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8-08 09:44

调查类媒体最好的宿命是找个孟尝君

写在《华盛顿邮报》被收购之后

这两天,关于《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老板贝索斯收购的消息,在媒体圈到处传播。专栏作家们就像等待喂食的猪群,终于等来主人一桶泔水, 几个猪鼻子靠到一块,拼命地在猪槽里拱啊拱。几个猪头和几撮猪毛奋力摩擦,”呲呲“作响。

我这头猪,很少追逐热点,这次例外一把,也来拱一下。不过,我还是不去谈本次收购。因为,尽管贝索斯演讲很精彩,其演讲全文的中文版,在各大网站被疯狂转载,但我从来不相信生意人的演讲,按我小侄子的话说,他们都素坏人,说话从来都不算数(我们见过太多海誓山盟和翻脸不认人了,还是一年后再来评论吧)。还是来谈一谈严肃新闻(重点说下调查报道)的未来。

杰夫•贝索斯说:当然,在接下来的年月里,邮报会有改变。无论有没有新的老板,这种改变都会发生,而改变也是必要的。互联网正在改造着新闻业的几乎所有元素:缩短新闻流程;侵蚀长期可靠的收入来源;催生新型的竞争对手,它们中有一些只承担很少——或者根本不承担新闻采访的成本。

很明显,他不了解严肃新闻,或者假装不了解。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及过,新闻这个行业,仍处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这一点,严肃新闻和调查类报道,尤其明显。这两类报道,是很典型的手工艺活,和唱京剧、捏面人、玩皮影戏一样一样的——看着那些执着得有点偏执的调查记者,你不觉得和《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是如此的相似吗?

我承认,在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乃至一般的财经新闻,都可以利用社会化来进行内容生产,我是大力鼓吹者。但唯独严肃新闻不行。

严肃新闻,其实是很具有马太效应的报道。优秀的记者只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媒体(中国也不例外);很多人才培养,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进行;这类新闻超过一半以上的新闻线索,尤其是猛料,大多来自于利益相关方(第一,这并不影响记者是否采用这些素材;靠新浪微博公开内容来写调查报道的,速速隐匿),而这些利用相关方,是不会像爆料车祸一样,挨个找媒体换取报料费,只会选择一到两家,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国的二财一周末等,实际上,他们只找这些媒体中的某些记者。这就是一个优秀调查记者的价值。

不疯魔,不成活。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政经记者或者调查记者,十年磨一剑,全靠单兵作战,即便是团队作战,其产量,也不会像青蛙生小蝌蚪一样,一拉一大泡,而是像母牛生小牛一样,半年才挤出一头小犊子。没有半点工业化的影子,怎么替你们老板挣钱?从长远看,无论任何背景的资本方,新闻理想是最次要的,利润是第一位的,品牌是第二位的。

我现在仍混充在调查记者的QQ群和微信群里,想象着这帮兄弟们的未来。作为一个无法工业化的产业,其商业模式已经注定了,你们的产品最大的商业模式,就是像书法和绘画一样,成为艺术品。于是,恭喜你们,也许在十年后,你们将成为艺术家的序列。

不过我之前也提到了,不要以为艺术家都是留着长头发、蓄着胡子,去高校里骗小女生,滚完床单就甩人。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艺术家,为后人创造了无数艺术财富,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饥寒交迫而死,能和贵妇搞破鞋的,没几个。这概率,好比一把精子,只有那最贼的,才有机会一亲芳泽(不过,也别太悲观,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小康,正在蹦着跳着建设和谐社会,是不会有人饿死滴,这一点你们要相信组织)

最后,一句话送给那些剑客们,还有盛产剑客的媒体机构,若还要坚持梦想,找个当代孟尝君,是最好的归宿。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有人负责赚钱,有人负责花钱。而干新闻从来都不是好生意。媒体最大的商业模式,是“工具”,至于怎么理解这个“工具”,那便是淫者见淫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微信公共账号“新传媒观察”(mediafocus),欢迎来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