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11-16 09:19

分析改革中不能触碰的6个底线

当别人热衷于谈论改革带来的机会时,我们不妨看一看公告给出的另一层意思:改革的底线何在?

我随想随列了六个条目。可能会有挂一漏万的遗憾,但总体来说,文中列出的这些条目暂时看不到突破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全会文件中所有改革得到落实,那么就算不突破这些底线,机会还是很多的。我认为主要的机会在金融、农地(这两点人们谈论很多),以及开放后的海外直接投资(这一点谈论较少)。这些问题以后撰文详谈,这里只谈红线问题。

1,政治架构不容否定,但行政司法流程的理顺可以讨论。

前半句不多作说明。后半句指,在现有架构下,减少体制的摩擦力。并试图在现有架构下建立一定的限权特征,实现权力的规范化和可监督性。

比如司法,本次改革就希望司法更加独立一些。

再比如,废除劳教,对于不关注经济的人士,大概会把这个看做是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反腐制度则希望将纪委书记提到与省委书记相抗衡的地位上,不再有隶属关系,而是中央直属。

另外,有限度放松社会组织也可以看做对现有制度的补充,但以不破坏现有制度为前提。

2,国企绝对不容放弃,但可以引入部分民营资本。

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点。

中国不会走撒切尔式的国企私有化,也不会将全部垄断领域放开。国企将在未来的国民经济中继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某些时间段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关于国企问题,我有计划单独成篇。这里只简单说为什么不容放弃。

原因在于:国企是政府最后的提款机。现在由于经济环境不错,我们感觉不到,可一旦正规税收渠道失衡,政府入不敷出,每年两万亿的国企盈利随时可以供政府动用。唐代、宋代都曾经出现过国有企业供应一半以上政府财政的情况,汉代也曾考虑放弃国企,但短暂尝试后承认财政吃不消。

这次提高国企的利润上缴比例至30%,必然也考虑到未来的财政平衡问题。

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混合所有制,人们大都聚焦于它承认了私有产权,而文件真正的核心却是宣誓国有产权将长期存在,请大家死心不要指望国企退出。

虽然国企是不容放弃的,却可以做出部分调整。这些调整包括:

部分积怨最深的行业,如能源、电信,考虑引入民营资本,让他们参与分羹,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利益团体。这样也可以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考虑让国企变得更有效率。当然,这样做会让国企在吸金能力上更上一层楼,那是后话了。

在未来的某些时间点,国企还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扩张。像中粮并吞蒙牛的事情还将屡次重演。

由于文件中提到了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在未来可能出现更大规模国有财团。但这只是可能性,要看推进程度。

3,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不容放弃,但可以探讨新的控制方式。

以金融为例,金融绝对是改革留给民营资本的天大机会。由于讨论的人很多,不作延伸性讨论。

但金融的底线是:政府控制主要金融机构,并随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名义决定金融的走向。以后,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将逐渐退出其他的行业,而是以税收和金融这两方面的指令为主。

在政府控制了金融的主脉之后,将中小型金融机构和衍生性的金融机构逐渐放开,如果推行顺利,这些领域将成为民营资本的饕餮盛宴。当然也充满了国有资本的庞大背影。

另外,政府对于自然资源的控制也没有放松的迹象。对于民营企业还是以给甜头为主,也就是让你参与,但不要指望主导。

文件中有一条关于股市的改革,我认为很难成为现实,那就是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所谓注册制,指的是不用审批,只要符合条件的公司都可以发行股票,只需要在有关部门做一下注册就行了。

如果真的是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这条改革,我认为可能政府会食言。目前的股市之所以受到严格管控,是因为它为国企和关系企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一旦改为注册制,这块利润就没有了。当利益如此强大时,这样的改革恐怕很难做到。

最有可能的是拿创业板等边缘性板块做个试验,试行附有条件的注册制。但全面铺开可能会很困难。

4,土地私有化绝不可取,但流通权将有限放松。

我在前一篇谈到了土地问题,没有过多补充。

所谓流通权,就是把使用权转让,而不是转让所有权(私人没有所有权)。

流通权的放开也有限制,即:虽然提到城乡同权,但这也意味着,所有的土地在政府的规划下,才允许入市。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政府可以从中抽走足够的利益。当然,如果同权,政府抽走的利益可能会少一些。

5,财政至上隐藏其中,但财政结构可以调整。

任何改革都必须首先确定了对财政的影响,方才能够推行。

土地改革如是,国企改革如是。

但对财政结构的调整却可以谈。比如,如何诱使地方政府不那么依赖土地收入?答案也许是,当它们发现下一块足够大的收入时。

目前御用经济学家大都信誓旦旦强行背书房产税,就是政府急迫寻找新财源和调整财政结构的尝试。

税制的调整也可以部分解决问题,在文件中关于财政单列了整整一章。

6,文化控制不能放松,但在安全范围内允许文化单位竞争。

由于我当过记者,目前又以写作为生,所以特别关注这一块内容。

当去年得知文化领域出了一个常委之后,立即明白不应作过多奢望。

在文化上,政府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相对隔绝的可控制市场,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这个伪市场中,让文化单位自负盈亏。

不过,我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虽然前不久出了各种打V活动,但在经济上对于政府的质疑已经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正规媒体。这也反映出执政者有收有放的执政思路,但要指望更多,就不现实了。(郭建龙供虎嗅专稿

郭建龙,中国作家,作品:《告别香巴拉》、《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Guo Jianlong, Chinese Writer, Author of: Farewell to Shambhala. India, a floating subcontinent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