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4月5日,是腾讯的历史时刻。腾讯股价周三在港交所上涨1.6%,市值达到2790亿美元,腾讯市值也因此超越美国富国银行,成为全球第十大市值公司,比阿里巴巴市值高出104亿美元。这当然得益于腾讯华丽的财报,以及投资包括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入股特斯拉等带来的利好消息,因此摩根士丹利给出了腾讯255港元的目标价。
抛开股价和市值,再来看看那本被很多互联网人热捧的《腾讯传》,这几乎是近期能够让我们一窥腾讯历史和蜕变的捷径。而本文作者朱昂则在读完这本书后,写下了自己对整个中国互联网20年的感悟。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点拾投资”,作者:朱昂,原标题为《<腾讯传>感悟:我与企鹅的20年》。
清明长假读完了《腾讯传》,吴晓波的书总是给人一种强大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而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其实我可能是这家1998年成立的互联网公司第一批用户,过去20年我的人生轨迹,生活方式也伴随着互联网浪潮,腾讯的变革在改变。今天更多的不仅仅是分享《腾讯传》的读书笔记,而是自己对于整个中国过去20年互联网时代潮起潮落的一些感悟。
01/ 1995到2000年,PC互联网的时代
我第一次拥有个人电脑是在1994年,那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台386电脑,帮助我学习。那个年代,我们初中已经有了电脑课,无非是一些简单的编程和打字。班级里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买电脑了,386是最普遍的,大约也要6000到7000元一台,而上海一个普通人的年收入大约只有2000-3000元。电脑还属于学生中的奢侈品,班级里有钱的同学甚至家里有486电脑,那时候要1万多以上。
虽然说是学习机,但更多人用来玩游戏。我玩的最多都是日本《光荣》的游戏。那时候就迷上了三国系列,后来光荣的三国我每个版本都玩。还有《大航海》系列,我的大部分地理和19世纪欧洲历史,都是来自于这个游戏。
那时候中国还不能上网,所以关于网络我学到的第一次是Network,就是局域网。基本上是上电脑课的时候用,把作业保存到公共硬盘,上面写上我的名字。1996年,我的电脑装上了Windows系统,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个伟大操作系统的意义,我想没有人真正在乎。大部分人还是想着如何压缩各种游戏,包括后来非常火爆的《金庸群侠传》和《仙剑奇侠传》。
事实上,美国的个人电脑也刚刚开始普及上网,1994年杨致远发明了最早的搜索网站雅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刚刚接触上网。我们看到这段时间,国内第一代互联网人纷纷开始创业。腾讯,网易,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等。
那个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公司:新浪和腾讯。记得刚到美国学会上网的时候,我打字速度还很慢。后来有一天妈妈的朋友寄了一套学习打字的软件给我。我的打字速度也随之突飞猛进。那个公司的名字叫:四通利方。也因为这个原因,我那时没事就泡在四通利方的论坛上,那时候他们的体育论坛非常火爆。记得有一批文章《金州不相信眼泪》,成就了可能是第一个中国网红:老榕。他也因为在之后创办了商务网站8848。也就是后来,四通利方网站变成了新浪。那时候国内上网非常贵,大部分网民要么是国外的,要么是国内科研单位的。于是诞生了另外一个东西:OICQ。
其实我的OICQ还是六位数号码,可惜早就不用了,否则到今天还是蛮值钱。最早的OICQ朋友还是来自于那个四通利方改版后的新浪论坛,在OICQ诞生前,和网友更多的交流还是论坛里面的回帖,以及内部的私信功能。到了1999年的上半年,许多网友跟我说,装一个OICQ聊天工具,可以更方便的就行交流。OICQ满足了当时许多人在互联网上的沟通欲望。也是第一次,许多人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网络上更容易的表达出来。这点也和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的工作,甚至现实生活都被各种制度,生活压力等所压抑,而互联网成了最好的宣泄感情场所。
我个人认为,QQ的崛起还有一个本质的原因:各个网民的“网恋”痛点。
QQ是少数可以根据对方年龄,性别,所在城市进行搜索的社交软件。“网恋”成了中国第一批网民多多少少都会碰到的问题。那时候情感的交流不像现在那样直接,许多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网友会在QQ上谈论许多私密的东西。特别是当年QQ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是当时的中学和大学生,都处于感情萌发的阶段。而当时中国又兴起了网吧这个物种,让许多在家没有条件上网的人能够在网吧和不同的人交流感情。在《腾讯传》中,也提到腾讯最重要的投资者南非MIH,就是在草根调研网吧的时候看到了QQ这款软件。
的确,当时许多人去网吧上网就是为了聊QQ。
