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首发于《新周刊》第586期,作者:李神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时间回溯到2017年6月26日。这一天,深圳地铁1、3、4、5号共4条地铁线正式启用“女性优先车厢”,在国内首开先河。
两天后,广州地铁跟进。但考虑到广州地铁高居全国榜首的客流量压力,广州地铁提供女性优先车厢的线路和时间相对有限,仅在1号线的高峰时段试行。
女性优先车厢并不要求地铁公司强制执行,它只是鼓励引导性措施。
最早提案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广东省政协委员苏忠阳表示,这一做法是为了倡导文明乘车,培养女性优先搭乘地铁的文明习惯,“类似于公共汽车排队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广州地铁1号线的女性车厢指引牌。图/阿灿
女性优先车厢试行之初,地铁运营方均表示,若试行效果良好,将进一步将此做法推广到所有线路。
时至今日,这一方法试行将近四年,看来效果一般,因为传说中的推广并未出现。
而在日常地铁运营中,女性优先车厢的存在感几近于无。在设有女性优先车厢的地铁线路上,无论高峰期与否,女性优先车厢挤满男士的情况十分普遍。
女性优先,还是上车要紧?
事实上,在女性优先车厢试行的最初几天,就发生过戏剧性的一幕。
事发于广州地铁杨箕站,一名老伯准备走进女性优先车厢,现场维持秩序的志愿者进行劝阻,请他到隔壁车厢排队。老伯当场发飙:“照顾女人不照顾老人,岂有此理!”
类似情景在2016年郑州推出“女性专用公交车”时也曾出现。这趟公交车只在夏天发车,当时一位没法上车的郑州老大爷拦车大骂:“这是歧视男人!”
不过,总的来说,在女性优先车厢试行早期,效果不错。广州地铁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早高峰1号线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乘客对女性优先车厢的情况有所了解,并配合引导,客流组织整体有序。
后来广州地铁公布的数据显示,女性优先车厢内男女比例约为2:8。
值得注意的是,试行早期,由于大家积极性很高,广州地铁派出站务人员和志愿者在现场举了标识“女性优先车厢”的大牌子,提醒那些试图进入优先车厢的男性乘客。
相比之下,深圳地铁女性优先车厢试行范围较大,就不大好控制。
《北京青年报》记者当时专门进行人工统计,有此发现:2017年6月29日下午六点半左右,深圳地铁5号线的一节女性优先车厢内有38名乘客,男性26人,女性12人;在乘客较多的地铁站站台上,不少女性乘客根本没挤上为她们而设的优先车厢。
毫不意外,女性优先车厢引发了很大争议,无论支持与否,大家都不满意。支持者抱怨,虽然设置女性优先车厢这个做法很好,但没有强制执行的话效果堪忧,很多不自觉的男性仍然会上女性优先车厢,不少人还毫无忌惮地坐在座位上。
反对者则认为,女性优先车厢从出发点到实际运营效果,都存在不少问题。尊重和谦让女性没错,但更需要帮助的群体有很多,如老、幼、病、残、孕,专为女性设置优先车厢,好像有点过了。
至于防“咸猪手”,女性优先车厢更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中国地铁的治安水平远没有差到需要分隔性别以防止猥亵事件的地步。
早在政协对女性优先车厢可行性进行调研的时候,广深的地铁运营方基于日常运营现实,也曾对设置女性优先车厢的想法提出异议。
一方面,女性优先车厢仅针对特定群体,在高峰拥挤时段,离车门较远的女性乘客无法进入车厢,车厢附近的男性乘客又不便进入,利用率便大受影响。
此外,哪怕只搞一节女性优先车厢,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运营上的细节和设置都要更改。
虽然政协提案反复强调女性优先车厢只是倡导并不强制,但在“挤上车就是王道”的高峰期,确实没有温良恭俭让的奢侈,男乘客一个接一个地违背倡导,挤上女性优先车厢,倡导也就成了摆设。
一旦有第一个人不把倡导当回事,倡导被忽略,难免习惯成自然。
女性优先车厢这个怀着良好愿望的提案最后还是落地执行了,不过它也基本如地铁运营方所预判的那般,很快沦为摆设。
试行近四年后,站务人员对进出女性优先车厢的男性视而不见,高峰期如有必要,他们还会主动招呼乘客往女性优先车厢这边走——不论男女。
关于女性优先车厢的争议早已成为被遗忘的话题,不过女性优先车厢偶尔还是会被人想起,比如妇女节的时候,广州地铁站点的一些站务人员还会举着标有“女性优先车厢”的大牌子进行引导。
