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8-03 15:28

绝不让社交网站背上“摧毁人与人关系”的骂名

文/娄昊川
此文写给仍旧飘荡在互联网虚拟空间没有着落的网民。

前两天我的朋友CY在人人网上分享了一篇叫做《怯场》的文章,其中有这么几段关于人际沟通的文字:
“和好多朋友聊天,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时至如今越来越没有热情去认识新的人了。”
“QQ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累计下来几百个好友,大多数人加了之后便是束之高阁,和我一样万年隐身,明明就是老死不相往来,删也不是不删也不是。所以,最好还是不用随便加人了。我们都丧失了交流的热情。”
“一直很喜欢袁枚的诗句: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但是,没有时间的沉淀,谁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掏出来和一个人分享,所谓知己难寻不如就不要寻了。想来想去,活着终究是一件孤独的事。一方面,早就学会了在各种场合娴熟的微笑讲各种恰如其分的话来,把自己包装的基本滴水不漏万无一失。这些还不简单么,和开一场玩笑似的。一方面,自己的内心情绪包裹的更紧,在面对一个未知的交流时,习惯性地怯场。”

看了之后我不经有一种疑惑:
互联网自从1971年开始被人们用来交流以来,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
最早的网络社区“Well”在加州诞生也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了;
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也已经上线8年,
所有的这些科技产品不就是为了让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使得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的么?但日志中说“我们都丧失了交流的热情”,这是为什么?
我想应该可以把这几段文字所反应的现象叫作“孤独困境”。拥有无数束之高阁的QQ好友、每天开着QQ却又把它隐身、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却又总是欲言又止……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年轻人为自己的未来所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所以很多人会去找寻这条路或者知道这条路在哪里的人。互联网本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本应该帮助人们,尤其是处于成长过程当中的年轻人。但是人人上的这篇日志被六万多人浏览,被其中六分之一的人所分享,也就是说有着同样共鸣的人非常多。难道说互联网,或者说我们近期所流行的社交网站没有起到这个责任吗?其实有一个关于“高科技”和“人与人相处”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TED演讲反倒让我更加担忧,甚至感到社交网站正在摧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位讲者分析了社交网络给年轻人带来了的问题。她说:
“实际上我们自己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个陷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影响了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也降低了我们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在一起“独处”的景象,人们希望呆在一起,但是同时也‘在别处’,连线到他们想去的不同地方。”

独处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是让人自己去沉淀的能力。可以发现,越能安静地自己坐下来思考的人,他的内心会更强大,他不需要撇下手头的工作去某一个地方独自旅游,他不需要去找一大堆朋友买醉然后吐露心声,他也不需要在校内及微博上不停地分享、不停地更新状态和看别人的内心想法;因为他自己会和自己本身对话,他的内心身处有这样一个净地给自己去旅游,去反思,然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
然而正如这位讲者所言,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这种独处能力,而且这种独处能力的缺失被过去20年间的互联网技术给放大了。演讲讲的是美国的一个50岁商人的例子,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我举一个类似的国内发生的例子–“星巴克里的集体独处现象”。

每当去到星巴克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总能够看到一旁的很多人拿着手机围坐在一起各自刷屏,什么话都不说,如果你仔细观察还能发现这些人居然是是一家子人。我有时就会想,这怎么回事,来这边难道不是来聊天的么?而且是一家人难道彼此之间没有话说吗?总不见得近在咫尺还在用手机发短信聊天吧?大家共同买一杯咖啡然后在这里集体刷微博?……这就像在“集体独处”一样,大家人坐在一起,但是又一起“独处”着。
就像吸毒成瘾一样,人们越孤独就会越一头扎入社交网站,而在这种全开放的社交环境中,人们就像等上了一个舞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粉饰修改得完美无比,点击“发布”,就好比对世界说:“大家来关注完美的我吧。”其实效果也并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个舞台没有入场券,谁都可以在里面吼,每个痴迷于社交网站、社交媒体的人都在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去,即使拥有了倾听者,他们也只是因为你所说的跟他们的遭遇很像,产生了共鸣,接着他们点击了“喜欢”这个按钮,看似在喜欢你,实际上仍然是在宣泄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你们彼此之间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系的。

