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资讯
视频
前沿科技
车与出行
商业消费
社会文化
金融财经
出海
国际热点
游戏娱乐
健康
书影音
医疗
3C数码
观点
其他
虎嗅视界
24小时
专题/活动
虎嗅智库
登录
极速注册
取消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数码
互联网
数码
互联网
热搜词
产能
零部件产业
汽车产业
供应链
羽绒服
新能源汽车
广州
台积电
城市经济
账号或密码错误
2012-07-26 18:09
全球化还是被全球化,读《全球化的悖论》
虎嗅
本书探讨了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才最有意义。全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推动全球化的方法,错的是我们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
全球化还是被全球化
文/
刘辉光
(资深媒体人)
在读到《全球化的悖论》的三年前,我读了一本关于全球贸易的书,叫《贸易打造的世界》,那本书很好地阐释了人们因为对鸦片、咖啡和糖等产品的渴望而改变了全球格局,形成了一个以产品需求为根底的新世界。而《全球化的悖论》试图告诉我们,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动荡后,全球化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告别了奴隶、宗主国和铤而走险的武装商人,迎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WTO和联合国,试图打造一个更加文明美好的世界。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是研究全球经济的著名经济学家,他曾在1997年就出版了畅销书《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前出版。或许,此段经历正是罗德里克和其他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华尔街不是全球化的中心,全球演变才是全球化的重点。
有“超级全球化”吗?
“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认为1914年之前100年的全球化,是第一波全球化。根据大多数标准,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方面,我们最近才超过1913年的水平,说到在劳动力全球化方面,我们甚至还没有赶上当时的程度。”罗德里克引用这个数据,是要说明旧世界的全球化更好吗?当然不是。那时候的全球化,是以东印度公司等为首的枪炮文化,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甚至官方语言的使用,都由强势国家制定规则。
因此以当时奴隶的全球化而言,至少在现时的世界永远不可能超越。
可以说,第一波全球化的历史就是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血腥的启蒙过程,是第三世界被全球化的历史。对比第一波全球化的成功和后面几波全球化的波折,本书讨论的核心主题,就是“SAY NO”多了,全球化就会遭遇困境。用罗德里克的话说就是:“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全球化的致命弱点。”
从这个角度去看,第一波全球化后的一战和二战都有相应的根源,因为总有人相信“一个统一的世界会更好的全球化”。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经济学家在迷信“超级全球化”,即建立一个超级的世界管理机构,协调全球化的全世界问题。对此,罗德里克“SAY NO”。
民主制度与全球化不兼容
二战以后最大的变化是全世界的主体国家形成。主权国家之下的政府不能出卖国民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当全球化和国民利益造成冲突时,政府必须选择国民。阿根廷领导人多明戈·卡瓦略尽管从哈佛毕业,其背后的政府班子初始拥护全球化,但当遭遇政治危机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抛弃全球化。罗德里克说:“阿根廷遇到的是世界经济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国家民主制度和深度全球化不能兼容。”
罗德里克最可贵的地方是没有将全球化这个本身很笼统的词宏观化,而是将全球化与每个国家、个体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延伸开来,民主本身就是协调国家和个体利益的机制,民主制度成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因此罗德里克提到的民主制度和深度全球化的不能兼容自然就成为了头号难题。对一个普通的美国人来说,全球化让他们不得不卷入和全世界廉价劳动力同台竞技的困境,这让他们觉得利益被损害了,而他们的选票可以确保投给能保护自己利益的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一方面在大力推动全球化,一方面却又在满世界反倾销。
在这个游戏中,全球化最大的变数就是每个主体都有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而他们代表的利益却千差万别。
中国全球化真的成功吗
或许是为了此书在中国销售得更好,最后一章取了一个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标题:“中国会成为新的霸主吗?”但实际上,罗德里克对中国全球化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第七章,“富世界里的穷国家”。
显然,罗德里克将日本、东亚和中国当成了正面案例。与拉美国家相比,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浪潮中显得更为保守,“走自己的路”。而更中国化的说法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罗德里克眼中的中国全球化的成功“不是市场引导的自然结果,而是在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推动下完成的”。
但罗德里克毕竟不是研究中国的专家,他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却仅限于GDP的数字和少数大型国有企业的壮大。不过好在,我们可以在此书中找到别的答案。
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家大卫·卡梅伦有一个论点:在同样富裕的国家,政府部门规模的大小是由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决定的。罗德里克通过对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调查证实了这个观点,并找到了解释:当国际经济变化对本国影响很大时,人们要求政府对由此带来的风险进行补偿,故而政府要建立更大的社会安全网,这可以是社会保障制度,或者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等。
反观中国,贸易量和全球地位不断提升,但近几年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成为焦点。如果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表现并没有给国民带来相应改善,那么中国全球化到底有多成功就要打上一个大的问号。至少,罗德里克也关注到在中国购买日常用品甚至比美国还贵的事实。罗德里克始终相信,“民主和国家自主应该压倒超级全球化。民主国家有保护自己和国家社会制度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和世界经济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世界经济要让步。”
序言:全球化的新演绎
我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们是不是太全球化了?》的小书。 几个月后,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在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风暴中风雨飘摇。这些国家快速发展了好几十年,成了国际金融界和发展专家们的宠儿。但是,国际银行及投资者突然决定把钱放在那里不安全。接着外资大量撤出,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银行和企业面临破产,整个地区的经济一下子崩溃了。亚洲金融风暴就这样横空出世了!接下来的是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甚至把不可一世的、众望所归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也扯了进去。
我可真为我的先见之明及机缘巧合感到高兴。这本书的出版商是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后来,我的书成了它的最畅销的书。我想,原因之一是IIE一直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支持者,这就有点像尼克松访问中国一样,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全球化的怀疑论从最意想不到的角落冒了出来,应该更引人注目:“哈佛大学教授的著作警告我们全球化并不像说的那么好,发表这一大作的居然是一向支持全球化的智囊团!”—— 这可真是一件不可错过的文章!