在“网恋”最鼎盛的时候,我记得还出过第一本相关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是一个关于网络无比凄惨的爱情故事。那是第一部互联网上的畅销小说,几乎所有第一代网民都看过,也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我也曾经草根调研过许多见网友的人,“见光死”成为最常出现的一个词。许多在网上无话不说的人,在现实见面中却变得不懂得交流。这从侧面也反应了互联网社交崛起中,中国整个民族的特殊性。而腾讯未来的成长,基本上都是在满足网民的各种社交需求。
02/ 2000到2005年,第一代泡沫破灭以及运营商的垄断
到了2000年,我进入美国的大学,也逐渐离中国的互联网世界越来越远。那时候最主流的社交软件依然是美国在线的AIM。那时候在大学,每次认识一个新的朋友,都会交换AIM的号码,这比交换手机号码更靠谱。也就是在2000年3月,随着美国在线宣布对时代华纳的并购,第一次PC互联网泡沫正式见顶。随着而来的是痛苦的去泡沫过程。不可一世的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Ebay,思科等都出现了超过80%的股价跌幅。
许多人在泡沫破裂前已经开始准备退休,后来又不得不回来工作。也有在逃顶之后开始真正享受人生的赢家,比如小牛队老板Mark Cuban把创业的Broadcast卖给雅虎后,立刻和高盛做了期权锁定了所有收益,之后的十几年认认真真做一个篮球队的老板。
就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中国也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社交巨头:中国移动。虽然我没有亲身感受过,但从母亲的口中也了解不少。我母亲在出国前就是邮电系统的,她那时候还经常和国内的前同事联系。那时候他们邮电系统中能力最强的一批员工都去了中国电信。中国电信的收费模式就是对于传统的固定电话费进行收费。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躺着赚钱的业务,整个固定电话收入基本上被中国电信垄断。后来有一次妈妈跟我说,电信里面一批能力不强,和领导关系不好的人都去了中国移动,一家以移动电话业务为主业的公司。
即使到今天,母亲的前同事都退休了,他们聚会的时候,还是会对当时的情况愤愤不平。许多后来在中国电信做到高管的人,其实混的都没有后来去中国移动的人好。但是他们依然看不上那帮人,觉得那些人在过去都是自己手下的手下。然而,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不都是需要依靠这个时代嘛,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移动能够成功也赶上了时代的大浪潮。
当固定电话渗透率饱和后,越来越多人有了使用手机的需求,这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别人都能和你取得联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逻辑和后来移动互联网对于PC互联网的颠覆完全一样。Get touched的时间,从过去几个小时变成了24小时,场景从家里以及单位,变成了任何场景。中国移动可以说是2000到2005年最伟大的公司,其港股的股票也上涨了许多倍。而腾讯当时所有的增长都是围绕中国移动。
美国当时的运营商是包套餐的,即使今天更是如此。许多运营商晚上7点后通话都不要钱,一个月还额外给几千分钟的通话时间。所以在美国是没什么人用短信服务的。
在中国却相反,每一分钟的通话费率都很贵。我甚至记得许多人一看手机通话要超过1分钟,马上就挂了。因为通话58秒是按一分钟计算,而通话1份03秒就要按两分钟计算。那时候短信业务需求大量崛起。
QQ通过移动梦网业务,终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PC用户的流量变现。在此之前,QQ有大量流量却不知道如何变现,这个问题当年的搜索引擎巨头雅虎也出现过。
也正是因为中国移动起来后,QQ通过其移动梦网带来的大量收人,帮助腾讯完成了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二批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虽然比新浪,搜狐,网易的纳斯达克上市晚了几年,却在一个更健康的时间点。
那时候正好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资本市场完成了整顿,而整个腾讯的体系也更加成熟,为下一个收入引爆点:网络游戏在做准备。
03/ 2005到2010:网络游戏时代的到来
2006年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那一年在回到中国不久之后的一次偶然聚合中,我认识了今天的太太。今天已经是我们认识的第十一年头了。也同样在那年,我接触了魔兽争霸,成了这款游戏的死忠粉。
事实上,中国第一款火爆的网络游戏来自于盛大《传奇》,这款游戏都不是盛大开发的。从一开始代理这款来自韩国的网游,到最后通过中国市场赚了大量资本后,盛大完成美股上市,成为当时全球市值最大的游戏公司之一,陈天桥也成为了当时的中国首富。
同样,丁磊通过网络游戏完成了公司从门户网站的转型。那时候段永平在网易股价最底部的时候和丁磊喝了一次咖啡,听完了丁磊详细的转型战略后,一把重仓了网易,也在很短时间完成了100倍的收益率,成了段永平的经典战役。可以说中国后来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都是围绕着网络游戏。那时候路边的报亭,小摊基本上就卖几样东西:杂志,移动话费卡,网络游戏的点卡。
