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7-17 09:37
基金经理浮世绘,读《对冲基金风云录》
摩根士丹利(MS)昨天(2012年7月16日)宣布,该行前首席全球战略官、传奇对冲基金经理人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因病去世,享年79岁。
这是一位入行很久的老鸟讲述的故事集,其中,对冲基金行业发生的各种贪婪名利与浮沉荣辱之事,非常有趣

序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大牛市的落潮和泡沫的破灭,股市进入徘徊不前的低迷期,职业投资人风光不再,他们被说成拿着不该拿的钱、承诺着做不到的事的混混儿。对冲基金首当其冲,成为人们眼中骗人的黑幕把戏。似乎在金融市场的每次痉挛中,大家都要揪出对冲基金作为罪魁祸首,甚至于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些基金总是联手策划邪恶的阴谋,目的便是搅乱世界。有人把对冲基金比喻成抢劫无知者的金融强盗,而基金的管理者就是阴险贪婪的刺猬。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投资类别的表现已经大不如前。

众所周知,对冲基金的规模增长迅速,其资产从1991年的580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年底的9 720亿美元。而人们不太知道的是,对冲基金是一种波动巨大和市场敏感度非常高的生意。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经过8年增长之后,在1999年,整个对冲基金业从4 56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上获得了430亿美元的收益(管理费加奖金),相当于9.4%的收益率。而随着股市下跌,尽管对冲基金表现良好,其收益仍在接下来的3年中持续缩水,到2002年只有80亿美元,比3年前减少了81%。此后,因为股市的重振,其收益在2003年又冲上450亿美元的新高,直至2004年再次下跌。

接下来的章节将以印象派的眼光扫视投资这个行业以及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士,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你理解那些正在管理着他人金钱的男男女女的紧张、压力、失误和不安。我既会让你看到这些人成功时的春风得意,也会让你看到他们失败时的苦闷绝望。但即使把所有需要承担的沮丧因素都考虑进去,职业投资人也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诱人、最具挑战、收入最高的行业。

也许,职业投资者,或者刺猬们,在赚钱和索取报酬方面是贪婪的。但是在需要为各种慈善或政治目的捐出金钱时,他们又总是极为慷慨。很多时候,他们捐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大把的时间,后者可能更为宝贵。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正逐渐成为新的乐善好施阶层。

为了避免冒犯好人、伤及颜面,也为了给那些热衷于替故事中人物对号入座的人出点难题,故事中的许多名字、地点和时间都被替换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我描写的人物几乎成了复合体—他们身上被掺进了其他人的特点。一方面,我希望我的伪装技术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描写的很多事件的确发生过。就像老话说的,真实往往比想象更离奇。

我为何会写这样一本书?因为我热爱投资这行,被这行里的人所吸引。多年以来,我发现经常写作,或者说是记下某种日记,不仅有助于理清我自己的投资思路,也能够为所有的对与错保留一份记录,以便在将来回顾时获得启示。作记录将帮你认清你对于人和事的看法哪些是对的,哪些出了错。就像有的投资者靠讲话来思考一样,我靠写作达到同样的目的。对我来说,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投入,也是我为自己定下的任务。

这本书展现了不同投资者的反思和他们的逸事,多数与我在摩根士丹利那些年月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有关;其他的则比较新,来自于我身为管理合伙人的那只对冲基金创建的过程以及后来的投资失误。在书中,你还将看到我的一班投资界朋友和熟人,以及我对投资界生存之战的一点感想和回忆。这本书并非投资宝典,在书页间你无法得到如何成功投资的答案,因为我自己也并不知道。

投资业最让人着迷的一点就是:在这个行业中充斥着迷人的人物。对冲基金业中强悍、偏执甚至古怪的角色似乎尤其多。刺猬是迷人的动物,而对冲—就像刺猬不知疲倦地寻找橡果那样不知疲倦地寻找投资机会,则往往可以把这个族类性格中最美和最丑的方面都展现出来。这本书带来的是一个局内人的观点,我希望它能让你开心并多了解一些事,无论你是否曾经做过投资。
巴顿•M•比格斯
2005年12月于纽约市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读点:基金经理浮世绘及其传授的理念


文/infatuation (豆瓣网友)

巴顿•比格斯,名声虽不如索罗斯、罗杰斯一样在国内耳熟能详,在华尔街可是与他们齐名的人物,也是对冲基金中的常青树。这位耶鲁大学英文系的高材生的生花妙笔下,展示了对冲基金经理成功时的春风得意和失败时的郁闷愁苦,作者的投资理念、对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受众心理的理解在字里行间中信马由缰。这本书讲诉的轶事可以让我们满足对对冲基金的好奇,包括对冲基金经理的工作、生活状态;也同时让我反思国内去券商、基金、投资顾问的工作。 
   
一、 树立理念 
  
(一)、投资理念 
1.没有杠杆和做空的股票投资风险并不算大,做空可能让你血本无归,而杠杠可能让你亏光本金还负债累累。期货交易“势”在多头,多方可以将现货全部吃进后“逼空”,而且通胀是永远存在的。股票这样没有杠杆的品种,只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赚钱是容易的。 
2.这个互联网时代是个信息过度的时代,小道消息和所谓的权威观点满天飞,投资者的一项艰巨就是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提取真谛,将真谛转换为业绩。 
3.对投资时期做过蒙特卡洛模拟我们可以发现,时间跨度越长,赚钱的概率越大。如果投资者时刻不停的监视自己的业绩,犯错误的概率就不可避免的提高了。所以,我们应该与市场保持适度的距离。 
4.创造超额利润的往往是小公司,二级市场上同样如此。 
  
(二)、谁处于基金生态链中更高级别? 
  
