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0-30 17:40
来,探讨下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和它竞争对手。读《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 开放并非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技术手段或道德规范。通过对比Google和苹果两种风格的反差揭示了苹果的核心:客户体验、商业模式、科学技术的三位一体。
本书指出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深入剖析了苹果的创新原动力。提出了IT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向苹果学习,学习什么,并揭示出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会怎么继续发展。这本书不是乔布斯的个人传记,也不是苹果的企业发展史,而是分析了苹果的生存哲学,经营思维和理念,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苹果的未来和整个IT业的未来。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做错了吗?
前言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他的苹果公司其实本不该获得如此成功的,因为它忽略了业内通行的商业实践而涉足各种不同的市场,却似乎并没有自己清晰的核心领域,并且是在自成一体的技术领域内运行。此外,苹果公司还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乔布斯率领苹果的员工们在开销庞大的跨学科小组中进行改革尝试,在难以计数的会议上反复讨论相同的问题。在进入市场环节之前,新产品的所有信息都执行严格的保密制度。然而最糟糕的是,苹果的所有产品的成本都高得出奇。对此,《连线》杂志(Wired)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名作《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一书中写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新的奇妙世界之中,在那里,我们几乎会免费奉送我们全部的产品和创意,却仍然能赚钱。”当人们认识到苹果忽视了这一主流原则时,所有投资者都绝不会再向它投资一个子儿,更不会为它的产品埋单。

然而苹果也不需要投资者,因为它已经很成功了。自1997年以来,苹果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狂翻60倍,超过了Google、微软和SAP。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苹果会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企业——没有之一。从加州库比蒂诺的总部出发,苹果的影响力覆盖了全球,现在已稳居美国最成功的企业榜单之中。很多人认为史蒂夫·乔布斯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经理人。凭借iMac、MacBook、iTunes、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产品,苹果不仅仅创造了丰厚无比的利润,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Mac系统研发者始终坚信苹果是最好的品牌,而在之前的许多年里,他们因此而受到了无数的冷嘲热讽。在Mac与PC系统的争论中,PC系统研发者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占据着压倒性优势,而Mac研发者拥有的仅是无比坚定的信念。

如今,一切都完全不同了:苹果席卷了全球市场,成为了集时尚、生活与品质这三者大成之魅力融合的象征。对于苹果公司和股东来说,更为振奋人心的是这个系统的盈利性,因为它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是完胜的。

苹果为何会如此成功?这个诞生于库比蒂诺的公司必定是被一个神一样传奇的领导者赋予了灵性,他有如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他用一些关键词来表达新产品的特征,而这些简短的词汇随即便激发了无数狂热的追捧,几乎每次都会开创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

虽然,苹果的核心经营哲学来自于史蒂夫·乔布斯,但是苹果却不仅仅是一个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品牌推崇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因为这个理念带动整个公司形成了一个核心品牌,支撑着公司在创新路上度过了无数的困难。苹果是一个追逐疯狂想法并坚定地将其付诸实践的公司,它坚持不懈地挖掘在数字时代获利的可能性。如果把500亿美元现金摆在你的眼前,那确实是令人咋舌的数字。但是,获利并非苹果唯一的目标,而创新则是苹果永恒的追求。

是什么使苹果成为了数字世界的创新者?即使选购苹果系列产品的费用过于昂贵,而且作为时尚产品,其产品的性能和功效又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然而为什么恰恰“苹果”成了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品牌?iPhone和iPad等产品在竞争中有什么优胜之处?为什么苹果品牌已经成为了一个风靡全球的热点?

答案是:苹果不是在制造某种产品,它没有像其他竞争者那样为一个设备配备尽可能多的可实现功能,而是避开了这个方向。对苹果来说,重要的是一个核心理念,即尽可能让顾客更容易地掌握苹果产品。决定苹果产品发展的是一系列愿景——发明第一台便携式电脑、最轻便的笔记本电脑、最快的服务器或者最简单的MP3播放器——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发展带来的可能性。

苹果的成功典范可以作为广告界的教科书案例。无论是产品发布前刻意进行的铺垫,还是世界著名的1997年“超级碗”比赛(Super Bowl)中插播的“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广告,在几乎所有的广告领域,苹果都是极富开创性的。通过演绎激情的舞者和他们佩戴的白色耳机线,苹果点燃了人们对iPod的激情。另一个例子是苹果的广告“买个苹果机”(Get a Mac)——广告中,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取代时尚的年轻人,成了时髦的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这个简洁明快的广告为苹果公司赢得了数百万的消费者。