对我来说最有印象的当然是魔兽网游:魔兽世界WOW。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想过这款游戏的生命周期能够如此之长,相信后来放弃这款游戏中国代理权的朱俊也没有想过。
如果我们回头看,会发现网络游戏出现了今天手游类似的特征:硬件性能提高后的游戏重度化趋势,宏大世界观带来的生命周期延长,更平衡以及更多互动成为了用户粘性的关键。显然,腾讯也看到了这个大趋势的出现,很早就推出了火爆的《穿越火线》以及后来PC游戏的王者《英雄联盟》。
腾讯当年以2.31亿美元收购了《英雄联盟》的开发商Riot,对应3.43亿美元估值。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腾讯发疯了,股价也在公告之后出现了一波下跌。
但几乎没有人看到未来《英雄联盟》的价值。在推出了五年多之后,这款游戏依然是全球同时在线人数最多,变现能力最强的网络游戏。这一次收购,也为腾讯未来的游戏业务,带来了巨大贡献。
相反我们看到了盛大,九城的陨落。盛大虽然代理了中国第一款全民网游,但是对于游戏业务的本质并没有很深刻的认知。
陈天桥希望将盛大打造成中国的迪士尼,但是最终发现游戏用户和其他文学,娱乐的连接非常困难。九城的朱俊更是在代理了《魔兽世界》后,完全没有理解网络游戏的本质,之后的每一次布局都是错误的。包括把我们上海的申花足球都搞废了一段时间,朱俊也之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今天,九城的市值只有3000万美元,之后接手“魔兽世界”的网易市值373亿美元,是前者的1000倍。网易在通过和暴雪的合作中,真正学习到了游戏开发和运营的精髓,而朱俊想着的却是自己怎么赚钱。
当年我也看过不少两位管理层的视频,朱俊高调自信,丁磊低调幽默。前者似乎更喜欢资本运作,后者专注于产品开发。而时间告诉我们,世界最终属于真正有能力的人。
04/ 2010年之后,一切围绕着移动互联网的社交
2009年底,我很幸运进入了证券行业,成为了一名机构销售。由于销售的工作就是需要和客户及时沟通各种信息,也见证了整个社交工具的变化。从短信,到飞信,再到今天的微信。
最早我们都是给客户发短信的,有一个什么重大观点,就发一圈短信给客户。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比较勤奋的销售,每个短信会单独发,前面加上客户的名字,让人有被重视的感觉。
到了后来,有人跟我说其实飞信很方便,我又开始尝试飞信。其实飞信就是可以用PC操作的短信系统,我们不再需要用手机来打字(那时候手机打字很不方便,屏幕也很小)。而且发飞信不要钱,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群发短信的人来说,解决了很大的痛点。然而,这一款当年杀手级的应用,最终也快速陨落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用户体验是根本。而随着用户体验的变化,公司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不断改善产品。从这点看,通过中移动推进的飞信本身就有着国企基因,也是其最终失败的根基。
飞信的崛起和衰弱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初中移动通过其强大的用户覆盖网络红利,迅速推进飞信,让飞信基于中国移动巨大的用户成为当时最大的移动社交产品。然而,飞信的失败也正是来自于中移动封闭的系统。
从整个2007到2012年,飞信一直只是针对中国移动用户的一款产品。中移动更多看重的是其用户活跃度,带来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而没有去思考打造更好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飞信从某种意义上是一款革命运营商短信业务的产品。其发展越好,对于中国移动的短信收入打击会越大。
很显然,当时飞信想着是如何快速商业后,这种思维模式在“免费”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下,显然低了一个层次。最后,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其产品更新也需要管理层一级级审批,无法做到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反应。
飞信的陨落也代表运营商对于通讯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腾讯最早的变现来自于基于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但是十几年后,运营商已经逐渐被管道化了,这时候再长期绑定运营商就是重大的战略失误。同时,这时候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
1)网络带宽的全面崛起,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实现了快速上网;
2)移动手机的全面普及,从iPhone开始,到后面的三星Galaxy, HTC手机,以及第一代小米。
微信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起来的。我是很后面才用微信的,那时候听到的就是很多券商分析师已经建立微信群了,在里面分享各种信息,交流也很活跃。那时候见什么人,都是拉一个微信群。这是微信最早的红利期,整个移动社交中,信息还没有过载,大家希望的都是通过微信能够迅速分享信息,并且捕捉到朋友的近况。
