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30 14:23
一百年,基辛格的四段人生经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芒格,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亨利·基辛格的四段人生经验,从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到外交事业的成功。基辛格以其出色的外交手腕和决策能力,成为美国最高决策层的一员,并在中美关系改善和中东和平谈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 基辛格的办公室虽然简陋,但名片册中收藏了世界各国总统、总理和企业巨头的联系方式,展现了他广泛的人脉关系。

• 🌍 基辛格以个人魅力和外交手腕,成功调解了中美关系和中东冲突,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 🌟 基辛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作家,他在退休后继续以咨询顾问的身份活跃于商业和学术界。

在纽约公园大道与52街交叉路口的一栋豪华写字楼里,有间不起眼的办公室。


走进去,你会发现东西都是旧的:破的地毯,落灰的书架,花盆里枯死的植物,还有一把磨损的老椅子。


办公桌上,摆着八个旋转名片架,里边夹着几百个人的名片和联系方式。


为了找起来方便,秘书按照职务给他们分了类,分别是——各国总统、总理、外交官,还有企业巨头。


人脉这么广,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来头不小。他叫亨利·基辛格。


就在刚刚,他去世了。


01


1923年,基辛格出生在一个德裔犹太人家庭。这是个大家族,光是爷爷这辈就有兄弟四人。


他的太爷爷是个生意人,却留下一条祖训,总结一下就是:


后代一律不许经商。


因为在历史上,客居欧洲又有经商头脑的犹太人常常是被惦记和打劫的目标。


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自己这四个孩子都不是做生意的料。


出于两种考虑,他决定让孩子走教职路线,端铁饭碗。


所以从爷爷辈开始,这家人的第一志愿基本都是当老师,到了基辛格父亲这里也不例外。


不过,在这种斯文的家庭氛围下长起来的基辛格一点都不斯文。简直熊孩子。


这小子爱踢球,为了争个输赢经常和小伙伴打成一片。而在这帮小屁孩里头,偏偏他又是最瘦小的那个。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基辛格可能会是球星。跟小个子的梅西一样。


但一个人的命运呐,就是不可预料。


1935年,纳粹已经掌握德国政权,出台了很多打压、歧视犹太人的规定。


比如:不能当德国公民,不能跟德国人结婚,不能当老师,也不能从事任何有职务的工作。


基辛格的父亲跟着丢了饭碗。再后来,德国学校开始拒收像基辛格这样的犹太孩子。


饭没得吃,书也没得读。走投无路之下,一家人不得不跑到美国谋生。


据说,基辛格的母亲在临走前曾经劝过家族里的其他人,赶快离开德国。


亲戚们没听她的。


结果,基辛格一家走后不到三个星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就开始了。


几十年后,已经是美国高官的基辛格有次去德国出差,德国方面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对外官宣:


基辛格将探望他的一些亲属。


哪壶不开提哪壶。基辛格家族里,留在德国的人都死在了纳粹手中。说是探望,其实是扫墓。


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当场发飙。


——他们到底在搞毛啊?


——亲戚?我亲戚早就成肥皂泡了!


但是,基辛格没有因此怪罪德国人,他把纳粹和德国人民区分开来。


时间回到1944年,二十出头的基辛格以盟军士兵的身份返回德国。


在那里,他曾经阻止过一起犹太裔美国兵报复德国老百姓的事,他大声质问对方:


你们都在纳粹统治下生活过,知道他们有多残暴!你们怎么能对这些人做同样的事?


02


在当兵的这段时间里,基辛格的人生开始走上坡路。


因为会说德语,他被派到军情部门,负责侦察抓捕盟军占领区内潜伏的纳粹间谍。


这时候基辛格差不多22岁。放现在,就是本科毕业,在考研或工作之间迷茫的年纪。


而在这个岗位上,他表现出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和老练。


他抓住德国人普遍自尊心较强的特点,把对方拿捏得死死的。


比如,他会摆一副臭脸跟被审讯嫌疑人说:


我知道你就是个小角色,没什么卵用的那种。


有的嫌疑人被这么一嘲讽就急了。


先是骂他不长眼,接着就把事情一股脑倒出来,说自己是纳粹头目,或者供出更大的线索,等回过神才发现中了套路。


在军情部门工作期间,基辛格的业绩是最好的,他抓住的盖世太保比整个部门抓的加起来都多。


军队给他发了一份嘉奖令,里边有句话很关键:


侦察并抓捕了无数被确认为从事谍报和颠覆活动的特务。


当时,基辛格驻扎的地方,是一座有20万人口的城镇。


这里被炸成了废墟,盟军要帮助居民重建城市,恢复生产,干活麻利的基辛格被上级派去解决这些问题。


没水,他就找来以前的自来水厂领导,让人回厂上班。没电,他就找来电力负责人恢复供电。


三天内,他就拉起了一套行政班子。八天后,这座城镇的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已经能自行运转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基辛格还干了一件很有人情味的事儿。


