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11-14 15:35
《今日头条》张一鸣:汪峰上不了头条? 错!“头条”早变了!
办完事回到公司,听到大家都在说汪峰遭网友吐槽,说他此生与头条无缘,世界欠汪峰一个头条;更有意思的是,在“今日头条”里,“网友帮汪峰上头条”这则新闻进入了热门榜,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头条”。
       
“上不了头条的汪峰因为上不了头条而成了头条”,这话说起来绕口,逻辑曲里拐弯的现象非常有趣。我对“头条”这个词异常敏感,而且也觉得这个现象里蕴含很大的信息量,需要厘清,所以藉此谈谈我的看法,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头条”这个词的概念早就应该更新了!
 
头条不该再取决于他人的趣味
      
“头条”在大部分受众的概念里多是指重要的新闻,而什么是重要的就有点复杂了,这因人而异。在人与信息的关系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重要的维度,在新闻学中称为时效性和地域性,这与重要程度高度相关。所以,传统媒体在判断头条新闻时,基于的是普遍性原则,认为在这两个维度上影响的人越多越是重要。在这个大规则之下再根据新闻的领域不同制定出其他的细则。在和市场无限贴近的娱乐圈,确定什么是“头条”的规则有些奇葩,它基本上和一些不太见得光的私密性相关,比如悄悄离婚的明星比早就关系破裂的明星离婚更容易上头条。
       
其实这又和另外一个概念相关,那就是公共话题效应。什么样的话题算是公共话题,以什么标准来进行判定?是靠人为的经验还是透明的数据?在传统媒体时代,判定这一切的,完全只取决于一个角色——编辑。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版面资源是有限的,编辑需要在每日发生的众多事件中,通过编辑部制定的评判规则和流程,来进行头条新闻的遴选,然后再通过排版的手段,将编辑部认为最重要的新闻放到版面上最重要的位置,这就成了“头条”。在这个筛选过程中,编辑的经验与兴趣倾向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在看传统媒体的时候,看到是编辑部那些人的趣味,他们的趣味代表了大众的趣味。
       
不可否认,优秀的编辑团队就像是做奢侈品的大师,品味非凡。可话又说回来,凭什么让他们来代表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呢?就因为他们搞的是这一行吗?就因为他们那些模糊的、无法数据化的经验吗?这似乎不太说得通。在以前,这确实是件没有办法的事情,受众只能作为被动的受体,给啥看啥。一来二去的,大家的趣味好像就接近了,我认为这不算一件太好的事情。
       
到了互联网时代,网友发表评论的成本为零,不再像从前那样发表看法还需要给编辑部写信。同时,微博的出现,更是让网友的参与度前所未有的加大,互动交流性增强,对任何一则新闻都可以评头论足,挖掘出不一样的价值。因为有了个体评论的参与,原本的新闻附着上了情绪,从浩瀚的汪洋中脱颖而出,传播度甚至超越了原本的新闻本身,就像汪峰的这件事一样,“上不了头条居然成了头条”。网友的参与介入进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环节。
       
门户网站网易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并且也一直在媒体领域建立起差异化的形象——有态度。有态度的媒体通常会让受众有亲近感。在挖掘群体智慧上、挖掘用户生产信息上,网易取了个巧。要知道,在传统的单向媒体时代,与受众互动,倾听受众意见的成本非常高,高到每年只能与读者开一次茶话会。而现在只要有心,随时都能查看到受众的反馈。虽然挖掘了网友自生产的内容,那网易这样的互联网媒体是怎样确定头条新闻的呢?一定程度上,这些网媒会参考网友们的意见,通过查看网友评论的数量来适时调整头条新闻,不过,这些媒体依旧没有逃脱人工编辑的方式,靠的还是手工劳作。

互联网媒体发展了十七年,至今还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这不是玩笑,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是时候改变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日头条”诞生了。目前,“今日头条”APP拥有超过6000万用户,每天处理七八亿次请求,而团队却只有不到80人,且大多数是技术人员。“今日头条”把搜索与推荐的技术优势最大化地嫁接在新闻客户端上,通过挖掘分析数据,判断每一位用户的喜好,推送与其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随着用户使用的时间越长,软件也会越来越懂你,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精准。
       
我始终相信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个人,比如,一条关于新车参数的信息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车迷就会仔细查看,不漏掉任何细节,而不会开车的人会认为这条信息完全是垃圾。要做到对个人的精准化个性信息推送,则需要掌握大数据挖掘、推荐引擎等前沿技术,在这条路上,我很骄傲地说,我们确实走在了前面。
       
基于以上原因,“你所关心的才是头条”这个信念,实际上,这是对传统“头条”的颠覆,摒弃掉人工编辑的因素,剥离掉他人的趣味,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真正“头条”,而这一切完全由技术实现。此外,通过分析点击及阅读的数据,系统也可以轻松的找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这些热点就可以成为真正大众关注的公共热点话题。这种判断完全是数据化的。“今日头条”就像你手机里只属于你,知道你的趣味、喜好,为你筛选信息的一个小机器人。
       
我们再回到汪峰上不了头条这件事上,在“今日头条”里,关于汪峰的新闻在上百万用户的手机上已经早就是头条了。这就是“头条”的演变,印证着我们正经历着的、静悄悄的媒体变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