对于腾讯来说,微信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应用,帮助他们获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通过看《腾讯传》,也能明白张小龙当时仅仅带着十几个人和雷军的米聊在竞争。
由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有典型的网络效应,时间的快慢就非常关键。后来阿里也开发出了来往,但是这时候大部分用户都已经上了微信,来往要获得活跃用户就非常难。
当时每年的新年拜年都是最能体现社交应用的场景。最早的拜年都是通过短信拜年,一般会群发许多短信,告诉对方自己的存在。到后来,许多人直接通过飞信来拜年。再到过去几年,基本上就是发微信,甚至用微信的红包来拜年。在移动互联网社交起来的几年时间后,运营商越来越开始被边缘化了。
05/ 腾讯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作为PC互联网社交应用的老大,腾讯并没有被后来者颠覆,继续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的老大,仅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腾讯的伟大之处。
看《腾讯传》后,开始明白了马化腾最强的地方。虽然很多时候,Pony对于未来一直是一头雾水,但腾讯一直在以用户为其基础,做出更好的产品体验。
本质上,Pony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许多人说腾讯在OICQ,QQ农场等产品都是来自抄袭,但背后却是更好的用户体验和粘性。
从气场,布局,甚至公开场合的发言看,马化腾似乎远远比不上“开了天眼”的马云。但是马化腾知道的是,不断把产品做好,不流失用户。他自己会做许多腾讯产品的体验,从中发现各种问题。这也让腾讯在产品的研发上,强于各类竞争对手。
从大的战略看,腾讯内部总是有优秀的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也和马化腾对于优秀人才的包容有关。移动梦网产品的成立,英雄联盟游戏的收购,到后来微信的开发,马化腾身边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在最关键时刻帮助公司实现飞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小龙是一个天才级的程序员,可是在微信研发前,一直在腾讯广州分部碌碌无为。而马化腾根本没有给张小龙任何的工作压力。最终,张小龙成功开发了微信,回报了马化腾超过5年对其的信任。
对于任何优秀管理层来说,最最重要的是保留这些优秀人才在其身边,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其潜能,而不是硬要改造这些人成为自己基因体系的人才。
中国人情感上的压抑,成就了腾讯的社交应用。通过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我发现美国人的表达更直接,更看重线下交流。而中国人更含蓄,更需要一个“虚拟世界”做情感上的输出。
从最早的BBS,到后来的QQ,再到微博,今天的微信等,无一不是满足了这种中国人的情感输出需求。这也造就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人均上网时间超过美国,而一旦三四线城市的硬件设施完全满足,这个上网时间还会更加恐怖。
06/ 未来的互联网还会如何变革?
如果不单纯从互联网,而是从人性的需求角度看,整个移动互联网许多变化都是遵循着满足人性的需求在进步。比如最早手机对于固定电话的取代,就是让整个通讯从几个小时变成了24小时,通讯场景从家和单位,变成了所有地方。这一点,和后来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PC互联网的取代是一样的。
我们再看游戏,网络游戏在过去几年随着硬件性能提高,变得越来越重度化,游戏收入也越来越头部化。这个趋势,也在后来的手游中出现。
未来的互联网变革,由于上网时间和场景已经无法再扩张,将更多通过提高效率来变革。一旦某种技术无法再提高效率时,就会被一种新的技术迭代。
中国移动在十年前就是老大,因为手机大幅提高了固定电话的效率。但是之后,中国移动无论推出什么产品,受制于本身的技术,无法再提高效率。这时候效率更高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就出现了。
今天,全球的运营商都出现了管道化特征,他们未来的命运将向今天的固定电话提供商看齐。如果移动互联网受益于技术,无法再提高效率,那么其也会被更强的技术物种所代替。
当然,移动互联网还能通过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提高效率。今天,大部分人的社交群,信息流都已经过载,未来可能是大数据大幅提高效率的时代。
每一个人看到的广告,商品都会不同,会根据其需求,更加精准的推送。人与人的感情连接,也能更加精准。过去是BBS,QQ的简单搜索,今天是附近人,陌陌和探探更准确的配对。过去是论坛,今天是颗粒度更细的社群经济。
无论何时,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都不会改变。所有社交类科技变革,最终都将围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