他帮一家企业洗清了是纳粹共犯的嫌疑,还为这家企业筹集资金,让他们重新开张。


那时候,基辛格经常提醒战友:


我们不是来报仇的。


03


1947年,退伍后的基辛格被推荐到哈佛读书,主修政治和哲学。


因为成绩和各方面表现突出,毕业后哈佛给了他一个工作机会。


绕了一大圈,他又干回了家里的老本行——教书。


但有过之前的经历,基辛格不想当领固定工资的教授,他想取得更大的成就。


他一边发论文,一边拓宽自己的社交圈,还在哈佛办了一个国际研讨班。


十几年里,有600多个学生上过这个研讨班,里边有不少人后来成了大佬,比如:


法国总统德斯坦、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比利时首相廷德曼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以色列总理阿隆……


剩下的,不是政府要员就是商业巨头。


这些学生都成了他人脉的一部分,夹在名片册里的那种。当然,这是后话。


实际上,基辛格非常会营销自己。


跟埋头搞学问比起来,他更愿意顶着哈佛学者的名头到处参加活动,发表意见。


这个路子是对的。很快,他就得到美国高官纳尔逊的欣赏,当了人家的私人顾问。


对了,纳尔逊的姓是洛克菲勒,这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给顶级豪门当顾问,基辛格的名气更大了。


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能接触到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资源和人物。


这样一来,他对时局的见解也能传递到美国高层那里。


据说,肯尼迪读过基辛格写的《选择的必要》后,就认为军费应该再加两倍。


不过,这个想法肯尼迪来不及实现了。


原因嘛,你懂的。


1968年,共和党人尼克松赢得大选,随即邀请基辛格加入他的团队。


来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基辛格分管国家安全和外交,成了美国最高决策层的一分子。


哪怕在人精遍地的美国政界,基辛格的情商也绝对是一流的。


他总是能营造出一种让你觉得他很重视你,你很强,跟他很合拍的感觉,然后让人放下防备,心甘情愿帮他办事,或者替他说话。就像这样:


对某个同事,他说——你是美国国务院惟一有头脑的人。


对某个记者,他说——没有我搞不定的记者,除了你。


对某个将领,他说——您是参联会里最有文化的将军,眼界也是最开阔的。


但跟接下来基辛格要演的这出大戏相比,这些都是小意思。


当时,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伤亡惨重,而跟苏联又随时可能擦枪走火。


怎么从越南抽身损失最小,又不丢脸?怎么防止美苏矛盾扩大,避免互扔核弹?


这些,都摆在面前。


他和尼克松都认为,有必要引入新的力量来平衡世界政局,来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


而那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就是这股力量。中美改善关系的时候,到了。


谁替尼克松去试水呢?当然是基辛格。


1971年7月8日,在巴基斯坦访问的基辛格吃完晚饭,就闹着说肚子不舒服。


旁边的巴基斯坦总统听了,马上说送他回去休息。


当晚,车头插着美国国旗的车队缓缓朝驻地开去,但基辛格没在车上。


这个时候,他人已经到伊斯兰堡的军用机场了。在那里,一架引擎轰鸣的波音707正在待命。


目的地是中国。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基辛格喝到了茅台,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接着尼克松访华,到了长城做了一把好汉。


历史证明,当中美两国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世界格局从此改变,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04


有大能耐的人,大概率都有点个性和脾气,基辛格也不例外。


外交事务千头万绪,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下,人的情绪难免会有波动。


在白宫西翼的基辛格办公室里,经常有这种情况:


他骂骂咧咧地把文件摔在地上,气急了还会狠狠踩上一脚。


他知道自己脾气不好,为了缓和气氛,他时不时会拿自己开玩笑,逗大家开心。


有次,他跟同事们说:


这里每个人都想从背后一刀把我捅死,除了邦迪。他是个正人君子,想当面把我捅死。


邦迪是他的死对头。


工作中,基辛格很会调动别人情绪,平衡各方利益,让事情往他要的方向走。在外交上更是这样。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再度交战,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派人管美国要武器支援,理由是苏联塞给埃及不少武器。 


这种事情,基辛格用一句玩笑话就给化解了:


哎,你们大使每次见了我如果不张嘴要武器的话,是不是会扣工资啊?


