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任娅斐 、杨璐,编辑:马吉英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或许是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余承东和何小鹏的隔空喊话,引起了全行业对汽车AEB技术的关注。
11月初的一场采访中,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谈到AEB时表示:“友商讲了AEB,我认为99%是假的。”这被视为直指问界新M7的智能驾驶功能。
11月3日晚,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汽车智能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朋友圈隔空回怼。余承东的下场,直接让舆论升级,隔日何小鹏便在朋友圈再次回应。
至此,关于AEB的争议在行业内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阿维塔CEO谭本宏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民间小视频”,称华为加持,遥遥领先;有好事者想拉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加入这场争论,但李想“婉拒”了:“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呀。”
随着第三方平台的夜间AEB突击测验,这一风波的热度再次升温。
11月7日晚,第三方平台懂车帝对市面上多款主流新能源车型进行夜间AEB实测。测试结果显示,小鹏G6和小鹏G9两款车型的夜间AEB测试成绩表现不佳,不及搭载华为ADS 2.0智驾系统的问界M5和阿维塔11。
有不少人对该平台的测试结果表达了质疑,更多的是对小鹏汽车的担忧。
11月8日,何小鹏在朋友圈进行回应,他认为在中国和欧洲的五星安全测评中,对AEB环境有非常多的严格限制,主要是在低速动态和有一定光线环境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按照某些视频中的测试方法,因为一定程度修订和调整了部分场景评比策略,“如果同样拿来测试所有达到五星安全的车辆时候,我相信绝大部分结果是一样的。”
何小鹏表示,他们首先要先完成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优化,然后再根据数据表现,稳定可靠地将部分能力带入到以人为主的主动驾驶安全领域,误触发率要下降到几十亿分之一这个级别。
AEB,原是智能驾驶中的一项基础功能,为何会成为智能驾驶领域两家头部企业争论的焦点?
关于AEB的争议,业内已多有探讨。虽然对AEB的理解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AEB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车企的智驾水平。对于此次两人的激烈交锋,多位业内人士都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背后其实是两家企业在争夺智驾领域的话语权以及用户的信任度、忠诚度。
“小鹏品牌的核心是科技。以科技作为品牌根基实际上是相当冒险且内卷的,因为消费者眼中的科技往往是最领先的代名词,很多时候只认行业第一的科技感。第二名或许能喝口汤,更后面的连汤都喝不上。”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AEB之争
让何小鹏和余承东“唇枪舌剑”数天的AEB到底是什么?
AEB,全称“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中文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指的是一种在可能碰撞的场景下自动刹车的安全系统,它是车辆主动安全的功能之一。
如果以NOA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考量的是在车辆运动条件下,如何更好规避障碍物并实现平稳驾乘体验,那么以AEB为代表的主动安全功能,则更多考量的是能否“安全刹停”。
具体而言,就是车辆检测到前方可能发生碰撞时,主动刹车、避免碰撞,可能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行人“鬼探头”、非机动车横穿马路、高速路前车失控等等。AEB的功能主要就是用来弥补驾驶人观察或反应不及时的情况下,对车辆作出快速反应。
而在宣传中,大多车企、方案商为了突出AEB功能的优势,会强调刹停速度。
这也是此次何小鹏和余承东争论的分歧所在。
在问界新M7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发布了“全向防碰撞系统”,称华为ADS 2.0智驾系统能够实现前向、侧向和后向主动安全,以及能够在90公里时速下实现AEB自动紧急制动。
而何小鹏表示,目前行业里谈AEB主要说的是纵向AEB,它在触发时,大部分情况下的速度应该是在60km/h以内,如果速度过高,一旦误刹车,对用户来说将会是巨大的惊吓。“我觉得把客户当小白鼠是不对的。有一些企业敢于这样做,但也会有反噬。我在汽车行业里干了几年,是不太愿意这样的。”
小鹏G6的车主手册中提到,对于行人、两轮车,AEB仅在本车速度介于约8~65km/h之间工作。
对于双方展开的争论,很多行业人士也下场表态。其中吉利子品牌雷达汽车CEO凌世权从专业层面的分析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比较客观。
凌世权认为,AEB的核心是安全,不是刹停速度越高越安全,因为当触发AEB的时候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情景了。他举例说,AEB最高刹车减速度可达1G(1G是跳楼机下落的体感),高速启用AEB全力刹停容易导致车辆失稳,尤其是AEB误触发时后果会更严重。所以行业里AEB避免碰撞的最高刹停速度范围是50km/h~60km/h,特斯拉Model Y目前实测数据是50km/h。
真正的AEB安全是什么?凌世权认为,是在尽量误触发AEB的前提下,覆盖更多的紧急刹停场景,而不是单纯追求AEB的最高刹停速度。“60km/h已经覆盖了大多数使用场景,更高速度的场景我们选择用ACC(自适应巡航)、LCC(车道保持)等功能进行预先的舒适制动,而不是把用户带到必须触发AEB的危险场景中。”凌世权表示。
在太平洋汽车发起的一场直播连麦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则表示,AEB和智能驾驶其实是两个概念,智能驾驶的算法里面并不包括AEB算法,而是两个团队,两种算法,“所以自动驾驶好,不一定AEB好,AEB好不一定自动驾驶好”。同时他也认为,在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与E-NCAP(欧洲新车评价规程)中拿双五星,可以证明AEB做得很好。
对于华为在AEB功能上的表现,朱西产认为华为是个学霸,在AEB课题上做了“超纲的奥数题”,所以也不能说明小鹏汽车是学渣。
实际上,过去几年,车企在智能化舆论的战场上,主要是向以NOA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开炮”,鲜少关注以AEB为代表的主动安全功能市场。
