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28 10:42

​上野千鹤子给独居女性的10条老后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读书(ID:ifengbook),内容摘编自:《一个人的老后》,作者:上野千鹤子,头图来自:《诗》

文章摘要
1. 独居女性的养老建议包括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如单间房更适合一个人居住。

2. 为了安全起见,可以选择居住在保安良好的公寓,并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如更换电磁式钥匙。

3. 独居女性需要维护朋友关系,因为朋友会成为唯一的支持和陪伴。

4. 吃饭变得更加重要,选择与谁一起吃饭也很重要,可以选择与有共同兴趣和话题的人一起进餐。

5. 珍惜独处的时光,享受大自然,可以消磨傍晚的时光,阅读书籍或观赏落日。

6. 需要有勇气接受被护理的事实,可以学会与护理人员合作,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7. 编写遗嘱是必要的,包括处理遗产和遗物的安排,以及对宠物和数字遗产的考虑。

8. 单身人士需要做好身后的准备,包括建立密切接触的人际关系,处理遗留物和安排葬礼等事宜。

9. 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费用,并对帮助处理身后事的人表示感谢。

10. 独自变老并不可怕,只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整心态,可以过上幸福的老后生活。

在这个不确定的社会,唯一确定的事就是:我们都会老去、我们都会死。


尽管在今天婚育已经不是必要选项,但当我们提到“一个人老去”,还是难免觉得,会不会太凄惨了啊。


“孤身一人想必很寂寞吧?”“简直多管闲事!”女性主义学者、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一个人的老后》中做出如此回应。经出版社授权,我们整理了书中她给独居女性的 10 点养老建议,以便让可能“一个人老去”的我们,在物质和心理方面都有更好的准备。


一个人的老后,谁说就只能是凄惨孤独的?


建议一:相比多居室,单间房更宜居


多数情况之下,不婚单身人士的住宅并没有多华丽。


因升学、就业而搬离父母的家之后,我住过4叠半(约7.29m²)一间的租赁房和只有20m²大小的单间公寓。那种坐在原地,只要伸出手就能做任何事的便利实在让人难以舍弃,有些人哪怕最终建造了带书斋的房子,都要特意开辟一片自己专用的狭小空间。


实际尝试自己居住之后就会发现,对于“一个人”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房型比多个房间、面向家庭的公寓更不好住的地方了。几乎所有“一个人”的公寓,其中的一两间房都沦为“置物”状态。结果只能徒增无效空间,与在单间房中生活毫无差别。


某个单身的朋友对80m²的公寓进行改造,将格局变为6叠(约为9.72m²)的卧室外加一个客餐厅。朋友前来就睡在客厅里。


另一位单身朋友,则把年过四旬才购入的家庭式公寓改装成适合独居的住所,没想到之后突然又结婚了,人生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据说那位对象,正是某个朋友带来参加新装修公寓亮相派对的男性。


我也认为单间房比较好,并且是那种非常宽敞的单间房。在习惯了天井高挑、空间宽敞的外国式房子之后,就更加无法忍受日本这种将本来就很狭小的空间分割得更细的公寓。


我听说北欧高龄者住宅的平均规模为人均60m²。单间房里只有最基本的家具,会客用具等一概不设置。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家中随意走动而不至撞到家具。对于独自生活的人来说,60m²算是极简的。当然,也有人特別钟爱4叠半的格局,空间感觉因人而异。住惯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建议二: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


在老了之后,哪怕不搬去附带护理的住宅,选择保安良好的公寓也是可以的。


“安全”已成了一种成套商品,若真担心,可以花钱购买。只要向警备保障公司请托,立刻会有人上门估价,也花费不了太多的钱。一旦警报响起,工作人员会在10分钟之内赶来,但10分钟到底算漫长还是短促呢?