苹果公司的网站apple.com切实践行了简略的原则:主页上只有一条信息。虽然苹果公司有着与庞大的客户群体交流的需求和种类繁多的产品,但网站只有极少的链接和简洁的主页——没有煽动性的言辞,也没有闪烁的效果。网站设计者减少了对一些产品的宣传,而只让客户着重关注iPod新一代产品或是iTunes的新版本。多年来,这个页面被全球无数设计师视为网页设计的标杆和无数网站设计的灵感来源。

然而简约不是成功的唯一良方。事实上,少即是多——远不及苹果公司那样成功的公司如是说。苹果公司以何种方式实现了引导社会模式由旧式向数字化的转变,这才是成功更为重要的基石。苹果已经从一个创建简易系统的研发者转变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时尚品牌。以一种之前无法想象的商业模式占领了市场,使得苹果在数字化变迁领域成为了人人效仿的标杆。正因为苹果打破了现有的思维模式而实践了全新的商业模式,iTunes和iPod的成功才成为了可能。

虽然音乐行业在数字化革命大潮中几乎已经停滞不前,苹果公司仍坚持与不同公司会谈,以研发一种新的音乐播放系统。这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谈判和让步的过程,最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公司与世界最大的音乐零售商苹果公司的交易额成为了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和技术上的障碍一度看似难以克服,这吓退了许多想要沿袭苹果成功之路的企业。没有人会相信,顾客会为了能在几次点击后获得免费的产品而掏出钱来。iTunes之前,在网上合法出售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iTunes作为一种廉价的选择可以帮助人们简捷快速地获取音乐文件,而不再去寻找传统的光盘。99美分可以下载单首歌曲,通常这也是下载一张专辑的价格,这已成为了音乐界的统一标准。

与其他公司不同,苹果公司强调要克服所有影响项目成功的现有障碍。举例来说,任何一个公司想要生产最便携的笔记本,都必须要克服很多障碍,而苹果公司准备了彻底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MacBook Air的案例来体会这一点:对任何一台电脑来说,光盘驱动器都显得过大、过重,无法作为一个轻便式电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生产出一台轻便的电脑,只能在不配备光盘驱动器的条件下实现,虽然每个使用者都会因此而额外配备一台CD刻录机或者一个DVD驱动器。于是平,技术得以进一步地发展:其他电脑的光盘驱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而被随时调用。一个人如果在路上带着MacBook Air碰到了另一个苹果产品使用者,那么如果后者允许,前者就可以使用他的光盘驱动器。这样一来,人们无需随身携带这些外围设备也能实现程序的装卸和音乐光盘的读取。有些公司做出了相反的决定,配置了光盘驱动器,但他们也因此放弃了提供独特服务的机会,也错失了发明世界上最轻便的超薄电脑的机会。

日常生活及工作环境迅速的数字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我们如何在未来赚钱?如果人们想要通过数字产品获利并取得成功,那么本书便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答案,它向人们展示了人们能从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那里学到的东西。本书的写作创意实际上是“剽窃”的,它有意取自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的《Google会怎么做?》,因为本书在许多地方恰恰构成了Google捍卫者们所持观点的反命题。

贾维斯“向Google学习”的呼吁导致了某种错误的倾向,因为Google实际上是一个“可能性掠夺者”,是一个阻止后来者遵循其足迹前行的公司。Google开拓了许多前沿领域,这些领域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学习——尤其是软件的创造性至今仍是许多业内人士灵感的源泉。但Google也是一个只去完成可实现任务的公司,对他们来说,只有那些看来可实现的事情,Google才会着手去实践。除了“不作恶”和“将世界变得透明”之外,Google并没有为未来世界带来任何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性预见,而单凭这两点,Google永续盈利、基业长青的可能并不大。毫无疑问,如今每个互联网使用者都需要一个搜索引擎,以便在无限宽广的万维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东西。广告界人士十分推崇Google搜索页面上位置固定的广告栏,而这也为Google带来了巨额利润。

