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07 09:55
江浙沪猛踩油门,广东危险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逍道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广东、江苏GDP破6万亿,山东破4万亿,浙江、河南破3万亿,13省迈过2万亿大关,全国整体态势稳健。

2. 南北差距的说法不攻自破,北方省份增速神勇。

3. 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长三角正在成为一个省,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市。

4. 广东增速5%,江苏增速6.6%,山东增速6.2%,浙江增速6.8%,河南增速3.8%,四川增速5.5%,湖北增速5.6%,福建增速3.8%。

5. 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长三角正在成为一个省,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市。

6. 广东工业表现不足,江苏和浙江的二产增速较高。

7. 浙江通过工业让经济整体再上台阶,制造业投资增长17.6%。

8. 长三角的产业更高端、更先进,大湾区的产业更低端、更传统。

9. 广东的电子产业面临压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第一大支柱产业。

10. 广东的工业和外贸承压,东莞增速最慢,深圳港吞吐量下降。

11. 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效果越来越明显,长三角是整个区域在发力。

12. 长三角正在成为一个省,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市,整体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值得期待。

随着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完毕,一丝不同寻常的信号悄然传出。


从经济总量上看,广东、江苏GDP双双破6万亿,维持你追我赶的紧张态势。


山东破4万亿,浙江、河南破3万亿,13省迈过2万亿大关,全国整体态势稳健。


但如果看经济增速,则显露出相当相当相当的不寻常。


耐人寻味!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GDP增速9.7%、海南8.6%、西藏8.4%、吉林7.7%、内蒙古7.3%、青海6.8%、甘肃6.8%、宁夏6.5%......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南北差距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而这次表现亮眼的省份大多在北方,让南北差距的说法不攻自破。


图源:国民经略


冷静下来,这些增速神勇的省,大部分属于经济体量本身不大的省。较小的基数,更容易取得高速增长。


不过无论如何,有进步,就是好事!可喜可贺!


但中国的大盘,更多还是要靠经济大省持续带领和驱动。


再看这些大省的表现,GDP体量最大的8省表现分别为:


广东增速5%、江苏6.6%、山东6.2%、浙江6.8%、河南3.8%、四川5.5%、湖北5.6%、福建3.8%。



一个意义重大的趋势已然呼之欲出——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都知道长三角很强,但之前长三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独挑大梁。


之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一直并列为中国最顶级的城市群,国家还悉心将成渝培育成第四极,希冀带动内陆,寻求更大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



之前在国内三大顶级城市群里,以广东为代表的大湾区与以江浙沪为代表的长三角,一度表现惹眼,长期你追赶我,属于双星闪耀的璀璨局面。


如今高下似乎拉开了。到底是广东发展慢了,还是江浙沪拿到了狂飙的秘笈?



今年上半年,广东以62909.80亿的经济总量,守住了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位置。


总量第二的江苏,却以3556.16亿元的增量,摘得全国增量最大的省,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


与5.5%的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江苏高出1.1个百分点,广东则未能跑赢全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在当前背景下,上半年各省经济“成绩单”之间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去年疫情冲击程度大小和各省经济的基本面。


尽管专家解释了原因,但产业结构数据,还是不难看出其它端倪。


从产业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2270.9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4661.44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35977.41亿元,增长5.9%。


再看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1720.2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13.4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2131.7亿元,同比增长6.3%。


很明显,拉开粤苏两省增速差距的主要在二产——江苏二产增速7.1%,在三大产业中增长最快;反观广东,二产增速仅3.7%,比全省GDP增速还低1.3个百分点。


说白了,广东工业表现不足。


如果把视野从粤苏争霸拉大到长三角。经济增速比江苏6.6%还高的浙江(6.8%),其二产增加值为4.4%,同样高于广东的3.7%。


要知道,与同为经济大省的粤苏鲁相比,浙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大省。如今对工业的重视,以及二产涨势都如此强劲。


浙江不满足于商业大省的江湖地位,还想通过工业让经济整体再上台阶。


上半年,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长17.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0.5%和36.3%,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33.7%和62.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0个和8.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三个“一号工程”成为浙江“出镜率”最高的热词,从省级到地方分别出台了实施方案。


三个“一号工程”分别是:


  • “一号发展工程”瞄准“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超常力度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的创新。


  • “一号改革工程”重点推动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赋能服务的升级,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 “一号开放工程”聚焦拓市场、优布局、聚资源、引人才、强总部,目标是实现浙江经济、国内浙江人经济、海外浙江人经济的融合、发展提质。


三个“一号工程”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业振兴方案,而是通过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一揽子、多链路的联动,去激活整个第二、第三产业。


