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5月17日,在世界电信和社会通信日当天,苹果与高通的专利战争再度升级。
在美国加州南区联邦地区法院,美国高通公司提起诉讼,将4家合作已逾20年的代工巨头告上法庭。
这4家公司分别是:富智康集团有限公司(FIH Mobile Ltd.)和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合称为富士康)、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egatron Corporation)、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Wistron Corporation)和仁宝电脑工业有限公司(Compal Electronics, Inc.)。
高通称,长期以来,4家制造商一直都按照与高通签定的许可协议,向高通支付专利许可费;但近期,它们却在没有对合同义务提出争议的前提下,突然拒绝为其制造的苹果公司产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用。
高通同时透露,制造商们停止支付费用的原因,在于受到苹果公司逼迫。
就此,高通请求法院,命令被告向高通履行合同义务,并同时向法院请求了确认性救济措施和损害赔偿。
到目前为止,苹果及4家公司尚未就此事作出回应。
1
此次被高通起诉,4家代工企业明显是"代苹果受过"。
据了解,除了苹果之外,各家公司正在为其它手机品牌制造的产品,都仍在向高通公司正常支付相关专利费用。
显然,各家代工厂并不想与高通或苹果之中的任何一家对抗。
所以,它们一方面按照苹果的指示,中断了生产苹果产品时应向高通支付的专利费;但另一方面,与高通的其它的合作都没受任何影响。
它们已经在尽可能地避免"站队",但最终仍未摆脱被卷入漩涡的命运。
2
从情理来讲,此次诉讼背后,高通胜面更高。
早在20年前,4家代工企业就已经与高通签署专利许可协议,成为高通公司的授权合作伙伴,并一直履约至今。
直到现在,这些许可协议还一直保持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同时,这些许可协议,绝大多数都是在苹果公司售出其第一台iPhone之前签订的,且苹果并非这些协议的当事方。
所以,此次讼案表面上是各家代工厂违约,但背后的矛盾根源,其实是苹果公司对高通与其被许可厂商合作的不正当干涉。
3
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高通起诉代4家公司的目的,并不是一定真要对它们赶尽杀绝;而是要通过这一行动,完成对苹果进一步行动的布局与蓄势。
在此之前,坊间已有消息流传,称高通正计划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诉苹果,要求该机构对iPhone颁布进口禁令。
由于苹果iPhone目前均在亚洲制造,一如果ITC颁布进口禁令,苹果iPhone将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而通过与代工企业的诉讼,高通也向代工企业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迫使他们给出更明确的表态与行动:
a)要么违反苹果的意愿,向高通支付专利费;
b)要么执行苹果的意愿,拒绝支付专利费,公然违反早就签署、一直有效的合约。
如果是后者(b),高通就可以起诉代工厂违约、停止与代工厂的专利授权关系,借此掐断苹果通过代工厂取得高通专利许可的这个中间环节、继续使用高通专利的可能性,以便为进一步针对苹果,采取更直接的行动消除障碍、进行布局。
高通坐拥13万项专利,包括数万项通信核心、基础高质量专利,没有这些专利技术支撑,苹果手机是不可能成为手机、是不可能工作的。也就是说,高通的专利是苹果绕不开的、必须使用的,不取得高通的专利许可苹果肯定会侵犯高通的专利。在确认侵犯高通专利的前提下,苹果要么被禁售(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环境非常严格)、要么坐下来与高通谈,苹果似乎这有这两个选择。
4
作为全世界盈利能力最强,占据智能手机超过90%利润的巨头,苹果曾以开放的姿态,汇聚着整个产业链的各种创新力量。
但现在,苹果却正将越来越多的盟友抛下自己的战车。
自蒂姆·库克上任以来,苹果一直在引入更多供应商——目前已从150多家加到750多家——并通过鼓励供应商的相互竞争,不断压低元器件的供应价格。
一个例子是,自2016年一季度以来,苹果就多次要求供应商降低元件或服务价格,特别是要求台湾供应商降价20%。当时,日月光半导体(ASE)和富士康集团下属几家联营公司就曾拒绝,表示不会在没有合理利润的情况下接受苹果的订单。
不仅如此,苹果还在各个关键领域不断地"过河拆桥"。
比如,多年一直将最先进技术优先授权给苹果的Imagination,因苹果自行开发GPU核心成为弃子,导致股价暴跌。
比如,研发蓝宝石玻璃的GTAT,为了满足苹果需求投入巨资扩充产能,但却因苹果突然改变要求,导致一夜破产。
比如,苹果抛弃了电源管理芯片厂商Dialog,不但准备自研电源芯片,甚至从这家曾经的合作伙伴那里大举挖人。
比如,苹果今年已先后起诉爱立信、诺基亚、高通等公司,要求他们为苹果降低专利授权费用,甚至提出巨额索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苹果强行要求代工企业,不向高通支付专利费用,也是在以代工企业为牺牲,转嫁自身与高通的对抗压力。
只不过,当高通提起诉讼,替苹果站到被告席上的这些代工企业们,又将作出怎样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