人们为什么无法从Google那里学到太多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不规则的全球化市场上,Google模式只能存在一次。来源于搜索页面广告的巨额利润使得Google可以为所欲为,包括自动获取信息来源,甚至向宇宙发射卫星以支持其资源搜索的功能。这一资源上的优势地位使得Google的投资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循环范畴,脱离了现已存在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个目前尚未完全成型的全球化的民主式网络将可能会限制Google的某些所作所为,这必然会改变Google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为一些其他的市场竞争者创造机会。但目前,在搜索引擎界,Google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垄断者。

相对于Google而言,乔布斯精神和苹果哲学则代表着另外一种在传统经济意识领域出现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同时苹果也成为了一个开启现有经济社会灵感的先行者。因为苹果公司与其他公司一样,并不想充当世界的救世主,而只是想通过生产富有吸引力的产品而获取利润。每个人都能看到,苹果公司是多么频繁地更新和实现其新式的产品创意。当人们手持苹果产品时,会感受到产品本身赋予的某种内涵——它不仅设计富有灵性,同时能为人们带来某种享受和乐趣,即使是初次使用苹果产品的人,也往往会拥有超乎寻常的体验。

苹果公司之所以做得如此出色,是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客户体验、商业模式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

与其他生产商不同,苹果公司认识到,成功的公司首先要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愿望,正是基于这一点,苹果才创造出了一个全球数一数二的品牌。苹果公司仔细分析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苹果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企业那样只关注客户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客户的消费能力。苹果公司致力于产品的某些功能完美化,从而创造出一些完全超出客户期望的全新产品。

其次,苹果公司要求所有消费者为它的产品设计支付额外费用。此外,苹果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它自库比蒂诺研发中心研发出来的全新数字化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深刻挖掘了网络的潜力和市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这样的模式既向市场提供了外形美观、操作简便的产品,又使得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苹果公司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潜力。无论是硬件,还是广获赞誉的软件,苹果始终保持其世界领先的水平。此外,苹果几乎是唯一一个懂得这个成功原理的公司:技术只有在不被客户察觉的时候才能释放它的美妙。操作便捷的设备并不仅仅是某种英明理念的追求,更是神奇技术的产物。当这些精湛的技术被融汇于一个完整的产品之中时,它自然也悄无声息地实现了服务用户的过程。

苹果公司和其他同类的公司一起创造出了与传统企业迥然不同的投资理念。在IT和互联网行业,理念或者创意甚至历来就是企业成长的发动机。当然,远比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创意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关注生产的过程和员工的态度。只有当一个理念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时,它才能迅速、简单地被人们所理解,才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当顾客被一个产品的性能和优点吸引时,就已经距离他们付钱购买不远了——苹果公司在投资过程中强调的正是这个简单的道理。苹果产品的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即便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使用其产品的几个有限的功能,这使得苹果公司的竞争者常常对此满怀懊恼和批判之意,但这些批判只有在确实指出了苹果公司某些不足的情况下才可能真的说服苹果公司做出改变。

如果还有人想在数字世界抓住或拓展商机,那么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成功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充分利用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经验、理念和概念重新评估新推出的和现有的产品,这对于任何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就像无数网站设计师在设计新网页时不停地自省“苹果会怎么做”那样,如今,失去了乔布斯,苹果究竟会怎么做呢?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从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里究竟能学到些什么。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后记
2011年10月5日,年仅56岁的苹果董事长、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辞世。而我们的编辑团队也与此同时日夜兼程,将这本饱含对乔布斯以及苹果公司深思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希望读者朋友读到此处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书中对乔布斯个人的叙述并不详尽,因此下文对乔布斯的怀念也算是此书对他最后的致敬。

乔布斯的人生就像苹果的标志: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残缺,但却难掩光芒。粉丝称他为“乔帮主”,业界称他为“科技界的达·芬奇”。但他就是乔布斯,不需要任何头衔修饰。一个年轻的偏执狂,最终成为改变世界的传奇人物。

他是第一个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创公司商业模式的缔造者,从iPod、iPhone到iPad,无一不是“类需求”的延展:他是第一个追求极简主义设计而备受用户推崇的伟大设计师;他是第一个真正执迷于创新追求残忍完美的IT英雄,近乎残酷的完美主义偏执狂i他是第一个如艺术大师般专注于产品体验和赋予产品灵魂的狂想家;他是第一个在这个推崇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以封闭的哲学力挽狂澜的另类经营之神:他是第一个以“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为信念,不断创造奇迹的人生导师。他的偏执与果断,创新与融合,争议不断却又被奉为圭臬。