这或意味着,江苏日后不再是广东的唯一对手,冉冉升起的浙江也是广东不能忽视的。


而江浙沪组成的长三角,未来将持续给广东领衔的大湾区,带来巨大的压力。



浙江对制造业的重视,再次证明了制造业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作用。


但说广东不重视制造业,显然是冤枉了广东。时至今日,广东都是狭义上“世界工厂”的代名词。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工业门类庞杂,看问题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但门类再多,更体现发展质量的规上工业,都是一个极其有代表性的指标。


从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看,江苏(8.3%)、浙江(4.7%)、广东(2.5%),三者只有广东低于全国水平。


光看总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长三角另一个强大之处在于能打的优势产业众多,形成了高原经济。


千亿产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梁”。全国乃至世界工业TOP 3的苏州、深圳、上海,千亿产业产值均超过3万亿。


但从千亿产业数量看,上海12个,苏州11个,深圳6个,明显少于前两者。


其中苏州不仅千亿产业总产值最高且门类丰富,其单个产业实力也十分亮眼。11个千亿产业中,有9个产业位居对应行业前三名,其中3个更高居第一,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图源:城市进化论


不仅是上海、苏州对深圳的优势,同样是长三角对大湾区的整体优势。


长三角:上海12个、苏州11个、无锡9个、宁波8个;大湾区:佛山9个、东莞7个、深圳6个、广州5个。


一目了然。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长三角产业更高端、更先进,而大湾区产业更低端、更传统。


令人惊讶的是,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中,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实现627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


说明浙江并没有盲目清退和淘汰传统产业。


而广东这边,高端的电子产业,反而是出问题最大的。


作为制造大省,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据《2022广东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在广东制造业百强企业涉及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共有38家。而当前,受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增速趋缓影响,广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分行业大类看,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均实现正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下降1.5%。


由于广东电子产业太强,就是稍微下降1.5%,足以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蝴蝶效应。



外贸出口,是影响区域竞争的另一条线索。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广东上半年表现给出解释:


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是,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广东首当其冲,风口浪尖的承压剧增。与此同时,受全球市场影响,消费电子行业增速趋缓,燃油车市场持续低迷,石化行业整体走弱,钢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广东多个支柱及优势产业进入行业调整期,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广东经济第四大城市东莞的表现格外揪心。东莞以1.5%的增速,不幸成为万亿俱乐部中增长最慢的城市。


无论是工业还是出口,东莞都是双降,东莞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5.9%,出口-9.4%。


相对于长三角,大湾区经济更加外向。工业和出口一直都是互相咬合、双轮驱动。如今外资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重新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有密切关系,显然对工业和出口形成双重打击。


东莞工业和出口承压,立竿见影传导到深圳港的吞吐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深圳港,广州港承担了一部分内贸任务,受影响较深圳港小一点。


虽然广州港数据稳住了,但广州外贸数据并不比东莞理想,同样是负增长2.5%。


除了工业和外贸,区域一体化的成果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几年前,智谷趋势最早提出“长三角正在成为一个省,而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市”。


大湾区由于更小的面积,更大的人口与经济密度,创造了更好的城市群融合先决条件。但近年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一再加快。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秘书长宗传宏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成绩既有疫情后经济恢复的大背景,更要看到的是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结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5年,前期的磨合、积累带来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区域分工更明确,区域内大产业链、全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平衡,传统产业链在长三角拉长、资源配置更完善,新兴产业链扩散得更快。所以,长三角是整个区域在发力,不只是三省一市各自的事情。”


相对于大湾区三大核心——广深港一体化受困于制度藩篱,长三角的上海已经开始用平台效应外溢出“流量经济”了。


现在很多企业将总部设在上海,但在长三角其它城市建“飞地”,与上海形成分工体系。很多江浙企业甚至江浙城市把一些功能尤其是对外功能放在上海,借助上海这个平台,进行各种要素之间的流动。


还有一些新闻,侧面佐证了长三角的成功。


武汉本来属于大湾区传统腹地范围,但今年6月,武汉党政代表团考察了南京、苏州、昆山、上海、杭州等城市。学习以及对接长三角意愿强烈。


连大湾区的广州、佛山都派出党政代表团考察长三角,虚心学习经验。


长三角独挑大梁,固然说明其优秀。但一个整体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更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GDP增速领跑经济大省,浙江上半年为何这么猛》澎湃新闻

《6个经济大省“半年报”:江苏紧逼广东,浙江拿下增速第一》澎湃新闻

《齐破6万亿,江苏跑赢广东》城市进化论

《这一次,苏州反超深沪》城市进化论

《27省份半年报:长三角挑大梁,中部“吊车尾”,东北踩油门?》城市进化论

《上半年,哪些省市增长强劲,哪些低迷》 刘晓博说财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逍道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