可能是为了在特殊的日子里表达敬意,这种时候故意上女性优先车厢的男乘客确实会少一些。
女性车厢其实与“文明风尚”无关
设置女性专用或优先车厢的做法,历史颇为久远。而且,即便后来人们用“文明乘车”之类的说法粉饰,设置女性车厢的主要目的一直以来都很明确——防猥亵。
19世纪的英国地铁,就曾因火车上经常有未婚女士遭到男性骚扰而开辟女性车厢。
较大规模的应用出现在日本。1912年,东京一条电车线成了女子学校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很快,这条线路被人称作“花电车”,不少年轻男子特地赶这趟车,只为在车上结识女生。
一来二去,一些男性便有出格举动,女性乘客安全感降低,因此,被频繁投诉的电车公司不得不专设女性车厢。
像日本这般提供女性专用公共交通资源的国家与地区,还包括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印度、墨西哥、巴西等,英国等地曾就“是否设置女性专用地铁车厢”进行过激烈讨论。
想避免男性对女性进行猥亵,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乍一看,这个思路似乎无懈可击,但这个做法的现实执行效果其实相当可疑。
以女性车厢应用规模最大的东京为例。2004年东京部分铁路线路设置了女性专用车厢,一年后的统计发现,东京针对女性的猥亵案件发生率下降了3%。
但这似乎不是女性车厢的功劳,因为统计同时发现,在没有设置女性车厢的另外两条线路上,猥亵案件发生率上升了15%~20%。
即便某一条线路的猥亵案件发生率下降,也并不意味着女性车厢就真的好用,因为还得考虑到后续影响。对于那些有意为非作歹的人来说,这里不便下手,换个地方就是了。
所以,除非整个公共交通实现男女分隔,否则那些挤不上女性车厢而不得不进入混合车厢的女性,遭遇侵害的可能性便更大。
而公交系统全面实行男女分隔,这更加不现实。且不说情侣、夫妻或者带着儿子的母亲怎么办,光是觉得同性在一个车厢里必然不会有猥亵的这个想法就很天真。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调查显示,2010年自爆受到过性骚扰的人里面,被同性别的人骚扰的女性占7.1%,男性占5.9%。在地铁里遭遇同性“咸猪手”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不过女性车厢倒是能为女性带来心理安慰。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女性认为,如果公交系统车厢分隔男女,她们会更有安全感。
但这项调查也存在一个特殊之处:那些认为女性车厢能带来安全感的女性群体,大多来自波哥大、墨西哥城、马尼拉等公共交通治安水平糟糕的城市。
归根结底,女性车厢本就是无奈的产物,主要成因有二:
一是公共交通运力有限,造成人员密集拥挤;二是社会治安水平尤其是针对猥亵案件的应对能力不足。
所以,此前英国议会讨论是否要设置地铁女性车厢的时候,同样引发巨大争议,有媒体直言:“女性专用车厢的设置就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女人坐地铁被猥亵是无法避免的,干脆把女人都圈起来关进一个车厢拉倒。”
因此,把设置女性车厢视作一种文明风尚,不考虑现实需要,强行学习国外经验,本身就是生搬硬套。但凡问题还没有糟糕到不得不出此下策时,真没必要采取类似做法。
至于我国的大城市是否有必要设置地铁女性车厢,一些地方已经给出了答案:2019年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表决稿将此前草案中关于“地铁设立优先车厢,非优先群体使用应被驱离”的相关内容删除,表示“设立优先车厢的必要性尚需进一步论证”。
另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公安局自2017年起设立“猎狼小组”,便衣民警潜伏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及时录像取证并现场抓捕猥亵人员。“猎狼小组”成立一年多,共抓获118个地铁色狼。
这可能要比那些无人在意的女性车厢更管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李神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