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4 18:19

花400万读藤校文科博士,值得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 (ID:babazhenbang),作者:蔡蔡博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最近“文科博士”的话题很火,许多家长和同学都关注这个问题。

2. 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布朗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的经历,认为这个投资是值得的。

3. 在美国读文科博士需要考虑经费问题,自带外部经费可以增加竞争力。

4. 经费对于文科博士申请和后续发展非常重要,影响科研、发表和就业等方面。

5. 不是全额奖学金的博士项目可能会导致经费不足和合法居留地位受到威胁。

最近“文科博士”的话题很火,三不五时出来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科”和“博士”这两个标签分开来看都能牵动许多家长和同学敏感的神经。两个标签都似乎代表了教育和文化的高层次追求,很有点阳春白雪的意思,却又不得不直面现今社会之下教育投入是否最终“值得”的问题。 


当然,“值得”是一个很高深的哲学命题,每个人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见解。


起码在目前的人生阶段,我从来没有后悔去布朗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这次期间学到的东西、遇到的人、获得的感悟、习得的技能等等,无论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的角度,都是相当值得的。


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哪怕我一丁点儿东西都没学到,这7年人类学博士我起码“挣”了四、五百万人民币。


布朗的博士学杂费生活费保险一学年87900美金(换句话说如果自费读6年,要花费400万人民币),布朗给我的奖学金是一学年91472美金,每个暑假再额外提供旅行费用、科研费用、和生活费,足足给了7年,读着读着,读出了存款。


而且7年间有6年是无劳动义务的Fellowship,不强制我去教课或者当科研助理,哪怕每天坐着喝咖啡,钱还是照拿。



但我的读博经历不一定有代表性,远的不说,哪怕我在布朗的博士和硕士同学,也有不少经费耗尽被布朗赶出校门文凭都没拿到,或者在疫情期间要把自己的助听器卖了来购买食物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


在美国读文科的博士学位体验和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钱”是否够多,你自己“搞钱”能力是否够强。


读书谈钱这并不庸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何况大部分同学也还是国际生的身份,读博的F1身份完全和经费挂钩,资金断了,身份也没了。


英国意识流文学大师,Virginia Woolf,在她的经典长篇论文A Room of One’s Own里面已经有过很深入的阐述:


高质量思想的输出一定要建立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前提下。


她甚至引用了一句对于Woolf来说颇为直白的话,大意是:


“In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poor people didn’t even have a dog’s chance.”


(这里插一句,近些年对女性主义感兴趣并以此作为申请方向的同学越来越多,Virginia Woolf的作品没有读过实在说不过去,Mrs.Dalloway, Orlando, A Room of One’s Own等等都应该读一读,起码写补充文书、面试的时候不至于说不出自己读过什么女性主义的书籍,而且适用领域广,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Englis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甚至Race and Ethnicity Studies都能适用——多读书吧同学们)


但今天文章篇幅有限,我知道读者还有我自己辅导过本科申请的学生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对读(文科)博士有兴趣,我只分享一下在美国读文科类博士,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把充分的时间投入到思考和研究上,而不用日夜忧思下一顿的饭钱在哪里。


这篇文章我分两部分阐述:


1. 钱对文科博士申请以及后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全额奖学金”这个说法的迷惑性。至于文科博士如何在高校系统内“搞钱”,篇幅受限,我们下一篇文章再探讨。


一、你的“吸金能力”直接影响你的竞争力


“申请到底看什么”是寄宿学校、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永恒话题。每个阶段看的东西不一样,“守门”的人也不尽相同。


我多次说过,本科以前和本科以后申请思路完全不一样,今天不展开谈,但有一点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美国的文科博士申请其中一条很重要的衡量因素是,申请人(applicant)是不是自带金库。


我这里说的不是家里有矿可以大额捐赠(这个对博士录取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了),而是你是否自带外部经费(external funding)进行申请。


美国有一部分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是为各个阶段的博士生(PhD Student)和博士资格候选人(PhD Candidate)提供经费支持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付博士生阶段学费、生活费、保险费等的Graduate Training Fellowship,这些经费本质上等同于替学校支付掉了你的学杂费保险费和生活费,学校等同于省下了好几十万美金。


