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汪灿,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南京一名女子在地铁车厢内喝水,被巡查的工作人员开了“罚单”,引起网友关注。“地铁上能不能喝水”,成为争议焦点。
南京地铁先是回应称,地铁上禁止饮食,水属于饮料的一种。7月25日又表示,如果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服药或其他紧急情况,可以饮水,也可向工作人员求助。同日发布的通报称,仅向涉事乘客出具了告知单,对禁止事项进行宣传告知;而乘客喝的也并非水,而是“瓶装果汁饮料”。
南京地铁官方微博通报
南京地铁的回复可谓精准戳到了网友们的关切。表明未对相关乘客进行实质性处罚,就避免了“滥罚款”的质疑。指出乘客喝的不是水而是饮料,无形中强化了乘客的“责任”。因为食物和饮料一旦处理不当,确实会对车厢环境卫生和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很多网友也能理解和支持。
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并未停止,针对“地铁上到底能不能喝水”,人们期待获得一个明确答案。这事关我们乘坐地铁时的个人体验,也关乎我们在公共场合的基本权利。
按照南京地铁的意思,原则上是不允许的,但特殊情况下可以例外。《南京地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根据不同情节设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从警告到罚款20元至50元不等;但《南京地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也指出,在列车车厢内饮食未影响车厢环境卫生,经劝阻及时整改的,不予处罚。
据报道,2021年,南京地铁实施行政处罚总数11255件,罚没收入8.240万元,主要集中在吸烟、列车车厢内饮食、乞讨等领域。2022年,共实施行政处罚1255件,罚没金额为2.095万元。这说明,南京地铁在禁止饮食的管理上,一方面确实较为严格,有真处罚且数量不少、罚款金额不低;另一方面处罚也在向弱化、轻量化转变。
跳出南京,在目前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4地地铁公司明确表示“不可以喝水”,有1地表示,“渴的时候可以去站台上喝,喝完再上车。”其他几地则表示,可以喝水或喝饮料,但不能吃东西。显然,各地规定的标准和尺度都不一致。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即便有规定明确禁止喝水,但多数地方还是给出了一定的“容错”空间,比如针对婴儿、病人等特殊人群不作禁止,或者不会真正对乘客喝水进行阻拦,处罚更是罕见。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到底几何?既然很多地方并未严格执行,那么为何还要写成这样?甚至也有网友质疑:地铁公司是不是为了自我管理的高效,而将成本转嫁到乘客身上,给乘客增添麻烦和困扰?
眼下正值炎炎夏日,乘客坐地铁时想喝口水,再正常不过。一些乘客的地铁通勤时间动辄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让人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忍着不喝水,也说不过去。再说,白开水、矿泉水等没有复杂成分和刺激性气味,对车厢环境和地铁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也不大。
这些现实因素,地铁公司不能视而不见。即便出现有人不慎将水撒到地面等问题,也属于小概率事件。地铁公司加强保洁工作,乘客从我做起自觉爱护车厢环境,足以应对。真遇到有人故意而为,也不是没有其他管理规定可以处置。
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本就不可能做到绝对整洁。管理不能总指望“一药治百病”,也不能因噎废食。在以刚性措施守住安全等原则的基础上,多一点弹性和柔性,多预留一点可以调节的空间,多听听乘客的不同声音,对照自我、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尽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是地铁公司应当努力的方向。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地铁公司和乘客的双向奔赴。我们应当有这个信心和信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汪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