基金业务是非常单一的,他们在生态链中与散户是一样的层级,都是市场的交易者,同样会有羊群效应和过度反应等交易心理缺陷。而从他们的盈利模式上来看,一些私募基金规模不过数千万或者上亿,靠1.5%的固定管理费,抽取利润若干百分比的提成,如果不能取得绝对收益,他们生存下去是很艰难的。他们需要支出也不小,包括:办公场所、会计、计算机、后勤,三个分析师,一个交易员,手续费和研究服务费,大型投资管理公司还存在着机构臃肿和官僚主义;而他们还需要直面市场的风险和投资者的质疑。 
  
而券商则好比淘金行列中卖水的人,他们所做的是提供交易平台、研究支持、向个人投资者营销基金、企业融资等等,同时券商这个平台日后同样能够进行基金业务。券商不仅仅处于这个生态链的更高级别,同时也会与基金、信托抢夺食物。 
  
(三)、投资会议中值得注意的 
  有的时候,集体智慧=个体智慧+群体昏聩: 
  a) 根据共同幻觉做出的集体推理(这只是牛市中的另一次调整) 
  b) 对集团外人士粗鲁负面的评价(那些看涨的家伙是白痴,只有纸上谈兵的死脑筋才去研究什么估值模型) 
  c) 对集团成员道德品质从不质疑(政府、企业决策时容易发生) 
  d) 幻想某些危险行为中安然无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贵险中求) 
  e) 集体一致意见时压抑个人疑问(组织中其他人都认为是对的,所以我不用多操心,再说,如果我提成疑问,他们觉得我傻) 
  f) 对持异议者无形的压力(我原本以为他是个聪明的家伙,没想到这么胆小) 
  g) 对以往辉煌领导的盲从(猪湾事件) 
  h) 会议上离题闲聊(这是无组织决策程序的标志,特点是讨论议题空泛散乱) 
  i) 一个团结的集体还是比个人强大,无论个人多么强大,但是没有人能永远正确 
   
二、 值得回味的记叙 

对基金经理人也许会树立一种正确且客观的认识: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刻意讥讽,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正如一位期货私募基金经理人所说:“不要认为期货的风险很大,其实真正的风险来自于人的本身,来自于你个人的欲望和控制,如果你对期货盈利的要求放低,你承担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 
  
(一)、每个麻雀变凤凰故事的背后,就有至少两三个麻雀变麻雀的故事 
爱笑的吉尔伯特不再回来: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牛市里建立的基金非常多,大多是非常成功的分析师或销售精英,另外,这些金童玉女们的共同特点:聪明、有个人魅力,20世纪90年代末期挣到大笔钱,成功的眩晕让他们习惯了奢靡的生活,他们曾经组建了美好的家庭,有大别墅、酒窖、直升机,孩子上着费用高昂的私立学校,参加多家昂贵会员费的高尔夫俱乐部,对慈善事业一掷千金。可是很多人都不得善终,因为,他们可能只是把魅力、运气加牛市与投资头脑混为一谈。 
  
(二)、沙里淘金成功者的启示 
勇敢的蒂姆:投资家的典型素质:求知欲、好赌的天性、根据不完整的事实做出艰难决策的能力;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不刻意取悦客户(基金经理往往为了避免月底资产缩水,所以设立止损线、运用各种风控机制,结果就成了要素驱动的短线投资者);接受风险;依赖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某件事情或者片言只语的新消息出现的时候就会触发思维程序;投资管理是一种独立、孤单、恼人的工作,密切的人际关系只能让你分神。你的关注点必须完全放在投资组合上,对世界和市场保持机警,随时伺机而动。 
  
(三)、作者亲历的警示录 
抛空石油,一字一泪:深度分析可能让你陷入深渊,因为人们很难做到既正确又坚持到底。人们总是倾向于搜集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而忽略不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对于证实性偏执的治疗方法——听取反方意见,客观分析逻辑中不完善之处。 
  
(四)、路演的折磨:血水、汗水、苦水和泪水 
对冲基金创办历程:发起对冲基金是一次铤而走险的疯狂之旅,发起人天天挂着职业微笑,内心却在忍受煎熬;西装革履的在豪华晚宴上马不停蹄的演讲,从兴奋到乏味。 
   
读罢之后,对基金经理人和整个行业会树立一种正确且客观的认识: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刻意讥讽,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市场本来无效,而且永远不会有效,这是人类天性使然,是贪婪和恐惧使然,是群体本能使然。正如一位期货私募基金经理人所说:“不要认为期货的风险很大,其实真正的风险来自于人的本身,来自于你个人的欲望和控制,如果你对期货盈利的要求放低,你承担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