他是一个神一样传奇的经营者。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却以令人惊诧的姿态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这本《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里,我们能清晰地体会到,乔布斯带领下的苹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划时代的改变。
从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研发,打破计算机不可进入家庭的教条,到1981年上市,以6亿美元销售额破纪录的速度进入《财富》500强企业榜单;从1984年研发世界上第一款带有鼠标的交互式图形个人电脑,到1985被赶出由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从收购小小皮克斯(Pixar)电脑动画制作公司,到将之培育成数十亿美元的超级动画设计王国;从1997年重返困境重重的苹果公司,到推出iPod、iTunes、iPhone、iPad改变了唱片行业、移动通信产业和IT互联网等一系列行业;从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应用软件商店APP Store以及遍布全球的苹果连锁零售店,到2011年8月实现公司市值约3372亿美元,取代埃克森·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他从一个纯粹的产品研发者和制造者,蜕变成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者。乔布斯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无数次改变了这个世界。
乔布斯的人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从被父母遗弃到大学辍学,从酗酒、流浪到成为嬉皮士的一员,从佛教朝圣到素食瑜伽,从被赶出苹果,到重返苹果,从事业巅峰到患上癌症并在8年后辞世……一路以来正如苹果公司的标志一样偶得的残缺之美。

乔布斯曾表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苹果的管理者,而是苹果的领头羊。他的职责是尽可能选择最优秀的人才,为他们创造能开发出优秀产品的环境,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如今,乔布斯辞世,失去了领头羊的苹果团队能否续写传奇?未来,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这一切都是世人迫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苹果而言,一个好消息是,未来2—3年的产品发布计划已经敲定。即使没有乔布斯,苹果80%~90%的新产品发布计划不会发生改变。真正的挑战在于之后的产品发布计划。分析师指出,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在苹果公司,乔布斯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即使不参与具体细节工作,在产品设计方面能够一锤定音的也只会是乔布斯。苹果需要的是在再造和管理业务方面有新举措的领导人。库克是乔布斯亲手选定的接班人,长期以来一直担任苹果首席运营官,在乔布斯病休期间曾担任临时CEO。但库克最擅长的是运营企业,而非担任产品设计团队的领头羊——唯有乔布斯才是这方面的天才。独一无二地集创造性和果断于一体,没有人能取代乔布斯。乔布斯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偏执和对完美的追求。继任者库克却远没有乔布斯的偏执与疯狂。作为苹果新的“轴心”人物,他并不具备乔布斯的强大“地心引力”。各界评价普遍认为,苹果还会持续两年的辉煌,但两年之后,苹果的命运很难确定。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乔布斯给苹果到底带来了什么呢?编者认为,乔布斯就是一个理念,它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其开发的独特操作系统中,并把这个操作系统移植到了iPod、iPhone、iPad身上,形成了当前大众认知的苹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理念也早已注入了苹果的血液里,体现在公司架构、用人甚至财务运作的方方面面。即使没有乔布斯,苹果的风格也不会有陡然的变化。

而本书的作者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做得如此出色,是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客户体验、商业模式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即使乔布斯离去,他的哲学与精神已经和苹果融为一体,而且苹果也会一直按照乔布斯精神和经营哲学不断地发展下去。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领头羊乔布斯的一己之力,它也有着有别于其他公司的竞争优势:
首先,苹果公司善于仔细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苹果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企业那样只关注客户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客户的消费能力。苹果公司致力于产品的某些功能完美化,从而创造出一些完全超出客户期望的全新产品。
其次,苹果公司要求所有消费者为它的产品设计支付额外费用。苹果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全新数字化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深刻挖掘了网络的潜力和市场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这样的模式既向市场提供了外形美观、操作简便的产品,又使得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最后,苹果公司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潜力。无论是硬件,还是广获赞誉的软件,苹果始终保持其世界领先的水平。此外,苹果几乎是唯一一个懂得这个成功原理的公司:技术只有在不被客户察觉的时候才能释放它的美妙。操作便捷的设备并不仅仅是某种英明理念的追求,更是神奇技术的产物。当这些精湛的技术被融汇于一个完整的产品之中时,它自然也悄无声息地实现了服务用户的过程。

