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影视圈Magazine”(ID:circlemag),作者:千寻。
《奇门遁甲》自12月14日上映以来,前两日的票房还算不错,本以为能靠提档赢得先机,却还是被晚一天上映的《芳华》迅速拉开了距离,而《芳华》不仅在票房上力压前者,也以7.9分的豆瓣评分远超《奇门遁甲》的4.9分。
《奇门遁甲》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监制,《芳华》是冯小刚操刀,都是名导加持。身在贺岁档,作为典型商业片的《奇门遁甲》应该比《芳华》更有优势,但为何就输了?
说好的奇门遁甲呢?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的玄学秘术。自古有云: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精通奇门遁,能把万事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神人授其《奇门遁甲》三卷,能助刘备成三国鼎立之势;《水浒传》里,九天玄女授予宋江《遁甲天书》三卷,命其替天行道、全忠仗义、辅国安民;《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讨伐纣王用的也是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到底是何等神术,观众都想一探究竟,哪怕仅仅是见证它的玄妙呢?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打着猎奇的心理去看了影片《奇门遁甲》,但通篇都没看到玄妙的机关阵法、奇门幻术,奇门遁甲成了彻头彻尾的噱头。
既然定位为东方奇幻,观众最想看的当然是天花乱坠的斗法场面。主要人物二师兄诸葛青云的特点应该是神算,但他到底是怎么算的,算了什么,影片并没有说明,到了惊世堂凭记号就把掌门人请了出来。铁蜻蜓有很多暗器,蜻蜓发簪、罗盘,但也作用不明。还有“雾隐七子”穿山甲、鬼见愁、雷震子、金刚指都各怀绝技,但仅仅报了个名字,他们的绝活也没有详尽的展示。
这些精彩的、观众想看的,影片都一笔带过,稀奇古怪、奇妙诡秘的设定少得可怜,奇门遁甲也没玩出花样。影片最后,没有雾隐门人的施法布阵,反而成了特效怪兽之间硬碰硬的斗争。这样缺乏创造力的东方奇幻,让观众看得很不过瘾。
更奇怪的是,讲东方文化的《奇门遁甲》用的却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模式,剧情走向也和《正义联盟》《复仇者联盟》相仿,反派是来自外星的妖物,并且被彻底西化,白虎的形象和声音竟和《正义联盟》里的荒原狼如出一辙。这种借题发挥的 “创新”,无非就是披着东方术法外壳的超级英雄片,毫无新意。
手中拿个圆盘,比划几句暗语,就是东方奇幻了吗?真正的东方奇幻应该是什么?拿1982年版的《奇门遁甲》来说,传说中的移形换影、隔空点穴、飞刀走剑,既开眼界又有趣,有古代的妖魔鬼怪又有民间戏曲元素的融合,即使是老套的故事,也没有精致的特效,却总能靠想象力征服观众。
《奇门遁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完全脱离了“奇门遁甲”这个本体。如果说超级英雄的影片故事大都如此,观众看个热闹也就得了,还指望一部奇幻商业片传播东方术法文化?但充斥着西方元素还偏要放出东方奇幻这个烟雾弹,是迷惑观众还是自掘坟墓呢?一个好题材白白浪费了。
特效在进步,电影在退步
影片的特效自然算是一大看点,尤其在对妖的塑造上。开篇的三眼鱼让人想起了《西游降魔篇》里的鱼怪,吃人是必不可少的,后面藏身画中也有几分武侠的意味。赤目白虎两个反派,有很强的东西方混合色彩,蓝凤凰是彻底的东方元素,虽然缺乏新意,但也足够震撼。
影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场景上还原了老港片味道的武侠世界,采用章回体的讲述方式,也很武侠,前面的故事脉络还算清晰。第一回刀宜长引出铁蜻蜓及背后的雾隐门;第二回雾隐门老大交代寻找新掌门的背景;第三回请出了新掌门小圆圈。故事讲到一半都还正常,但到后面,反派一出场,剧情就开始崩了。
一个反派放出了另一个反派,却要各自为战,最后被无缘无故复活的小圆圈秒杀,小圆圈死之前明明把力量都分给大家,最后有什么用呢?雾隐门的兄弟都成了打酱油的。
除了剧情的断裂外,影片在世界观的构建上同样不成立。降妖除魔的雾隐门为何请同样为妖的小圆圈做新掌门,人和妖的关系是怎样的?影片缺少完整的故事框架,在噼里啪啦一顿乱打之后,拿着边角料素材,各种东拉西扯。
当初有人问袁和平为什么要重拍《奇门遁甲》,他解释说因为觉得当年的特效技术不行。这也不难理解,影片把大部分功力都放在了特效上。
武侠武侠,武是功夫,侠是精神和气质。以前武侠片的特效放在今天确实不占优势,但今天有了特效,却少了武侠的气质,只剩下五光十色的特效和叙事的不讲逻辑,创作者显然把武侠和科幻搞混了。如果将这部电影当做一部商业科幻动作大片来看,特效、画面总体还是不错,但把特效当成第一生产力,暴露的则是故事创作的倒退。
在这个漫天特效的时代,想靠特效重振武侠片未免太异想天开了。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观众也不再是以前的观众,他们不仅要看特效,更在意强大的故事内核。
谁都不能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奇门遁甲》请来了不少大咖,周冬雨、倪妮、大鹏、李治廷、柳岩,但只有当红演员已经不足以说服观众买单了。《奇门遁甲》上映之前,观众对主演阵容的了解不多,相反影片把幕后主创大肆宣传了一番,早早就放出风声。因为他们知道,光有演员已经骗不了观众了,也保证不了一部好片子,所以亮出了靠谱的幕后团队。
袁和平和徐克是多年的搭档,两人曾合作过不少经典,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海报上两个人的名字才购票进影院。之前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张艺谋的《长城》,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并担任编剧的《摆渡人》。观众冲着大师的名气看了影片,却发现与自己的心理预期有很大落差。
当下,电影制作拼完了IP拼演员,拼完了演员又开始拼幕后团队。以前用流量明星做噱头,往往引来烂片之声,现在搬出了名导大师,却还是不能幸免,反倒是一些处女作导演开始崭露头角。
为何名导总拍烂片?有人觉得,他们都抱着“干一票大的就金盆洗手”的想法;有人认为或许他们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也有人说,是观众期望太高了。
当初,张艺谋被烂片拉下神坛的时候回应过,他说:“观众好像对我们的电影评判标准都是特别严苛的,但对人家的电影,又用的是另一套评判标准。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其实很简单,一个人过去的辉煌历史并不能决定他们现在作品质量的好坏,就算有了一两部经典,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拍好电影。电影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导演、制片、演员、编剧少了哪一环都不行,所以即使有了大师名导、有了戏骨,也不能扭转局面,成为影片品质的保障。
但这些大师既然要靠自己的名气吸引观众来捧场,总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吧,不能自己名利双收了,还不让观众以高标准评判。冲着袁八爷和徐老怪的黄金搭档去看了《奇门遁甲》,却还是新瓶装旧酒,说不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