如果害怕盗窃行为,把钥匙换成电磁式的就行。将保安当作卖点的公寓甚至引进了生物认证等新式系统。即便如此,假如还是无法抵挡那些尾随在某人身后突然闯入的人,唔,到时候就走一步看一步吧。最好不要随身携带值钱的东西。


只要告诉对方,身外之物全部拿走,不伤及自己的性命即可。对方说到底也是个人,不会(很少)因为喜欢就想杀人的吧。


只要活着,必然存在危险。并且这点无关年轻或年老。待在家中遭遇强盗入室,和身患心脏的老毛病却跑去登山,应该是后者的危险程度更大吧。搭乘汽车和飞机的危险概率也在逐步攀升。即便如此也无法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这点与年龄毫无关系。


事故、灾难和犯罪,全都是某种无法预测的危险。有备无患固然好,但若以此为理由而制约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了。


建议三:年纪越大,朋友越需要维护


朋友是需要维护的。家人终将离去。工作、同事有朝一日也将消失。之后,朋友就成了硕果仅存的人。单身人士将自己不曾用在家人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交朋友,并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维护友谊上。


也有人表示,不需要维护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无论如何久违都如同昨天才刚分别一般,能够快速重温旧日交情的,才叫真正的好友。


青梅竹马式的旧日好友或许能够如此。然而,那些“多年不见”的关系,也就不能刻意称之为“朋友”关系了。能够称得上朋友的,是那些在必要时刻赶到你身边、给予你支持和安慰、彼此分享经验的人。正因如此,交朋友需要努力,友情也需要维护。


顺带一提,有些人似乎认为“家人完全不需要维护”,这完全是误解。正因为懈怠了对家人的维护,男人才会在家庭中失去位置。即使丢在一边也能继续维持的关系称不上是关系,而是无关紧要。


建议四:除了吃什么,跟谁吃也很重要


随着年龄渐增,吃饭变得无比重要。


能够共同进餐的对象,其重要程度或许跟能够一起上床的对象是同等的。以下是在一次50~60岁的男女聚会的席间所提出的话题,事关“终极选择”。


话题是关于“从今往后直到死前,你是选择‘究极的性爱配难吃的饭菜’,还是‘每天吃美食配再也不做爱’”。在座的六名男女一致回答:“要美食,不要性爱!”不过,他们的真实想法也许出于“今后再也不可能接触到‘究极的性爱’”这种现实主义的考量。


我刚开始在一个熟人都没有的外国生活时,就发出了“不需要床伴,但正在招募餐桌伴侣”的通告。拥有性爱也不是什么令人困扰的事,但跟别人一起吃饭更能使心情变得丰沛。


除了“吃什么”,“跟谁一起吃”也很重要。最近,我完全不想去参加那些有人情社交的餐会,更不想跟会让餐点变难吃的人围在一张餐桌旁。


横竖要一起吃饭的话,还是想找说话风趣、彼此之间完全没有隔阂的人,大约五六人一桌。所谓“说话风趣的人',指的并非是那些光说自己事的人,这点前文也有提及。在社会学的小团体研究中发现,一旦人数超过十五,就会自动分解成两个团体,这都是经验之谈。十五人分成两组,即七到八人为一组。


同坐一桌、全员能够共享一个话题的人数上限大约是八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话题就会分成两个,想必很多人都对此有过亲身体验。当六个人兴奋地讨论一个话题时,其余两到三人在讨论其他话题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样一来,两边的人都会扫兴。人情社交场合姑且不论,和亲近之人说闲话时不需要太多的人参与。


在小仓千加子最近的著作《女人味入门》(笑)中,诗人谷川俊太郎则提问道:“最重要的是什么?”答复是“带笑的晚餐”。我想,这人也到了能够深切感受与知心人无忧无虑地笑着,一起围坐在餐桌旁品味每一餐的年龄了啊。


真正重要的朋友无须太多,也无须距离自己太近。没必要向近邻或一起吃饭的同伴展示自己的内心最深处,而能够理解自己的好友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随时伸手,对方随时都能给予回应。能够这样想该多么幸福。所谓老去,或许就是这样的好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人世所带来的寂寞感吧。


建议五:珍惜独处,顺势享受


“衰老,代表着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有人如此说。


“丧失”的经验之所以痛苦,是因为随着与你共享某段时间和经历的某个人的死去,记忆也一起随之而去。所谓“记忆”,是让自己活在他人的头脑之中,正因如此,活在对方记忆中的“自己最重要的部分”也随着对方死亡而被剥夺。那是一种无从挽回的丧失,甚至还会生出一股想埋都埋不掉的缺失感。