但AEB的搭载率,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车企对消费者安全的重视程度。例如在美国市场,一线品牌车型的AEB实际搭载率已经超过90%。而AEB能否在关键时刻刹停,也成为衡量车企辅助驾驶系统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根据此前公安部发布的公开数据,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占53%;未保持安全车距肇事最多,导致的死亡交通事故占15.8%。其次,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行人事故占18%,占全国同类事故的48.4%。
所以,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搭载表现更优的AEB车辆也将更具竞争优势。
争夺智驾话语权
围绕AEB技术展开的激烈交锋,只是华为和小鹏在智驾领域竞争加剧的冰山一角。
早在极狐阿尔法S HI版落地高速领航辅助后,外界就已经将华为视为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最为重要的竞争对手。今年4月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 2.0发布后,二者之间的竞争逐渐走向白热化。
问界新M7销量爆发之后,借助华为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智能驾驶价值开始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
10月初,余承东在社交媒体上宣称:新款问界M7发布近一个月来,累计订单已超5万辆。而在订单中,智驾版的占比超过一半。截至10月31日,问界新M7上市50天累计大定突破8万台。问界智驾版车型售价较高,包含华为最新高阶智驾系统ADS,消费者不需要额外付费购买。
“问界在发布智驾版之前也在卖,但在智驾方面没有过于宣传。”一位接近华为的知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华为此次借助品牌影响力,向外界展示问界在智驾方面的实力,让大家在试驾过程中有了很好的体验,也让智驾功能成为问界销量暴涨的助力。
也有观点认为,问界的热销是来自华为的销售渠道和营销能力的加持。
“技术占了2成,8成还是强大的营销能力,比如铺天盖地的路测小视频和遥遥领先的流量。”有自动驾驶行业的企业高管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如果不谈营销能力,从产品本身性价比看,普遍降价策略的影响还是多过于智驾提升带来的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为内部人士分析,M7新款包含众多升级改进,价格还比旧款下调了4万元,这是新M7畅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智能驾驶领域已经硝烟四起,而华为正在成为该领域的强势玩家。11月,华为与奇瑞汽车合作打造的新车“智界S7”即将上市,与北汽蓝谷、江淮汽车合作的新品牌也即将问世。这些品牌将搭载华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形成智选车品牌联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华为在很多地方做得比小鹏要好一点,跟背后的一些技术原理和技术投入都有一定关系。”
他认为,华为是依托于视觉+毫米波+超声波+激光雷达的路线,将多传感器数据采集后进行融合的能力更强;而小鹏的最终目标可能是纯视觉路线,当前激光雷达在体系内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华为那么大。
就此说法,《中国企业家》向小鹏汽车进行了求证,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
一位激光雷达从业者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在激光雷达都启用的情况下,两家实力差不多,目前华为启用的场景更多一些。
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软硬件供应,华为都具备自建的能力,其生态优势让华为智能驾驶得以快速推出和量产化。
针对市场竞争,何小鹏曾在10月24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小鹏汽车与华为的竞争会是“天作之合”,“一个行业里老大老二竞争,老三老四往往都挂了”。他还认为,市场上需要有人吆喝、引起关注,也需要有人把活干好,然后争取更多用户。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智驾功能只能算汽车销量的助推剂,需要与产品结合,但不久之后,智驾对于销量表现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中国汽车报》援引的数据,84.5%的消费者表示智能化功能显著影响其购车决策,2023年8月,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表示,在购车决策中,汽车的智能化体验已经成为购车的第三大决策因素。
重估智驾
“高级别智驾即将迎来爆发时刻,我们认为未来三年是关键的窗口期。”
这是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CEO助理李震宇在今年9月的一次公开活动中的预言,也是业内的基本共识。
余承东在今年2月的公开发言中谈到,未来2~3年是智能网联汽车窗口期,华为必须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何小鹏在10月24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经过两年的培育、完善,智能驾驶将在2025年走到爆发拐点,拐点以全域可用、价格合理、所有车型标配为标志。
在这一背景下,此次AEB论战更像是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比拼。
10月份,一家自动驾驶公司高管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表示,随着城市辅助导航驾驶开城的加速,自动驾驶行业或将迎来第三次高峰,“基本上我们判断明年会达到高峰,后年大家都会跟进,我们现在也在组织相应的资源、力量,共同克服这次高峰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问题,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智能驾驶对于中高端的市场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没有智驾功能,或者只靠行业中等水准的智驾,在中高端市场很难取得比较好的销量了。
易咖智创联合创始人李飞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智能驾驶会改变车主对于车的概念认知,是引导性的改变,智能驾驶慢慢不会是一个“卖点”,而是本就该是车的一部分。
作为智能驾驶第一梯队的两家企业,华为和小鹏汽车之间的一次论战,也让智驾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和被重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任娅斐 、杨璐,编辑:马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