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刘远举,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城中村改造正式进入全国性执行的新阶段,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将在下半年全面展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按照最新城市划分标准,目前国内的超大城市共有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共有14个,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2019~2021年,城中村改造规模超万亿元。目前已有11个城市公布了“十四五”规划期间投资规模,共计4.4万亿元。根据这两个数据推算,预计2023~2025年,21个特大超大城市每年城中村改造投资规模或在万亿元。
一
城中村这个概念,没有严格的定义,大致上是城市中心或者近郊,大片的低矮房屋,公共设施差,人口密集。城中村改造,就是将这些管理混乱,布局复杂,公用设施差,环境卫生状况条件差的旧城区进行改造,推进城市发展。
有些城中村是农村的宅基地,随着城市发展,慢慢变成市区。北京唐家岭就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位于五环外。还有些城中村在城市核心,土地性质是国有,但因为老城区,拆迁难度大,所以一直搁置。
比如,在上海最核心的地方,离繁华的南京路一公里之内,就有不少没有卫生间的低矮民房。疫情期间,公用落后的公共设施、高密度、低总面积的房子,让居委会很是头痛。所以,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的确是一个急迫的民生需求。
城中村的产权大多集中在本地人手上,住在城中村的,有一些是不愿意搬迁的本地人,还有故土难离的老人,但更多的,是租住的新进入城市的外地人。通过城中村改造,补齐城中村城市设施短板,补齐商业、教育、医院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这也是在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公平地分享城市发展的好处。
改造城中村,还能盘活城市资产,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比如像离南京东路很近的那些棚户区老房子,现在仅仅有居住价值,改造后,商业价值、居住价值都会上升。这就能促进消费、盘活城市资产。
回顾2015年棚改,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集中购房需求,也导致了房价上升。这一次城中村改造,没有说是为了拯救房地产,但对房地产还是有好处的。
从需求上说,不管是给房子,搬迁安置为主,还是货币补偿方式,总之是需要房子的,不管是新房子,还是存量的房子。这对房地产当然是一个利好。从供给上说,改造城中村并不是全部推倒大拆大建,有一部分是翻新、改造,但无论如何还是会有一部分是重建的。
某种程度上,通过提升容积率,这就是在超大特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增加土地供应。房地产的增量,可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消费,拉动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二
这次城中村改造,与上一次棚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此次城中村改造范围仅限于“超大特大城市”,而不像上一轮棚改一样,无论城市大小均有涉及。
这是一个符合经济规律的动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曾对1995~2011年间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两次金融危机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过效率评估。黄少卿课题组认为,基础设施资本与生产设施资本在其边际产出比为1时,理论上处于最优配置结构,如果配置结构不当则会产生经济效率损失。
根据其研究测算,“1997年,由于基础设施相对生产设施存在不足,中国大约损失掉2.58%的GDP;至2003年,随着基础设施资本增加,损失缩小至0.64%;此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尤其是2008年后‘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其相对于生产设施过剩,到2011年损失再次上升为1.85%。”
上面这个研究结论,简单地说,就是西部的基础设施相对东部,总体规模上是少的,但相对于西部的经济规模,却过大了,利用率不足。东部基础设施虽然多,但相对东部的经济规模,仍然不够。这种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西部的一些路、桥,过路费都无法覆盖利息。但东部很多城市,高速公路都经常堵车。
房地产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如此。
中国房地产形势很严峻,三四线城市更严峻。现在,当地人在向富裕地区迁移,三四线城市需求持续走低,商品房严重滞销。投资客自然会逃离,开发商拿地,也在全面撤离低线城市,更加集中于销售和回款更快的一线城市。
目前,头部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拿地占比明显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国头部房企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拿地数几乎为零。现在陷入危机的碧桂园,战略就是“坚持深耕三四线,坚决下沉五六线,谨慎投资一二线”。现在也提出在未来要转化为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拿地各五五开。另一个难兄难弟,是公认的“三四线之王”——“镇长”恒大。碧桂园、恒大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城镇化,所以重仓三四线城市,但现实遵循的却是大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关于城市发展,有一个著名的ZIPF(齐普夫)法则。该法则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人口与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间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为第N大城市人口数量的N倍。
日本1.3亿人、3700万在东京,韩国5000万人、2500万在首尔,大都市圈是不断扩大的,人不断往大都市圈流入。东京现在的房价虽然相比以前,跌得很厉害,但能停在现在的位置,就是这种人口趋势支撑起来的。
所以,随着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三四线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存在库存过剩,房价过高,债务风险等问题。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却是被限制的。城中村改造,其思路是顺应这种大城市化聚集的经济规律的,一定程度上,算是另辟蹊径,在不改变一线城市限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的基础上,要巧妙地增加的土地供应。
三
刺激经济就像搞促销,一个生意不好的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最好卖的、最畅销的、顾客最想要的拿出来卖,而不是把滞销的、顾客不愿意买的拿出来吆喝。所以,21个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会满足有效的市场需求,从而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人口流入,带动整体消费,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那么,顺着此次城中村改造的思路来看,此轮城中村改造之后,或许会有更直接的政策出台。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后,日前住建部部长倪虹也表态落实“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均为房地产市场释放了政策宽松的信号。
随后一线城市都做出积极表态,政策有望迎来松动。7月29日,北京市提出,结合北京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会同相关部门抓紧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大力支持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7月30日,深圳市同样表示,结合本市房地产实际情况,会同市有关部门、中央驻深机构和各区抓好贯彻落实,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切实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广州市则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事求是抓紧推进落实,将结合广州实际尽快推出有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其实,房地产限购政策只是末端,更深层次的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城市化政策,会不会改变呢?在我看来,形势比人强,经济规律总是在默默无闻地慢慢发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