因此,对于那些爱过的人,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长命百岁。哪怕是旧人,我们也会觉得,那人记忆中还活着两人相爱的过往,无论他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得知此人还活着,我们就会感到安心。


随着年岁渐长,过去曾经爱过的人们也一个接一个地离世。每当这时,我们都会痛彻地感受到自己永久地失去了身体内的某个部分。如果说“老去”意味着被身边之人通过死亡而“遗忘”,那我同意这个看法。


“爱过”的记忆库存,多多益善。曾经爱过的,都是那些有理由去爱的人,因此我从未恨过那些我所喜欢上的人,也从不愿看到喜欢过的人不幸的模样。哪怕因某些缘由而分别,也希望对方能够幸福——“要幸福哦,虽然遗憾的是,我不能亲手给你幸福了。”


然而,对单身人士而言,“孤独”是最为重要的伙伴。


真要说起来,能够治愈孤独的并非“你不是孤单一人”这句话。更加正确地说,应该是“你很孤独,同样孤独的我虽说无法理解,却很明白”这句话。


与其逃避孤独,不如去思索与孤独相处的方法。只要有心,也能够从过去的书籍中寻获知己。长年以来为病痛所苦的生命科学家柳泽桂子写过这样的文字:


“在乱读宗教书、哲学书、文学书等的过程中……身为人类的悲哀并没有得到淡化。通过阅读书籍,这份悲哀反而变得难以撼动。然而我意识到,了解这份真正的悲哀的,并不独我一人。”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与孤独相处的方法唯有两种:排解,或是面对。


日语中能够被称作“孤独”的,有“寂寞”(loneliness)和“独处”(solitude)这两个词。而“寂寞”跟“独处”又是不同的。


对于听到“孤独”就联想到“寂寞”的老一辈日本人而言,“没有隐私”似乎是彼此亲密的证据。他们是能在身边随时有人的空间中感受到舒适的一辈人。然而,与他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只是纯粹的生活习惯,只要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身体感觉也会随之而变。


“独处”是独居人士的基本生活状态。横竖都要独处的话,还是顺势享受的好。倒不如说,选择“独自一人”,就是选择了独处的乐趣。


建议六:消磨傍晚的时光,享受大自然


我既喜欢与朋友们相处,也喜欢独处。或许有人会说“你这种大忙人不至于吧”,其实没这回事。


我曾在温哥华度过一个夏季。在夕阳西斜的傍晚7点过后,想着“好了,出去走走吧”,于是就拿上一罐啤酒,驾车前往能够看到落日沉入太平洋的海岬最顶端——这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地处高纬度的温哥华日落迟迟,我总会坐在草地上,在海风的吹拂中微微地倾斜啤酒罐,等待落日缓缓靠近海平面的时刻。那几个小时堪称至福!


偶尔我也会想,假若旁边有人陪伴,快乐这种东西分享后非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个两三倍;但这种独处的幸福感是如此完美,以至于让我觉得也没必要同他人分享。


在温哥华虽然也不乏一起吃饭的洒脱餐桌伴侣,但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和独处的乐趣是两码事。我没告诉过任何人自己是如何消磨傍晚时光的,也没将自己观赏落日的地点告知任何人。


另一个乐趣,则是在空空如也的图书馆中,阅读那些与工作无关的非必要书籍。啊,怎么会如此幸福一一此过程让人充满喜悦之情。只要是喜欢自己玩的人们,都会有类似的乐趣吧。


自然是孤独最好的朋友。人能独处而完全感觉不到痛苦的时刻,正是身处大自然之中,切身感受自己是如何渺小之时。


享受户外活动的理由之一,就在于大自然对人们无条件的接纳。更准确地说,是人们接触到“大自然谈不上接不接纳人类,只是存在于此处”这一压倒性的事实。对自然而言,人类存不存在都与其无关。


建议七:如何处理额外开支?