但是,我的先见之明非常有限。我对当时即将席卷金融市场的那场风暴毫无觉察。其实,我不但没有预见即将到来的风暴,我还决定对金融全球化只字不提,对每天交易量达数万亿的外汇、证券、衍生产品及其他金融资产视而不见。我集中讨论了商品的国际贸易给劳动力市场及社会政策制造的难题。我担心国际贸易繁荣及外包业务的兴起会使社会不公更为凸显,劳动力市场矛盾进一步加剧,削弱了贸易参与国的社会传统。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覆盖更广的社会服务设施及更完善的国际贸易规则来处理这些矛盾。当时,我的经济学家同行们对我这些考虑嗤之以鼻,使我们不能有效地介入关于这些问题的社会辩论,这促使我写这本书。我现在还认为,我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经济学界也逐渐向我的观点靠拢。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弊端?我当时想都没想过。
亚洲金融危机后几年,我将我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金融全球化的优点和弊端。10年后,国际货币组织(IMF)让我就该议题准备一篇论文,我是完全有备而来。我在2007年和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合著了名为《金融全球化为何令人失望?》。金融全球化使企业家更容易筹集资金,把风险转嫁到历练更深、更能驾驭风险的投资者身上,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给我们许的诺。发展中国家获益最多,因为他们缺乏现金,抗风险能力较低,分散风险的手段较少。结果却与这承诺大相径庭。表现好的国家,比如说中国,并非资金流入国,而是借钱给富裕国家的国家。那些依赖国际贷款的国家往往表现很差。我们的文章想解释金融开放没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承诺的好处。
我们的文章刚刚开印,席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爆发了。房地产泡沫破灭,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价格一落千丈,信贷市场萎缩,短短几个月华尔街的金融集团就集体自杀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政府不得不介入,提供大量的救市资金及接管即将破产的金融机构。金融全球化就是这场危机的核心所在。亚洲及石油出产国过度储蓄,给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与其相关的大量衍生产品提供了资金。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很容易从一个经济实体转移到另一个经济实体,就好象全球的资产负债表都混合在一起了,这就使得这场危机很快地从自华尔街扩散到全球其他金融中心。这次,我也没有预见到正在天边升起的这朵蘑菇云。
但是和我一样的经济学家大有人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在为金融创新大唱赞歌,而对日益扩大又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及其危害不加重视。 就像亚洲金融风暴来临前一样,他们没有看到那些危险信号,忽略了他们能带来的风险。
两次金融风暴都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金融风暴后有关研究连篇累牍,但是最终结论都是:如果政府允许金融资本自由进出,又要保持其汇率的稳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1997年8月之前,你没有预料到泰铢会暴跌,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关于次级债危机的的长篇大论比比皆是,由于它的规模巨大及影响深远,关于它的研究一定还会源源不绝,陆续有来。但是主要的结论我们现在应该都有了:市场很容易产生泡沫,不受监管的借债比率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缺乏透明度会削弱市场信心,当金融市场崩盘时政府及时介入是关键。17世纪的“郁金香狂热”就给我们上了这一课了。
这些危机发生了,但是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可预测,而是因为它们没被预测。经济学家及其追随者对于他们当时所持的观点过于自信:市场是有效率的,金融创新将风险转嫁到最有能力承受它的人身上,政府的干预是无效而有害的。他们忘了有很多其他因素会使形势的走向完全不同。狂妄使人产生盲点。虽然我一直以来都反对金融全球化,我也沾染了这样的习气。我和经济学界的大多数同仁一样,不假思索就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发达国家监管审慎,央行政策得力能够有效地防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制度复制到发展中国家。我的观点和大家的是大同小异。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分享至:
0
大 家 都 在 看
全球化真的走上回头路了吗?
真探AlphaSeeker
15:19
#睁眼看世界
蛋糕已不够分,全世界的大洗牌开始
智先生在此
达利欧的历史周期论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工厂》,西方学者怎么思考全球化?
大家·腾讯新闻©
全球化正剧烈转型,但抗拒不了中国的诱惑
赛格大道
世界会不会更好,答案或许在书中
最话FunTalk
李晓:抛弃经济全球化幻想,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国化”
珠海市横琴新区智慧金融研究院©
美股崩盘,“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会提前重演?
文化纵横
大崩盘:全球资本主义的两难困境
经济观察网
美式内卷焦虑:金钱至上、赢者通吃与保守主义
中欧商业评论
李成:我为什么辞任美国顶级智库, 回到中国?
文化纵横
15:49
#睁眼看世界
霸权、崛起、挑战:美国一定会走向衰落吗?
一心博士only
13:35
#内幕大揭秘
重压之下,中国将走向何方?
所长林超
14:39
#睁眼看世界
2022年,世界有点乱,中国要稳住
所长林超
15:29
#睁眼看世界
中国能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阿Test正经比比
28:19
Google 谷歌出海会客厅 | 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宇亮专访
谷歌营销商学院©
18:03
李稻葵眼中的后疫情时代经济新形势
钱德虎
14:53
#睁眼看世界
未来10年,美国将迎来一场“完美风暴”
所长林超
23:47
#股海风云
“金融自由化”如何收割亚洲国家?
吟游诗人基德
09:43
#睁眼看世界
美国的“底层问题”能否被解决?
所长林超
大 家 都 在 搜
产能
零部件产业
汽车产业
供应链
羽绒服
新能源汽车
广州
台积电
城市经济
APP内打开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
元
匿名赞赏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