但是就是现在基于弱关系搭建起来的社交网站神奇的地方:长此以往人们开始出现通过这种网站能够让自己“被关注”、“被联系”的幻觉,人们就算知道应该走出房间和别人去看电影、去吃饭、去桌游、去听演唱会、去疯、去闹,但他们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只要登陆网站就能够产生“与人交流”的感觉,尽管那是幻觉。
说到这里,我要声明的是我没有在攻击任何现行的社交网站,因为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知道那些人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互联网行业本身没有故意去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我打个比方,杜冷丁这种化学物质在医学上能够帮助人们解除阵痛,但是一旦用得不得当就会上瘾,成为毒品,最终出现了幻觉,毁掉自己的生活。
我仍旧相信大多数从事与互联网行业的人们并不想把这个行业推向错误的方向。至少我们团队正在努力地去利用互联网来打造更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环境。

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把facebook的形式重新整合,把所有虚拟世界的人按照团队重新聚集在一起,这个团队必须和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相对应,换句话说,人们在这个团队里面本来就认识,而且关系还是非常紧密的,或许就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甚至你的家人,每个团队都一定有自己的梦想要去实现。比如开发一个能够跟踪人类健康水平的app;比如共同出一张更让世界充满爱的专辑;比如一起分享旅游心得和游记;比如共同研究出一种节能减排的装置模型来保护环境。
我们不认为社交网站能够取代人与人之间认识的全过程,就跟我们不鼓励网恋然后就直接结婚一样。但是我们坚信互联网可以辅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上面,我们打造的这个虚拟平台也不是像Yammer那样的简单的半封闭式社交网站,我们植入了容易上手的团队协作功能,为了不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用这个网站上,我们尽量把界面做得简单,即时不怎么常用电脑的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知道怎么使用。

在这平台中,团队之间是相对半封闭的,他不会像一个舞台一样,更像是个小的咖啡馆,只让熟悉的人在一起交流,鼓励人们去讲真实的话,最大程度地包容同伴们犯的错误,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会互相谅解;当然,它也不像QQ那么简单,它不是茶馆,可以每天都像周末一样在里面闲聊,我们打造得更像是一个轻松的studio(工作室)或者说LOFT。想像一下《奋斗》里面的一帮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地方共同为自己的理想所拼搏,他们互相传递的是正能量,他们互相会原谅对方说错的话,言语不用加以修饰再“发布”,直接“讨论”既可,在这个地方,有一块很大的白板,上面有每个人的所做的事情,大家还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进度作讨论、吐槽甚至“吵架”,当然时不时得能看点小电影,分享点小视频缓解一下压力。

我们在努力地搭建这样一个团队协作平台,实际上这个中文归类只是行业的分类方法,我们更喜欢地就是把这个平台就叫做Teambition,这是一个新的词汇,意思是Team加上Ambition,上面的用户们是一个真实的团队,每个人都很有梦想,很有野心,很有志向。
我们想让互联网使得那些本身熟悉的人联系地更紧密,人人那篇开头的句子“和好多朋友聊天,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时至如今越来越没有热情去认识新的人了”或许可以换个更加乐观的角度去看,因为这句话至少说明在我们这一代中,人们还是更加牵挂着与自己一起为奔小康而奋斗合作的同事、与自己曾经有着那段光辉岁月的朋友以及吐露心声最后的一站:家人。
Teambition从这一刻开始努力鼓励人们重视起身边的人,他们远比那些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陌生人要珍贵,Teambition从来不试图让互联网控制人们的生活,Teambition做的更像是重新定义社交网站,更好地利用新科技为人们生活带来真正的价值和快乐。

我们绝不让社交网站背上“摧毁人与人关系”的骂名,就从Teambition.com开始。

文章来自虎嗅内容合作伙伴Teambitio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