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13 19:08
港漂10年的中产妈妈,揭露香港教育的真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作者:Holly,原文标题:《不吹不黑,港漂10年的中产妈妈,揭露香港教育的真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揭露了香港教育的真相,从一个港漂10年的中产妈妈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香港教育的种类、升学路径和竞争压力。作者提醒想要来香港养娃的人要做好心理、财力和认知上的准备。

• 文章介绍了香港教育的种类,包括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

• 作者解释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升学路径,包括本地路线和国际路线,以及各自的优势和难度。

• 文章提到了香港教育的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包括孩子出生月份对升学的影响,以及家长为了让孩子赢而付出的努力。

前几周,随着特首李家超第二份施政报告发布,香港“疯狂抢人”又迎来了新一波高潮。


有数据显示,仅仅9个月,香港就“抢”到了10万人,其中95%就来自内地。有消息称,元朗区还将建设第一所内地课程的学校。


在这10万人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为了香港身份所带来的优势,而选择孟母三迁的中产父母们。


在一众推广香港身份的广告中,这里被称为“进可攻欧美,退可守内地”的教育福地: 


  • 通过华侨生联考或DSE考试,就能上211/985甚至清北;

  • 香港八大里五所是世界百强,本地身份学生更有优势;

  • 国际学校IB满分遥遥领先,走国际赛道也更有胜算。


我自己在香港生活过几年,深知这些美好背后的挑战和付出,不管是语言、文化还是融入,这条路绝对不是图轻松的捷径。


美国调查机构盖洛普GALLUP发布的《2022年全球工作场所报告》显示,全球工作压力之最在东亚,香港又高居东亚之首,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内地。


《2022年360°全球健康指数》调查也显示,香港身心健康指数连续第3年位于亚太区最后一位。


在内地、香港都读师范、教过书,目前在香港养娃,兼具老师和妈妈身份的过来人丁丁也提醒大家:


“如果是为了不卷,千万不要来香港。”


那么,在满屏香港身份的广告轰炸下,如何抉择是否该赴港?想去香港养娃,要做好哪些心理、财力、认知上的准备?听过来人丁丁怎么说。


两种升学路径


我是丁丁,来香港已经10年了。


我大学读的是师范,2013年来香港教育学院读硕士,毕业后在学校当老师,几年前辞职开办了自己的中文补习机构,近距离接触香港教育。


这一年来,我明显感觉香港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来到香港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校种类太多了,到底要怎么选?


要知道,香港光是学校种类就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五大类。



简单来说:官立和津贴学校都属于公立学校,前者由教育局直接管理,后者由学校法团校董会负责,均学费全免,且要求拥有香港身份证才能申请。 


这两类学校以广东话作为教学主体语言,辅以中英。


直资学校由政府和财团合办,属于半私立。


私立和国际学校费用较高,两者的区别是国际学校的教学语言为英文,若想继续学好中文,可以优先考虑私立。


如果想上这类学校,除了学费外,部分还得购债券,比如汉基债券多年未发行,最高炒到一千万,更适合财力雄厚的家庭。


■国际学校自筹经费后推出债券,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要购买债券,也并非购买了债券就一定能入学,可获优先面试权。


除了语言、费用外,几类学校的升学路径也大不相同。


官立、津贴、直资学校对应的是本地路线,提供DSE课程,升入香港本地大学。最受青睐的自然是港大、港中大和港科大,其次是港理工、港城大这两所也进入了全球前100名的大学。


同时,也能通过DSE课程或者“华侨生联考”(仅限香港永久居民)去内地上大学。


最让家长们动心的DSE轻松上名校的宣传,从整体概率来看自然比高考要高一些,但是想站在金字塔尖,都不可能有捷径。


且不说香港本土学生升学日益内卷,这也大大忽视了DSE的难度。


每个课程体系、课程框架和教法不一样,除了看懂中文卷子的繁体字、英文难度很高外,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若孩子从小学过,但没有浸润在这种思维里很难拿高分。



在我个人看来,DSE难度要比IBDP高。


如果孩子想走国际路线,那可以选择私立和国际学校去读国际课程,香港IB成绩一向在全球遥遥领先,升入英美名校的概率也很高。


同时,部分私立也开设DSE课程,部分直资学校也开设国际课程,即“双轨制”。


在香港做择校是个大工程,选择特别多,家长要先给规划好路线,像国际转本土路线往往不可行,本土转国际相对容易,但要英语好。


同一类型学校也有非常不同的“卖点”,有纯鸡学术的,有音乐特别突出,有出了体育奥运冠军,有活动式教学擅长开发学生思维的等等。


而比选学校更难的是,想考进那些看上的小学和初中,难度不亚于被大学名校录取。


“赢在子宫里”


我小孩现在是幼稚园K3年级,相当于大班,马上面临升小学,我正在深刻经历着什么叫“卷在起跑线”。


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香港宝妈为了让孩子赢而选择在某月份剖腹产,有些妈妈甚至精确计算好怀孕时间,确保自己的孩子“定月出生”,以获得进入选拔圈的资格。


只为“赢在子宫里”。


随着竞争的激烈,香港内卷比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香港妈妈圈,孕肚时候讨论的最高频话题是“你的孩子几月生”。


1~3月出生被称作大B,4~6月中B,6~9月小B,9月后就是最不受待见的超小B,当然也可以“留级”成为下一年超大B。


什么月份生,决定了你的孩子能上什么幼稚园,也决定了孩子在同龄人中的抢跑优势,在幼稚园面试中会更“成熟”地脱颖而出,有的名校也会优先招收某些月份的宝贝。



■截图来自香港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进入幼稚园之后,若想上一个名小学,“学位攻坚战”就开始了。