比如吊唁逝世亲友的礼金。


直接影响高龄者家计的现金支出,是亲属的婚丧嫁娶费用。庆祝儿孙入学、就职、结婚等,钱一把把地往外撒。会让“败犬”(まけ‐いぬ【负け犬】是日语的引申词,其一指非常失败、什么都没有)感觉吃亏的,正是这些时刻。就算为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值得庆祝的事宜掏红包,自己也没有赚回来的机会。


每到这些关头,只要下定决心不给对方好脸色看即可。如果不打算依靠儿孙或外甥、外甥女来养老,就不必看对方的脸色。最关键的是,收到礼金的人早就把那么久之前的事给忘光了。


比起上述事宜,更会让高龄独居人士为现金支出而烦恼不已的,是好友、熟人的讣告和吊唁金。光是出席葬礼就要花交通费;吊唁金方面也会让人备感囊中羞湿。一场葬礼还好,短时间内白事集中上演的话,甚至会给生活造成影响。


需要明白,吊唁金额和哀悼故人的心意是两码事。也可以试着不必在意浮世人情。


在京都有一家以提供山野草为主的花店。店主会避开葬礼刚结束这种鲜花满溢出来的时间段,在头七、七七告一段落之后,才将代表哀悼的花篮送到遗属手中。


并且,这事仅限于店主和遗属有交情的情况下。与其说这样做是为了故人,更像是为了自己,在心中向故人道一声“再见”,也给自己的心情画上一个句号。


仔细想来,“葬礼”这件事与其说是为亡故之人,不如说是为仍然活着的人们而办的。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相此有权势地位之人亡故,此人的父母、妻子亡故后的葬礼更为盛大。世人的“交情”意图所必须展现的对象是有权势者本人,若本人去世,对其遗属就没有这种义务了。


无论葬礼还是守夜,都是“浮世人情”的延长。而长命百岁的独居人士早就远离了社会地位和权力,也就没必要继续在意这种人情世故。


要点就在于,必须要懂得分辨“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到底是什么。所谓长命百岁,就是从浮世人情之中徐徐抽身的过程。最后留下的,应该只有金钱所买不来的人际关系了吧。


‍建议八:有接受被护理的勇气


“心怀勇气,接受‘被护理’的事实。”


病史漫长的柳泽桂子可谓被护理方面的专家。以上正是她的发言。


没错,正是“变得无法独自生活的时刻”,加剧了人们对老后的恐惧。而正如柳泽女士所言,接受被他人护理所需要的是“勇气”。


即便过了“上了年纪之后会很寂寞哦”这一关,仍有另一层威胁等待着这些人,即“谁来照顾你”。更有甚者,高龄者的状况还被报道成卧床不起或有认知障碍,不靠他人照顾就无法生存。那些没有“家人护理”选项的独居人士进入需要被护理的状态时到底会怎样,想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关于这点,养育孩子的母亲能够十分强势地表示:“过去一直是我帮你换尿布,现在轮到你帮我换了。”


这种情况发生在夫妻之间又如何?假若是异性之间的排泄护理,据说若非性爱对象的话就做不到。当然,护理人员等与工作相关的人士另当别论;即便双方是夫妻,假如长时间没有性生活,就连触碰对方都倍感厌恶的话,是绝对不愿意触碰对方的下半身的。“我可不想照管你的下半身”,男人们最好考虑一下被妻子这样说的可能性。


无论婚否,也无关性别,在超高龄社会之中,独自生活的老后正等着大家。即便有孩子,孩子也迈人高龄,搞不好还要反过来让父母给孩子送终。独居人士的护理,也只能够借他人之手完成。


在现实中,虽说现阶段的护理保险制度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这仍是在把“不倚赖家人的老后生活”的护理方式全面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作为被护理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习惯被他人照顾的女性无论接受什么样的护理,都会进入“感激不尽”“实在不敢当”的感谢模式。


专业的护理人员会很用心地配合被护理者的标准,但最终,还是被护理者去配合护理人员的标准,才能让护理进展顺利。这都是经验之谈。


并且不管怎么说,接受护理的人都是身体层面的弱者。


或许患者可以通过付钱让自己看上去像是经济层面的强者,但正如我之前反复强调的,金钱和服务质量之间是不挂钩的。既然如此,为了让自己能够愉快地接受护理,就必须准备好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我之所以展开护理方面的研究,是为了能让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聪明的消费者”。若无法成为聪明的消费者,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服务,对此我心知肚明。


