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0 07:46

老北京“碰头食儿”

本文摘编自《重拾:1860-1948 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经华景时代授权转载,作者: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这道《都门竹枝词》描绘的是清代北京城庙会上的小吃。


旧时,北京城的庙会和街头巷间常常有卖小吃的摊贩。南来北往的人,若是逛庙会累了,就在小吃摊上歇歇脚,随兴买点小吃品尝。因此,小吃也被老北京叫作“碰头食儿”或“小食”,碰到就尝点,有“随兴”之意,以区别于日常的正餐。


小饭铺的大师傅正在给顾客的碗里添汤。

 

北京小吃食材丰富,种类繁多。几百年来,北京城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百货云集之地,汇聚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千滋百味,一应俱全。其中最独特的是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种民族特色的宫廷小吃。豌豆黄儿、奶油炸糕、肉末儿烧饼等,都曾被达官显贵钟情。清亡后,这些小吃流落市井,成为皇城根下普通老百姓解馋的“碰头食儿”。


最传统的北京小吃,当属卤煮火烧和豆汁儿。卤煮火烧,简称“卤煮”,是用猪下水煮的火烧,味儿重油大,非地道的北京人很难接受。早年,卤煮是吃不起肉的贫苦老少爷们儿的粗食,上不了席面。尽管如此,卤煮的出身却并不低贱。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很喜欢一位苏州籍厨师的手艺,于是就把他带回紫禁城,专门在御膳房设立“苏灶局”。“苏灶”渐渐演化成“苏造”,也就有了“苏造肉”“苏造鱼”“苏造肘子”等。卤煮就是根据“苏造肉”的手艺,用小肠、肺头等下水代替猪肉做的。穷苦百姓把火烧放到锅里和小肠一起煮,再加上炸豆腐,既解馋又解饱。这一歪打正着,也体现了老北京的包容与豁达。

 

几个小朋友在路边小摊儿吃东西。


给小点心印上花就可以上炉烤了。


街边早点摊儿,小伙计正在卖油饼。油饼、豆汁儿是北京人的主要早点。

 

和卤煮搭配的火烧,通常是“眼钱儿火烧”——一种死面的火烧。很多人分不清楚“火烧”和“烧饼”的区别。一般来讲,表面上没芝麻的叫火烧,有芝麻的叫烧饼。此外,火烧是烤出来的,而烧饼则是烙出来的。“吊炉烧饼”就是把烧饼坯子贴在炉子顶的内壁上烤,因此而得名。不管是烧饼还是火烧,一般很少单独吃。芝麻烧饼讲究搭配涮羊肉、爆肚儿、砂锅白肉,白马蹄火烧夹着烤肉、焦圈儿才算地道。

 

路边小摊儿,一位妈妈正在喂孩子吃东西。美味的小吃,成为许多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老北京人爱喝豆汁儿,老少皆宜,不分贵贱。豆汁儿不同于豆浆,是做绿豆粉条或粉团时剩下的下脚料经过发酵而成,酸酸的,外地人很难消受得起。老舍先生宣称:“不喝豆汁儿,就算不上北京人。”


喝豆汁儿讲究“酸、烫、辣”。按照梁实秋的说法,“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着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喝豆汁儿的时候,一般都配上焦圈儿。一口豆汁儿、一口焦圈儿、一口咸菜,酸香配咸脆,绝对的美味。酥脆焦香的焦圈儿,堪称是北京小吃“炸活儿”里的贵族,也被称之为“小油鬼”。据说,焦圈儿也是从清宫御膳房里流传出的小吃,颇受乾隆皇帝喜爱。


街边摊贩正在卖芝麻烧饼。


饭铺的小伙计正在炸油饼。


大师傅正在抻面。

 

北京小吃大多是小本生意,但讲究精工细作,各家有各家的绝活,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前的门框胡同,以小吃而名噪京城。复顺斋酱牛肉、油酥火烧刘、爆肚儿杨、豌豆黄儿宛、同义馆涮羊肉等,都曾是著名的小吃。如今,很多北京小吃不仅难寻踪迹,更少了早年那个味儿。


作者: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华景时代

出版年: 2022-9

 

本文摘编自《重拾:1860-1948 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经华景时代授权转载,作者: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