因为能否上名小学决定了孩子能否上名中学,从而决定了其能否上名大学。


香港中学从高到低分为三个等级:Band1、Band2、Band3,各等级又细分为A(头)、B(中)、C(尾)


有一种说法,如果进入Band1 A最头部学校,即使成绩不拔尖,也相当于一脚进入香港前五大学,就算Band1 C尾部学校,成绩在30%以上进港八大也没问题。相较而言,Band3学校的录取率则不忍直视。


香港有一种学校叫“一条龙”,都是公认的第一等级中学。


一种是100%直升的“真龙校”,只要面试进入小学,中途不退学、不清退都可以直升进中学,如男拔、女拔,是最抢手的真龙校之一。另一种是“半龙校”,70%~80%直升,末尾淘汰制,大部分也能进入中学部。


这样一来,就把初升高的竞争提前到了幼升小。


■香港小朋友考拔萃的奥数题。


上图是我朋友发来的一张幼升小考拔萃学院的试卷,这些题对小学高年级生都有点难,却是选拔五六岁的小朋友的。


而想进入名校,就得刷简历来增加敲门砖。


早教、单词闪卡、乘法口诀、资优测试等早早也用上了。剑桥少儿英语等级考试,考到一级(Starters)、二级(Movers)满盾15个的学生非常普遍。


我记得有过一个调查,有香港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了16个补习班,而有的则希望“暑假最好直接取消算了”。


香港的中学基本都是一贯制,幼升小没有进入名校的话,小升初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来香港后,很多朋友会惊讶于其巴士上、商场里大幅补课老师的广告,一到升学节点补课蔚然成风,诞生了许多天价“补课天王”。


不过,对于内地来的新移民来说,若到了小学高年级再来,考进名中学的概率就非常低。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家长定力不够,原本为了逃离卷而来到香港,大概率会重蹈覆辙。


一个月至少10万开销  


香港是一个消费很高的地方,现在大部分新移民拿的是工签,待满七年才能转成永久居民证,这期间要花多少钱得有个财务预期。


我自己算过一笔账: 


学费方面,最“便宜”一档公立学校,即官立和津贴学校,政府全资资助,学费全免,只要交杂费,水费、餐饮、校车等,1000~2000元/月。


“中间”档的是直资学校,政府补贴一部分,比如男拔萃、女拔萃、圣保罗男女附属学校、优才等,学费在3000~9000元/月不等,平均在5000~6000元,不会超过1万元。  


最“贵”的是私立和国际,学费不相上下,1万~3万/月。


汉基、弘立、耀中是学费天花板,2.6~2.8万/月,学费一直在涨。小众一点的如墨尔文、蒙氏教育,还有哈罗、威雅等也是偏贵一点的。英基、新加坡国际性价比最高,只要1万出头。


■恒生银行的调查,在香港养育一个小孩的平均成本为600万,无上限。


除了学费,校车、校服、教材都是开支,还有各式各样的活动。


比如公立传统名校喇沙重视音乐和体育,这块的投入接近1万/月;直资学校每年会带孩子出行,参加camp,费用在1.5万左右;私立学校比如蔡继有、维多利亚、弘立等活动也很多,丰俭由人。


国际学校在活动上的开销是最大的,从艺术到体育都要烧钱,这些都没上限了,一个月四五万是常态。


除了课外活动,只要是香港私立学校(包括直资半私立),“社会氛围”都很浓郁。


像什么生日会、复活节、圣诞节等Party都是必须,从租会所、准备餐饮、策划节目到请表演嘉宾等,都属于日常开销。  


补课这块,时长因人而异。


价格比较透明,一般1对6的小组课在200~600元之间,1对1是400~1000元,且按月收费。乱收费、课程包等问题比较少见。


香港假期也比较多,除了内地常见的假日外,还有佛诞日、圣诞节等,假日看展、旅行等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这样算起来,光是孩子的教育费,一个月4万是中产之家的平均标准。如果读国际学校的话,一年至少要准备一百万。


在生活上,最大头的是租房和佣人费用。  


内地来的新移民不能申请公屋,只能住私楼。香港的房子面积比较小,所谓千尺豪宅也就是九十来平。


不同区租金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四五十平的二房的房租一个月在2万/月,如果要带佣人房,三房平均房租是2.5万~3万/月。


如果要买房的话,香港房价全球最贵,一般还算看得上的房子,一平米的均价至少在15万人民币左右。


家里有小孩,大多数中产家庭都会雇佣菲佣。


在香港请外劳还是比较划算的,港府有薪资标准,今年调整后标准是4870元/月。


因为菲佣包吃住的,所以需要给她留一个房间,那么一个三口之家至少就得租一个三人间。这两项每个月最低消费也在4万左右。


这样一算,一个中产家庭的平均开支至少也要到10万每个月,一年就是一百多万。


除了经济层面外,大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预期不能太高


我是读书后留在了香港,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融入过程还算平顺。很多新移民朋友需要适应新的文化、新的社交关系、新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


如果是在内地有一定圈层,过得也比较舒适的中产爸妈,抛开一切,来到香港重新开始,打拼自己的圈子,一定会面临冲击。


就我个人来说,我非常喜欢香港,文化包容、多元,每一种理念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尊重,选择不卷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我来了一点也不后悔。


所以,如果想来到香港,就清空自己,享受这座城市美好的一面,接纳不是很完美的另一面。


毕竟从工作签证到转成永久居民的7年时间并不短,过得舒心才值得。


至少在我看来,抛开生活成本不说,同样的钱,仅从求学性价比来看,香港远高于内地。


■除了众多展览外,香港还有非常漂亮的徒步路线,自然环境和绿化面积非常好。/丁丁供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作者:Holly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