对于经费吃紧的公立学校来说,这些自带的经费是你拿到录取的前提。而对于不缺钱的顶级私立大学,同样很吃香——没有哪所学校不愿意节省开支。


更何况,学生申请到的external funding(外部资金)是研究生院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哪所学校不愿意在年度external funding这一栏上“发光发热”,大家都有KPI。


个人的真实经历,多年前申请博士的时候UCLA和UC Davis两位大牛教授给我发邮件,问我有没有自带的external funding,我说没有。UCLA的教授直接回复说,我们不能要你,没钱招国际博士生了。


UC Davis的那位教授让我等等,她各处去搜罗经费,终于在最后凑齐了5年的经费,才敢给我发offer(这位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也是国内到美国获得学术成就最高的人类学者之一,只是UCD博士项目的经费状况和我当时手上其他很多6年甚至7年高额奖学金offer相比,实在太过冒险,我便回绝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这样的external funding是不对中国学生开放的(许多对国际生开放的经费也只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申请。国内申请人可以关注一下留基委的奖学金项目)


除了在申请阶段,文科博士的科研、发表、就业等等都是和经费直接挂钩的。


主要看两个:你发了多少文章、参加过多少次学术会议、建立的学术网络是否强大、给你写推荐信的非本校教授是否撑得起场面(是的,推荐信贯穿了美国学术界每一个环节,不仅仅是申请中学和本科的同学需要考虑推荐信)


细致的学术问题今天不探讨,简单粗暴地说,上述的事情很多事情需要文科博士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全美以及全球高含金量的学术会议。


虽然是学术活动,但是其中牵扯的费用相当高昂,学术会议一般会收取会员费、与会费,然后还有交通、食宿等费用,一般来说一场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费用在一千至两千美金之间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这种在东岸读博的学生,如果会议在夏威夷,光是机票就一千多美金,加上其他费用轻轻松松破四五千美金)


一年参加2、3场学术会议对于建立学术网络、争取各类学术合作机会都是很必要的。像常青藤这类经费充足的学校,基本能保证提供经费让学生去参加这些学术活动,我在读博期间所有的学术会议每学年保持三场全美级别的学术会议,全部都是布朗全额支付的。


还是用事实说话:一般来说第一年读博发文章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布朗充足的经费让我第一学期就可以去开会分享一些初步数据分析。


当时观众席里坐着一个编辑在寻找新颖的研究发表,他们还缺一个章节,来学术会议看看有没有“新鲜血液”,我就这样获得了第一个发表的机会(我相信有很多比我科研实力更强、成果更有意义的项目,但是由于学生经费不足、无法参加这种昂贵的学术会议,不被人得知、也不会获得机会)


而后续的经费申请和发表又和之前的发表记录挂钩,发表越多、内外部经费评审更容易通过、获得机会又更多,一环扣一环,滚雪球一样把刚开始细微的差距滚成了“降维打击”似的差距。


二、如果不是全额奖学金博士项目,不要贸然申请


美国不是所有的学校和部门都有足够的经费为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


我还是简单粗暴地提供一个过来人的建议,如果不是fully-funded(全额奖学金)的博士项目,不要贸然申请。


一来读博是个多年的事情,再有矿也要居安思危,谁都确保不了自己会永远财务自由、可以现金支付美国高昂的学费。


其次,不是全额奖学金的博士项目(包括完全自费以及只有前几年有经费保证,后面自理等等各类项目)很容易让国际生的合法居留地位受到威胁,出现读到一半,VISA没了的情况。


但是中文里的“全额奖学金”放到博士语境下,有非常大的误导作用,大家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自己拿到的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全额奖学金”,以及有哪些“坑”要注意。


全额奖学金指的是学杂费, 保险, 以及生活费学校都提供。这其中学杂费和保险比较清晰,毕竟价格是清晰的,可是生活费就不好说了。


这个费用是由学校来决定的,这就出现了有的学校的“生活费”可以让博士生“享受生活”,而有的学校的博士生,哪怕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也只是在“勉强维生”的边界挣扎。


各位在对比全额奖学金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学校提供的生活费,到底是否达到当地的生活水平支出。


