美又殇,犹如美幻的烟花,绚烂过后死寂一片,长安的繁华终不是诗人们内心真正的理想载体。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高适《燕歌行》的入世悲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将进酒》的忘世吟诵。


无论是高适的不如意,还是李白的装如意,其实都是人生的身不由己,都是生命的不可奈何


谪仙李白用他的诗让我们直上九霄,鹰击长空,鱼翔海底,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陪多少中国人度过了无数难熬的人生苦楚。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超越时空,直击灵魂。


正如有人给孩子写出的这句令人感动的话语:“孩子,请记住,这才是我们的中文!”如此绚丽的文明,纵然还活着,你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力量吗?你知道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的“绝学”到底是什么吗?没有了这份“绝学”,它才千疮百孔,它才承载不住天才的梦想,也对不起忠良的志向,它给这些中华的往圣唯一的出路只是诗歌,让他们空把一腔热情寄予山水之间,流浪于“红烛昏罗帐”的楼台与“纸醉金迷”的柳巷,踟蹰于故乡的遥远田园与苦寒的大漠塞北,大唐壮丽的河山记载的恰恰是他们失意流浪的匆忙足迹和曾经的诗意远方。




《长安三万里》用精美的画面和富有内涵的剧情,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展现在观众面前。儒家、道家、士人、文化、友情、爱情、乡愁等元素都融入其中,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画卷。


这部电影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也通过高适和李白的故事,传递了关于人生选择、友情和理想的思考。这样的美化,使得《长安三万里》成为一部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文化意义的作品,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有人评论这部电影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深以为然:“长安的繁荣,掩盖不住它的腐朽,每一片绚烂背后,都有阴影,离权力中心越近,越容易幻灭与毁灭。”我们不能从这部电影看到更多的不堪历史,而是要从这部电影寻找那个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高适与李白是帝国璀璨画卷的点睛之笔,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他们代表的恰恰是我们进退为宜的精神乐土。这可能是一次文化寻根尝试,可能是一次辗转起伏之后的精神崛起,而不像是“原本应该这样但终究不会这样”的情感怀旧。


多年的好友看完《长安三万里》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自从叔孙通在秦亡的废墟上,把儒家的心怀天下情,打包融化进帝国繁荣梦,中国的读书人便一失足而千古恨,走进了“兼善很难,独善不成”的循环,不仅无法活得光荣,而且经常死得卑微……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你数一数,有几人逃出这个闭环?就以大唐帝国论,你可曾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才子们的共同命运?两千年来,天下有名的文士诗人中,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陶渊明,他以莫大的勇气逃出那个闭环,回归了田园,为自己的人生保留了起码的体面。但你有陶渊明的果决勇敢吗?”


“诗经体”的儿歌依然回荡在耳边:“梦回长安,心灰意懒。逃离长安,心有遗憾。权如毒酒,既甘且甜。权如美色,如梦如幻。权如深渊,出入两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知止斋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