以下,我将试着讲述十条以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接受良好护理的方法”,或称“被护理者的心得”。


❤️‍ 被护理者的十条心得


一、对自己身心的感觉保持忠实与敏感

二、分清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和力所不能及之事之间的界限

三、不做没必要的忍耐和顾虑

四、感觉哪里舒服或不舒服,全都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

五、选择容易被对方接受的说法

六、表现出欢喜,并称赞对方

七、拒绝使用过分亲昵的话语,或被当作孩子对待

八、不要对提供护理的人产生过多的期待和依赖

九、报酬以正规费用结算,不要给小费或送东西

十、幽默和感谢必不可少


建议九:遗嘱必不可少


包括最让人头疼的遗物小狗、小猫,以及电脑、手机的内存。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的死法和身后事。首先是遗产问题。工作了数十年的单身人士即便称不上是什么大富豪,多少也会有些遗留之物。


首先,是自己名下的不动产。只要没通过反向抵押将房产彻底现金流化,人们身后就会留下自己居住的房产。购买附带护理型住宅的终身使用权,或干脆地把钱全部花光是最好的,但储蓄、保险、股票等金融资产多少还是会剩下一些的。


若亡故时没有留下遗嘱,遗产就会由法定继承人接手。继承的优先顺序由法律决定。有孩子的由孩子继承;没有孩子而父母仍健在的就由父母继承;高龄单身人士的父母仍健在的可能性很低,若兄弟姐妹仍在,就由兄弟姐妹继承;若兄弟姐妹也全部亡故,就由外甥或外甥女继承。


迈入超高龄阶段,亲属的人数也会逐步减少,继承权也会随之转移到远亲那里。英国小说中有富裕的老小姐亡故之后,遗产由见都没见过的年轻远房亲戚继承的片段。让人不禁暗忖,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没遇上这种好事。


在少子化的影响下,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本身就不多。


我也是“败犬”的成员之一,双亲也早已不在人世。若我没有留下遗嘱就走,遗产(居住的房产和一些金融资产)就会由兄弟以及外甥、外甥女继承。对于那些早已独当一面的兄弟,我当然没有把遗产留给他们的理由。虽说不是完全没有亲情,但相比那些每年或许能见上一面,或许一面都见不上的兄弟,我还有更为亲密、更为珍惜的好友。相比有血缘关系的人,我更愿意尽可能地将遗产留给在人生旅途中相遇、比亲戚更令我珍视的人们。


哪怕我没有这种想法,存在这种念头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比如没孩子的情侣,或与孩子关系疏远,认为自己已经尽责的人们。


因此,遗嘱必不可少。


遗嘱需在生前撰写,这是理所当然的。写遗嘱并非为了“死”,而是为了活着的自己。只要活着,一旦人际关系发生改变,想法也会随之而变。因此遗嘱必须注明日期,法律明文规定,标注新日期的遗嘱比旧日期的更具效力。在某个人实际死去之前,遗嘱经过数度修改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在40来岁时,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遗嘱,契机是在外国居住。在德国居住的1年里,包括转机在内,我总共乘坐了53次飞机。飞机事故就是个概率问题,乘坐时间越长,坠机概率也会随之而增加。一想到不知何时会发生些什么,没有孩子的我想到了写遗嘱。在此之后,随着人际关系(以及男人)的变化,遗嘱也更换了好几次版本。


以居住为例。现在我在东京都内拥有的自宅是四居室,一个人实在不好打理。而我也很清楚东京都内的住房状况有多糟,所以这处房产给经常驻留日本的外国研究人员及其家人短期居住,或者给亚洲的贫困留学生共同居住。


一些金融方面的资产,则在限定期间之内赠与亚洲的女留学生们作为奖学金。


最让人头疼的遗物,非宠物这类生物莫属。宠物早已成为家庭成员,会对家人先行离世感到不安的,绝非只有孩子而已。宠物在高龄者护理方面起到良好效果这点也已经得到证明。


而即便是带着“这是人生中最后一只狗狗”如此周到的设想去行动,人生也未必能完全按照预定来进行。比如对于饲主过分忠诚而不亲近他人的“忠犬”,被迫留下它的主人及宠物本身都相当遭罪。都市公寓中无法饲养大型犬,至于饲养虫类这种不同寻常的爱好也只会让他人困惑不已。