玩笑归玩笑。基辛格有预感,再这么下去,这场仗可能会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拉下水,接着全世界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一场核战争。


作为一个理性人,他不允许这种事发生。


1974年1月,基辛格来到中东当和事佬,他先搞定了埃及,转头又飞到了以色列。


在那里,性格刚强的以色列总理梅厄和她的国家,会是基辛格最头疼对手。


梅厄的外号叫铁娘子,别人这么喊她的时候,英国撒切尔还很年轻很简单。


谈判桌上,两人谁都不让谁。据说,有次她和基辛格吵了一个通宵,感觉就像:


70多岁的梅厄在训不听话的儿子,而50多岁的基辛格也很叛逆,一直顶嘴。


就算这样,梅厄还是很佩服基辛格身上的韧劲儿,她说这人好像从来不会累。


他一心扑在谈判上,甚至忘了自己的婚礼日期,如果不是秘书提醒,他就要凭本事单身。


反过来,他却把谈判细节记得一清二楚。他认得库奈特拉的每条路和每间房,连每棵树在哪都知道。


库奈特拉是叙以停火线附近的一个城市,是谈判的重点之一。 


05


不过,争取和平的过程却不和平。其中发生的一件事,曾经把世界推到危险边缘。


时间回到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基辛格的对手还是以色列。


他们表面遵守联合国的停火决议,背地里却绕到埃及后方,切断了对方的补给线,想用断水断粮的方式饿死被包围埃及军队。


看到以色列这么搞,苏联驻美大使通知基辛格,说:


如有必要,苏联将单方面采取苏方认为合适的行动。


通知发出的时候,苏军某部已经做好了进驻中东的准备。


让各方实力保持均衡,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重要部分。他不止一次公开说过:


实力均势一直是和平的前程。


我国外交官、著名学者袁南生在《读读基辛格的<大外交>》里边写道:


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寻求建立均势稳定的国际秩序。


对应到这次战争,基辛格要尽量保证以色列和埃及都不能压过对方一头。


只有这样,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这两国才有可能谈出相对公平的结果,才有和平可言。


这个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苏联下场,就会打破这种均衡。


而且,随着苏联下场,美国的注意力也会更深地转向这场战争,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就不好说了。


要知道,这时候美苏正在冷战。


紧急关头,是诸葛亮,呃,是演技帮了基辛格,他唱了一出空城计。


那天夜里,在一场总统没有参加的会议上,他做了一个只有总统才能做的决定:


命令军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这意味着,核武器准备就绪。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下一次这样戒备,是2001年的911事件期间。


果然,跟当年站在城外伸着脖子的司马懿一样,苏联人打消了掺和的念头。


他们觉得这样起冲突划不来,万一基辛格是认真的呢。


基辛格用极限操作换来了苏联人的不插手,创造出有利于他在埃以之间来回沟通的空间。


于是,才有了后来他11次访问中东,调停冲突的壮举。其中最长的一次,他在中东转了一个多月,访问了8个国家,来回飞了将近3万9千多公里。


差不多等于在东北哈尔滨和东北三亚,啊不,海南省三亚市之间直线往返了11趟。


这么长的时间里,谈判的细节是怎么被记录下来,又生动地展现给世界的?


很简单,他在专机上给记者留了14个座位。这样,他的一举一动就能随时被报道出来。


这些记者基本上都来自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媒体,比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


没错。基辛格是个外交家,但他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大明星,一个爱豆。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典型的美式自信,还有谜之自恋。


据说,他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你跟我一样厉害。


他总是站在聚光灯下,活在镜头前。他跟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说,他热度高是因为:


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像个牛仔……


法拉奇听了白眼翻上天。


他比谁都清楚,越是这样,才越能拿捏爱吃瓜,爱凑热闹的美国人民。


毕竟,谁会不喜欢一个单枪匹马天天到处飞,随时准备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呢?


你看,美国人就吃这一套。


06


基辛格总能把手头的资源发挥到极限,来给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


退休后,他在纽约开了一家事务所,专门给大公司做咨询。


比如,客户想到某个国家投项目,请他分析行不行;


如果行,就告诉客户到那里投资要见哪些关键人物,并把这些人介绍给客户。


这些人,往往是政府高层、企业大亨,都是他积累的人脉。


而他的客户都是这级别的:可口可乐、高盛、运通、沃尔沃、惠普、惠氏……


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出席各种活动,忙碌中还写了很多本书。


这一切,跟他常年旺盛的精力有关。


他的大脑始终高速运转,还在追逐最新、最前沿的热点。


年初ChatGPT大火的时候,基辛格跟谷歌前CEO,还有麻省理工的学者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标题叫:《ChatGPT 预示着一场智能革命》


那时候,他已经99岁了。


但说到底,不管有多厉害,他也只是个人,是人就逃不过客观规律。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人变老,是一瞬间的事。


之前,美国知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为了写基辛格的传记,采访过他很多次。


传记出版后,他就不跟沃尔特来往了。可能是书里写了他以前的糗事吧,比如:


房间很乱,袜子和内裤扔的到处都是。


嘴巴就没停过,爱吃零食,不肯减肥。


怄了一阵子气后,他想开了。有天,沃尔特接了一个电话。


那头是基辛格的声音,低沉、磁性、带着点德国腔,他说:


你好!沃尔特,我原谅你了!


就是个老小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芒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