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一边是,美国大片厂联合起来挤兑院线,一边是,普华永道预测Netflix、Amazon流媒体收入将在2021年超过电影票房收入......大手笔在全球收购了一堆院线的万达此刻可能不太开心。
先说美国方面。
上个月Netflix就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碰了一鼻子灰,问题就出在窗口期上。老派的戛纳出了电影评价的基本门槛——必须先在法国院线上映。很显然,戛纳是冲着Netflix来的:想只做线上发行?那就别想得奖了。
这么做,除了因为戛纳“注重仪式感”,也有利益牵扯——法国院线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以电影税形式上缴国家,好莱坞大片的税率更高。
简单说,这是院线与流媒体的争夺。
一位驻美电影记者认为,戛纳已经陷入“孤芳自赏”的困局中,在没有“扶持艺术创新的电影专项税”的美国,流媒体正大放异彩:
其实在Netflix诞生15年后,居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说明了戛纳的落后!在美国这都不算新闻了。今年大批美国影视公司和媒体都放弃了戛纳,我认识的记者里基本没几个去的,甚至戛纳期间美国这边很多大片记者会和活动证明了好莱坞早就不重视戛纳了,这本来就是个走下坡的电影节,越来越孤芳自赏。
Netflix的确在美国大行其道,目前全球约拥有1亿用户,并雄心勃勃地表示将每年推出40-50部类型片。但Netflix的美国竞争对手——片厂与院线,也有着与法国同样的烦恼。就在本周,几大片场联合提出一个新决策,进行自我革命:
好莱坞几大制片厂提出一种全新发行模式:PVOD即高端付费点播(Premium Video on Demand),比电影票价、DVD更贵(30-50美元),打破传统90天的VOD发行窗口期,电影在影院上映数周后可上线流媒体。
预计片厂们将在今年第四季度会发布最终结果。
片厂联合推出PVOD是与Netflix进行正面竞争,但院线在这其中仍讨不到好处。
美国传媒通讯研究机构MoffettNathanson研究中心的研究员Robert Fishman预估,通过引进PVOD,大片厂每年最少可以多挣7.4亿美元,最多可以达到18亿美元。如果他们完全放弃院线发行,利润的增幅可能会达到24亿美元。
尽管院线也参与到了PVOD政策的制定谈判中,但显然更加被动、弱势。
Fishman预计,推行PVOD后,院线在电影票以及营业税收上造成的损失将会达到每年1.63亿美元到5.92亿美元不等。此外,Netflix预计在电影制作中所获得的约5.58亿美元的利润,也将进一步挤压院线收入。
全美排名第二、第三的院线公司Regal和 Cinemark的股票评级已被降到了“卖出”。
被万达院线收购的全美第二大院线AMC,在过去3个月里股价下跌了22.7%,而且AMC旗下还拥有美国第四大院院线Carmike、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 & UCI,还都是万达出钱买下的。你说万达现在扎不扎心。
而欧洲的普华永道,最近也对院线做出了一些些许的“不看好”。
据普华永道预测,Netflix和Amazon在英国地区的营收(包括电视节目、电影节目)将在2021年超过院线收入。流媒体收入将增长超过30%至14.2亿英镑,超过院线的14.1亿英镑收入。
不过,英国普华永道娱乐媒体部门负责人Phil Stokes澄清道,这不代表唱衰电影行业,“没有任何数据迹象表明电影将死,”他认为英国的电影市场将会“非常健康”。
同时,在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2021年全球娱乐及媒体展望报告》中显示,全球娱乐&媒体行业的增长将主要在网络视频、网络报告、视频游戏、网络接入上,而电影呈现了1.2%的负增长。
尽管如此,中国电影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不必过于担忧。如果电影、院线行业不被看好,大船一起翻,万达不是唯一受灾者。但是海外电影形态迅速变幻的当下,万达的院线收购行为放眼全球都称得上激进,若行业动荡,万达首当其冲。
这些年,稳坐国内第一院线的万达院线在海外展开了大采购模式,收购院线记录如下:
2012年5月,斥资26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且当时万达承诺并购后追加的5亿美元运营资金投入,交易总金额达31亿美元;
2015年6月,以22.46亿元收购澳洲第二大院线Hoyts;
2016年3月,旗下AMC院线以1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院线Carmike;
2016年7月,旗下AMC院线以大约5亿英镑收购欧洲最大院线Odeon & UCI Cinemas Group。
王健林曾提出到2020年占据全球电影票房20%的目标。
不止以上这些院线,万达一些其他的海外收购也被当地业内人士认为不划算、买亏了,万达高价“抢”下的院线,可能未必是一块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