在供人类使用的护理保险之外,假如能有让与饲主死别的宠物在死去之前得到照顾的“老犬用护理保险”,那么高龄者应该也能够安心地饲养宠物了。


另外,“数字遗产”必须额外注意。从前那些会让人头疼的遗物,无外乎不愿给他人看到的日记、藏匿起来的情书等纸质记录。现如今则变成了电脑、手机的内存。


建议十:单身人士的几种身后准备


在这个国家之中,唯有在家人的看护下走向死亡才能被看作“自然死亡”。


然而,所谓的超高龄社会,意味着部分人或许将比任何家人都要来得长寿。现如今,除非具备相当的条件,否则想要在子孙环绕之中迎接死亡绝非所有人都可能实现的死法。如果这种死法才能够被称作“自然死”或“正确的死法”的话,那么不仅会给达不到这些条件的大半人等增加不必要的恐惧心理,还会助长其余家人不必要的罪责感,比如“竟然没见到最后一面”“是我让他独自死去的”之类。


相比之下,孤独死真的那么可怕吗?


这方面的觉悟,许多单身人士早就有了。既然独自生活,那么独自死去也是最基本的事实。独自生活的人唯独在死前才被平日里疏远的亲属给包围,这点本身就很不自然不是吗。


围绕“孤独死”,就职于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小岛原将直有一段演讲录影。历经太多孤独死事例的小岛原,头条建议就是,“独自死去完全没问题,但考虑到为死者处理身后事的人们,必须做好尽早让人们发现的安排”,这句建议极为现实。


小岛原表示:“造成独居局面的理由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旁人将其视作‘孤独'则大错特错。”他所体验过的“孤独死”,全都是与孤独无关的短时间的死亡。


同时,他还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被抛弃与孤独是两回事。”


他在演讲最后如是说:“死亡不知何时会向人们袭来。因此,不要太过妥协,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没有自我的集团中的人并就此终结一生,平日里就要把‘孤独’珍视起来。”


“陪伴家人直至其咽气”是被遗留下来的人们的执念。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不得已还是自我选择,单身人士都是从“家族”中解放出来的人。


单身人士的五种身后准备,从结论说起,逝者的心声其实是“身后事我就管不了了”。在有家人的情况下,只需遵循家族迄今为止所积累的习惯和礼仪行事即可;单身人士则无法仰仗这些习惯,而不得不思考身后事该如何处置,并且还必须是尽可能不给负贵处理自己身后事的人们增加负担的做法。


在此期间,单身人士的葬礼方式、墓地的选项等应该会越来越多,而在此之前,除了不断试错之外别无他法。直到死亡的前一刻,甚至在死后仍在不断挑战全新事物的人生,或许才是最符合单身人士的。


若将在此之前所尝试过的方法总结出来,就能得出以下5条:


1. 为了死后能够尽早被发现,需要建立密切接触的人际关系。


2. 那些会给活着的人们造成困扰的遗留物,必须尽早处理干净。


3. 关于处理自己遗体、遗骨的方式,最好不要让活着的人们感到棘手。


4. 关于如何举办自己的葬礼和挑选墓地,最好不要让活着的人们感到棘手。光说一句“全都交给你了”固然让人为难,但也不要反其道而行之,留下太过独创、一点都不普通、会给实行的人们造成困扰的希望。要知道,这些身后事毕竟是别人帮你完成的。


5. 把能够将上述事宜执行到最后的费用,连同谢礼一起准备好。千万别认为调动人力是免费的。


这样连在一起看,独自变老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读到这里,读者反倒能够感到安心,想着“我不会有问题的”。


这样一来,是否就能安心变老了呢?


《一个人的老后》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张静乔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3-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读书(ID:ifengbook),内容摘编自:《一个人的老后》,作者:上野千鹤子,编辑:李诺亚、阿珍,主编:魏冰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