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22 22:00

未成年人违规打游戏,该靠“刷脸”揪出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E法 (ID:CAIJINGELAW),作者:樊朔,编辑:郭丽琴,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下称“830新规”),限制未成年人打游戏的时间。

2. 一些游戏企业在游戏中加入了人脸识别功能,以防止青少年冒用成年人身份。

3.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造成入侵。

4. 专家认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加强家庭监护作用。

5. 830新规的实施使得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消费金额有了较大改变。

宾馆、银行、车站、图书馆等经营性场所将被限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详见:《宾馆、银行、车站将被限制“刷脸”》),但若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要求他们打游戏时“刷脸”,是否就能情有可原?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下称“830新规”)830新规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游戏禁令”,规定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在新规落地近两周年时,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兼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在“游戏再认知论坛”上表示:“‘防沉迷新规’发布后,我国游戏行业积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已整体构建起目前全球最为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


除了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账号实名认证,一些游戏企业还在游戏中加入了人脸识别功能,防止青少年冒用成年人身份。


但多位专家表示,若游戏厂商过度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将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或隐私造成较强的入侵。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人脸识别不是唯一的路径。


在现有的平台技术管控措施之外,专家认为,要真正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还需加强家庭对青少年的监护作用,因为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


“刷脸”这把双刃剑


“孩子说,他用我的手机给游戏充了几千块钱。我在外地打工,不清楚他充了多少次,也不清楚他用的什么账户,你们可以退钱吗?”


游戏平台的客服人员每天会接到来自全国的类似电话。“最严游戏禁令”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情况仍然引人注目。为什么国内的游戏平台,仍然会面临一部分无法被前置拦截管控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绕过平台监管打网络游戏是最重要的原因。例如,有的未成年人与奶奶一同生活,由于老人对网络游戏不了解,孩子轻而易举地要来了奶奶的身份证号码。


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部分游戏厂商除了接入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还上线了人脸识别功能。例如,腾讯、网易等游戏厂商会针对实名为成年人的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发起人脸识别验证需求,如果拒绝验证或验证失败,均受到防沉迷系统游戏时长和时段限制,当作未成年人账号受到监管。未成年人账号仅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可以登陆游戏,超过时限将强制下线,同时,游客模式也无法登陆游戏。


然而不少案例显示,有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人脸识别验证,他们会用拍照、验证其他APP等理由让家长帮助通过验证;还有一些家长会主动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人脸验证。不仅如此,在网络游戏中运用人脸识别技术仍面临着诸多争议:一旦启用该项技术,未成年人用户的个人信息该如何保护?


学界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由于人脸信息与特定个体的高度相关,通过人脸信息能追踪到个人身份信息,甚至追溯到个人日常的行踪轨迹、亲属关系匹配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同时也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原则进行了规定,生物识别、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均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8月8日,国家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十三条规定,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引导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邓宏光表示,“最小必要原则”应是游戏厂商个人数据使用的底线,否则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数据都有可能被滥用。从社会层面来说,个人信息数据滥用比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更严重。“防沉迷有很多路径可以实现,人脸识别不是唯一的路径。”邓宏光说。


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朱芸阳也认为,法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不等于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有多个层次,目前游戏企业将‘姓名+身份证号’二要素方法作为基础的身份认证。这一做法是完全合法的。” 


但朱芸阳指出,未成年人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两者在法律规定上有着天然的冲突,若游戏厂商过度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或隐私造成较强的入侵。人脸识别技术在游戏行业的应用,不应仅仅放在未成年人保护的维度去考量,还应从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整体框架上去考虑。


朱芸阳建议,发现疑难问题或者可疑情况时,才进行人脸识别。这是一个更可行的,能够慢慢降低个人信息保护与未成年人保护之间矛盾的一种路径。


家庭更需发挥监护作用


830新规实施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长、消费金额等数据有了较大改变。 


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工委联合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在“830新规”落实后,超过86%的家长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满意。


一方面,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另一方面,2022年,出现未成年人私自充值现象的家庭占比降至15.43%,较2021年有了明显下降。


游戏厂商的数据更为直观。5月17日,腾讯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在本土游戏业务中,未成年人在游戏时长、流水中占比仅0.4%和0.7%,两项数据均创有记录以来最低,较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96%和90%。财经E法梳理发现,自830新规后,腾讯在财报中披露的国内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场游戏时长、流水占比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占比在2021年9月大幅下降至0.7%,此后这一数据一直维持在1%以内。


但仍有不少未成年人通过冒用家长的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这也凸显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游戏管控方面的缺位。


根据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提供的数据,从消费者投诉和媒体曝光情况角度,目前未成年人利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账号进行游戏大额充值消费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仅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各级消费者委员会受理游戏类投诉23576件,占投诉总量12.91%,同比增长58.08%。 


2022年,国际调研机构Niko Partners发布了一份《中国年轻玩家》报告。该报告指出,自830新规出台后,中国未成年人玩家减少了3900万。未成年人玩家中,71%的玩家每周游戏时间少于3小时,但仍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游戏时长超过规定的3小时,原因是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在梳理了830新规落地以来的73篇报道所涉案例后,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发现,92.45%的案例中,未成年人冒用了成人身份。其中,78%的案例中,未成年人使用监护人账号进行游戏。


这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财经E法在走访时发现,游戏平台客服需要对每一个退款案例的家庭情况进行细致的核实。这些案例有共通之处:老人不懂如何使用电子设备、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玩手机的要求能够被经常满足…… 


受访人士也认为,完全依赖技术来保护未成年人不现实,最重要的保护责任还需要回归家庭。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认为,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家庭。今年7月,孙宏艳披露,自己和团队曾针对中国东中西部及东北部8省(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的网络依赖已从2009年的6.7%上升至目前的18.0%。一方面,更容易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交流,比如住校生;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与家庭养育的方式密切相关。孙宏艳发现,这一部分的未成年人经常感到不被家长尊重、家长经常唠叨,甚至家人各自上网不交流。


朱芸阳表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专章以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将未成年人保护分为网络素养、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心理、网络暴力、网络游戏等多个维度。“未成年人也应该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实现“自救”,而家长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朱芸阳指出。 


北京立方(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深圳市律协教育与未保委员会高级顾问、深圳市福田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中心法律总监喻志蕴则告诉财经E法,在作为办案人员,或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接受未成年人求助的过程中,自己能明显感受到沉迷网络游戏只是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一个问题,更多的问题来自于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的不当或缺失。“如果家长本人都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那么要如何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喻志蕴补充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E法 (ID:CAIJINGELAW),作者:樊朔,编辑:郭丽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