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潘俊田,题图来源:unsplash
截至8月30日,天合光能、协鑫科技、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合盛硅业以及爱旭股份等相继发布半年报,所有头部光伏企业均已完成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披露。
半年报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光伏多个环节出现降价情况,产业链利润也随之变化。硅料企业的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滑,利润分配趋向硅片、电池和组件等光伏制造下游环节。
受原材料降价以及下游光伏装机暴涨影响,整个光伏产业链出现“产销两旺”,总产能大幅扩张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产能闲置情况。
持续2~3年的光伏技术之争逐渐落下帷幕。N型成为各家共识,TOPCon电池成为行业的主流选择,颗粒硅“市场认可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体来看,由晶科能源引领的LPCVD路线依然占据主导地位,PECVD路线也由通威股份实现大规模量产,东方日升和华晟新能源也逐步实现HJT电池的量产出货,未知数依然在曾经的技术引领者隆基绿能身上,其依然对HPBC以及HDBC技术进行严格的保密,也并未宣布技术路线选择。
技术变革、新玩家入场以及光伏装机需求暴涨下,光伏成为了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行业,“百亿级”工厂接连不断,6个月、5个月、4个月,工程建设速度不断被刷新。
随着通威盐城、南通组件基地以及晶科、天合青海大基地的投产,企业竞争正式从专业化走向一体化。
光伏跨界新玩家并未实现对老巨头的超越,尽管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明星公司,高景太阳能之于硅片、捷泰科技之于电池、一道新能之于组件,但依然是老玩家占据着榜首。
一、利润轮动到下游,市场需求旺盛
根据InfoLink数据,今年6月多晶硅料价格较去年年底下降了73%,单晶硅片下降了43%,P型电池片下降了26%,单面单玻单晶182组件下降了26%。
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向下游滚动,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企业毛利率和净利润均实现上涨。
组件价格从2元/瓦下降到1.3元/瓦之后,终端光伏装机大幅上涨,今年上半年新增光伏装机7841万千瓦,超过去年全年。
通威股份和爱旭股份的半年报中均提及“报告期内电池片持续紧缺,公司产品(电池)供不应求”。一位光伏安装商告诉记者,今年光伏新增装机太多,“消纳指标都快满了”。
另一个直观的体现是部分光伏组件企业组件产能不够用,客户买不到组件,厂家也需要向外寻求代工。
7月份记者走访江苏的一家二线组件工厂时,其工厂负责人特意叮嘱负责生产排班的人员确认“全款到账才能上线”。他后来解释说工厂满负荷生产都生产不完订单,“只能按照打款速度安排生产”。这家工厂有8条产线,每天24小时生产,一天生产6000片光伏组件。
一位隆基西安电池工厂的工程师则告诉记者,现在光伏厂都是24小时生产,“让设备休息是我最大的梦想”。
二、N型已成定论
上半年光伏产业依然以旧的PERC电池为主,但N型电池已成行业共识。
根据InfoLink统计,上半年PERC电池出货为73.2GW,前五家电池厂TOPCon电池出货10.5GW。其认为随着下半年TOPCon电池工厂的陆续投产,年底TOPCon名义产能将达到700GW,PERC电池为500GW。
今年5月份,晶科主办的“N型技术高价值市场分析研讨会”上,一位嘉宾提到晶科去年卖N型TOPCon组件时需要一家一家地上门推广,今年则是客户主动来问N型TOPCon组件。
协鑫科技在半年报中写到:“显然,2023迎来N型大规模量产的元年,面对高增长的N型市场,有着更适配N型应用场景的颗粒硅量质齐行,少子寿命、单产等指标将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TCL中环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表示:“整个N型市场的预期和发展前景可能会超越行业部分企业和专家的判断,总的来说,N型硅片总的出货量上升是必然的”。
当一个产品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后,进步的速度会更快。光伏行业通常采用中央研究院(中心)+生产基地研发实验室的模式,中央研究院(中心)负责理论攻关,生产基地研发实验室负责量产落地以及本基地产品的改善,一位晶科海宁基地的研发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晶科海宁基地所有的研发项目都是围绕N型展开,“一定要比之前的产品有进步”。
技术引领者隆基依然在进行试验,尚未选择技术路线。前述隆基工程师告诉记者,隆基会在现有的PERC电池产线上试验像ALD这样的新设备,但是他不确定未来大幅扩张的是什么产线,也不确定这些设备未来会用于何处。
三、光伏产能突击扩张
企业在今年初越来越胆大,百亿投资在光伏行业屡见不鲜。
今年5月份,晶科披露了山西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年产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电池以及56GW组件,总投资约560亿元,分两年建设,一期14GW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
一个多月后,天合发布的募资说明书中,拟投资约85亿元建设年产20GW电池以及10GW组件工厂。此前天合曾拟通过发债的方式募资约85亿元建设年产35GW直拉单晶工厂。隆基也拟发行GDR募资约200亿元。
去年市场还曾对光伏厂的各种扩建计划抱有怀疑,各企业规划的TOP-Con电池工厂一直建不起来。今年光伏厂的建设速度则持续刷新着纪录。
今年7月份左右晶科曾为山西大基地项目招聘数百名“晶英生”,晶科山西大基地招聘负责人在上周六贴出了一张招聘简章,开放招聘500名一线操作工以及若干名工程师。
前述晶科研发工程师告诉记者,“晶英生”是晶科的校招项目,海宁基地的“晶英生”进入公司后需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训期才会上岗,一线操作工则简单培训一下安全意识,很快就上流水线。
光伏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以项目开工到首件产品下线计算,晶科的“西宁速度”为70天,晶澳的“东台速度”为100天,“天合速度”为118天,通威的“盐城速度”为145天。过往则一般需要6~8个月的建设期。
通威此前曾向记者表示如此快的建设速度主要归功于自身的建设经验,奋斗文化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随着各家工厂的快速投产,近两年光伏行业热烈讨论的一体化布局成为现实,通威、爱旭完成组件布局,实现电池自用,晶科、天合、晶澳完成硅片建设,根据各家年报中披露的产能规划,未来一体化程度还将更深。
庞大的产能以及快速的建厂速度,让头部企业变得越来越大。2018年底成立的一道新能,预计今年底达到电池、组件产能各30GW。这在5年前是个大数字,当时的组件产能老大晶科只有10.8GW。晶科首席运营官徐世群离职创办高景太阳能时,硅片老大隆基只有约28GW的产能,其用3年时间超越了5年前的隆基,但是现在晶科只需要1年的时间就能建更多的产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潘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