乔布斯完成了一个时代,但下一个时代是否一定需要另一种类型的标志性人物呢?众所周知,当前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诞生,伴随技术创新的突破,互联网企业的跑马圈地也到了资源整合与升级再造的时代,在不断拓展的更高层次和更高架构之下,苹果的商业模式也会在未来面临调整。单纯的技术创新可能未必能满足下一个时代的需要,苹果或者满足于成为不断创新时尚的大众品牌产品,或者要突破自我,才能在新一轮互联网行业的洗牌格局中占据更高地位。

苹果公司和其他同类的公司一起,创造出了与传统企业迥然不同的投资理念。在IT和互联网行业,理念或者创意甚至历来就是企业成长的发动机。当然,远比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创意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关注生产的过程和员工的态度。只有当一个理念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时,它才能迅速、简单地被人们所理解,才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当顾客被一个产品的性能和优点吸引时,就已经距离他们付钱购买不远了——苹果公司在投资过程中强调的正是这个简单的道理。苹果产品的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即便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使用其产品的几个有限的功能,这使得苹果公司的竞争者常常对此满怀懊恼和批判之意,但这些批判只有在确实指出了苹果公司某些不足的情况下才可能真的说服苹果公司做出改变。

如果还有人想在数字世界抓住或拓展商机,那么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成功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充分利用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经验、理念和概念,重新评估新推出的和现有的产品,这对于任何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乔布斯的离去在他自己看来,不是作古而是创新。死乃生之最佳发明,死亦是生之变革与促进。除旧为新让路,眼下你是新的,转瞬或成旧,憾变如此剧烈,而这便是现实。别为离去伤感,请铭记曾存的微笑。失去他,苹果也知道怎么做,这就是苹果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为他流泪,莫不若继承他的衣钵。就像无数网站设计师在设计新网页时不停地自省“苹果会怎么做”那样,如今,失去了乔布斯,苹果究竟会怎么做呢?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从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里究竟能学到些什么。但若能时刻保持一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智慧之心,那是不是能复制乔布斯的成功,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只要追随我心,每个人都可以像乔布斯那样,拥有一次瑰丽的生命传奇。


读点:一些流行的谬论


文/杰克(豆瓣网友)
书的原名是:《苹果做了什么》,乔布斯突然的逝世导致《史蒂夫·乔布斯传》提前大范围销售让本书的出版商措手不及,只能把书名改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而本书揭示了苹果的核心:客户体验、商业模式、科学技术的三位一体。作者认为开放并非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技术手段或道德规范,大部分企业CEO混淆了技术开放性和免费开放产品使用权的区别。本书的亮点便在于通过Google和苹果两种风格的比较流行思维和苹果思维的反差,指出了当下一些流行的“谬论”。   
1. 开放并非商业模式
许多企业的CEO和经理人在过度强调开放性中犯了错误。他们把技术和道德原则(开放性)发展为商业手段,在网上无偿出售产品。如今,这些公司惊讶的发现,顾客对于网上的许多产品根本不愿意支付1分钱。 
  
2. 没人付费的开放不值得推崇
努力将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完全规范化的市场,这是不正确的想法。因为深度的开放性至今只带来了为数极少的利润。   
  
3. 扯淡的众包(crowdsourcing)
一个在互联网中求生存的公司如果请求大众为它创造理念,编辑文本或者编纂电影脚本,那么它是不会成功的,成功只来自于商业模式下对自主产品的清晰定位,来源于对某种适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独特设计的持续研发。   
  
4. 简单到完美
什么样的产品才会成为竞争中的胜出者?答案是,那些简单到完美的产品。  
  
5. 以产品为平台而不是造一个平台
所谓平台,就是把一个产品和相应软件结合成为某个艺术品的纽带,同时,对于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它也是实用的销售市场。  
  
6. 求质而非求早
做第一个并不重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入场券。最重要的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商业模式提供数字化的产品服务。  
  
7. 赋予灵魂的个性设计
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灵感,还能推动创新进程,把企业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科技隐藏于设计中,又可以切实的被感受到。   
  
8. 激发情感
利用情感的共鸣来销售产品,一句话直达购买动机。  
  
9. 应用而不是网站
通过为iphone/ipad设计的apps,苹果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改变了程序的基本应用方式,指出了一条走出互联网免费文化的道路。apps是一种互动型、人性化的交流方式,它会成为消费者长久伴侣并因此拥有不同于传统广告的价值。   
  
10. 严格的控制app store出售的apps
一个apps投入市场,意味着apple认为它足够好,这样它才有资格成为app store的一分子。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