拿我的硕士offer来说,当时我在哥大和宾大之间做选择,两所学校给了我几乎等额的奖学金,但是等额的钱在费城和在纽约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便最终选择了宾大(当然我也更喜欢宾大该项目师生比更为优越这一点以及考虑到哥大那个项目的教授名气虽大却都接近退休年龄,很可能出现师资青黄不接的情况)


其次,我上文提到,我7年读博期间,只有1年是有义务进行教学,奖学金以“工资”形式发出(我其他时候为了累积教学经历,通过“志愿者”形式进行教学。前者必须接受学校给予教学任务,后者可以自己选择教授的课程,灵活度自由度更大)


一般来说无劳动力义务、纯给钱的全额奖学金英文里叫fellowship,而有劳动义务的叫做assistantship。


在比较“全额奖学金”offer的时候,大家也要看清楚,到底全额奖学金里面有多少年是自由度极高的fellowship,而有哪几年其实是工作量很大的assistantship。


Fellowship占比越高的全额奖学金,含金量越大、自由度越高、越能自主安排科研发表等各类计划。进行科研、写作、学术会议发表演讲。以及很现实地说一句,适时慢下来调整心态,都是在美国高强度学术界“野蛮生长”的必要条件。


完全没有经费支持的就不说了,哪怕是全额奖学金,如果是assistantship占比非常高的奖学金,你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没办法花在自己的科研上,而是为了学校和导师打工(近几年美国高校研究生经常和学校发生冲突、进行罢工抗议,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就是前者感觉被后者压榨劳动力、占用个人科研以及生活空间时间)。


最后,也是我觉得恐怕是最重要的,是“全额奖学金”的年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永恒提供经费。


全额奖学金是有支撑年限的:3年?5年?6年?7年?全额的意思是在“我们能接受的时间范围内”给你提供一个确切金额的“全额”经费支持,过了一个界限,你还没有完成科研任务顺利毕业,那么,残酷地说一句,你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博士生本质上就已经不是学生,而且为高校进行学术产出的低阶科研人员)的价值就已经消失了。


就和一个连续多年没有完成KPI的员工一样,学校会把这个人扫地出门。


这就意味着大家在申请博士的时候要做好“选校调研”和“项目调研”(这个和本科申请是一样的,千万不要觉得看个排名就算了,选校是一个工程量巨大但是意义深远的申请步骤,千万不要假手于人),用最保守的方法来预测自己读完这个博士需要多少年,保证学校提供足够年限的全额奖学金,保证自己在投入了多年的心血之后,能够顺利获得学位。


我自己在拿到布朗的人类学博士offer的时候,看到布朗只给5年全额奖学金。


但我那时已经知道人类学博士不可能5年读完(我认识的一位纽约大学的人类学博士9年才读完,另一位伯克利的人类学博士8年读完),于是便拿着手里例如Jefferson总统奖学金等其他的offer和布朗协商,保证至少6年全额无义务劳动奖学金。


疫情原因最终晚了一年毕业,但由于布朗看到疫情对所有学生的影响,无条件为所有博士生多提供了一年的经费支持(但只给表现优秀的博士生,也就是说多年无产出或者学术表现不好的学生,已然成为“弃子”的,并不会再提供经费——美国学术界同样信奉优胜劣汰)


而没有雄厚资金背景的学校,在疫情几年间,有大量博士生硕士生连基本生活都成为问题,也不难怪校园罢工频发。


写在后面的话


文科博士如果能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其实整个就读体验会非常好,能获得的成长资源也非常多。


要做到这一点,要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设置、各类院校特色以及申请的“游戏规则”了然于胸,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然,在选好了学校、拿到了最优越的全额奖学金之后,文科博士更需要有灵活的思维,积极主动地搜寻各类经费,庸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要学会“搞钱”。


很多顶级的私立大学是有着很多各种名目的额外经费,等着各位去申请的。


在当前美国社会环境下,不主动去争取,机会自然不会给我们,更何况亚裔本来就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种族位置,学术界也不例外,更需要我们要善于、敢于寻找及争取包括钱在内的各类资源。


本文作者:蔡一峰(Troy Cai),布朗大学人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学士。多年留美经验,获得包括美国学术委员会、总统奖学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授级别等奖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 (ID:babazhenbang),作者:蔡蔡博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