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资讯
视频
前沿科技
车与出行
商业消费
社会文化
金融财经
出海
国际热点
游戏娱乐
健康
书影音
医疗
3C数码
观点
其他
虎嗅视界
24小时
专题/活动
虎嗅智库
登录
极速注册
取消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数码
互联网
数码
互联网
热搜词
货币
酒店经营
电商
美元
本地生活
机场
车展
字节跳动
深圳
账号或密码错误
2013-11-28 10:40
消灭记者才能当回海盗
宇见
多年前考驾照的时候,教练大姐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小伙子,像你现在这么开车,如果后排坐了乘客的话,她们的脸都已经贴到了你的后背。”
很高兴教练没使用“你应该”这种惯常口气;如果说对她的教学还有更多一点期待,我其实更期望她会说:“小伙子,如果你想要热情奔放地驾驶,那就继续这么干!但如果你想要另一种安全舒适的驾驶,那……”
现实中,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应该”怎么开车,那是他们自己的态度;人们只是要充分了解,不同的驾驶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今天朋友圈中的一场争论,对于如今活跃在自己网站上的众多作者,某科技媒体创始人T给到他们一个称谓——“自由记者”,科技博主W则认为“说评论员还差不多”,因为“表达不是报道,事实也不是观点”;他们的争论进一步升级为:
T:“谁说评论员不能是记者?谁说记者只提供事实不提供观点?谁说这些评论员里写的东西没有大家不了解的事实?”
W:“很少有评论员会反复核实事实(如果是一手的)。评论员这词更贴切些。我喜欢自由记者的“自由”二字所代表的精神,独立评论人亦可。精神孕育在前两个字而非后两字。”
T:“职业记者是记者,自由记者为啥不可以是记者?有把记者当职业的叫职业记者,不把记者当职业的freelancer做自由记者为何不可?要知道《纽约客》和《大西洋月刊》最好的文章大多都来自全球freelancer的报道。……既然精神孕育在自由,记者本身也是一种精神,那为何要纠结是自由记者还是职业记者。”
……
看到后来我逐渐发现,一旦陷入这样的争论,没有意外的话,我们只是进入了一个类似“什么是爱情”的话题讨论,“记者”开始变得和“爱情”一样,成了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直接经验,成了一种态度。
这让我来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兴趣。
对所谓“自由记者”的称呼,别人咋看不知道,反正我不太喜欢,如果“恰巧”符合条件能获此“殊荣”,我也一点都不想要;
“记者”可能是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下,所能听到的最糟糕的词汇之一(我说的是词汇而不是人),在今后它可能还会变得更糟:
1、源头地位遭颠覆:记者按通常理解,似乎是采编新闻的人,很自然地,他们应该是内容的源头。但这种情况正在受Social Media的墙裂冲击。这个情况在科技圈很好理解,人们默认会觉得,一个有态度,有棱有角的CEO更有可能开拓出广阔的市场,而这些管理者很多都成了行业新闻的源头;
无论社交媒体还是自媒体,反映的都是,机构、个人或者品牌,他们的媒体属性不是在削弱而是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记者作为新闻源头的地位正在被颠覆。
2、群体走向小众: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记者”?过分点说,或许是落后的内容生产关系和商业环境所共同决定的。一个行业透明度越低,事实被了解得越少,越多潜规则,记者也相应地越多;
传统媒体的没落和记者群体走向小众应该让人高兴,这反映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赋予了信息像货币一样,能更普遍地被持有和更顺畅地流通。
3、忠实于“记录”而非“分享”:“记者”让人想到“记录者”,它可能反映出上个时代印刷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但不适宜今天的互联网语言。
“记者”这个称谓让人想到“what”但不是“How”,今天,随着人们比过去有更多自我追求的动能,大家对“How”产生了普遍的兴趣(不相信可以去看各类媒体如何起标题),甚至可以说不建立在“How”的基础上,“what”就没有意义。
“what”通常是唯一的,但“How”不唯一;从电视明星评论员,到自媒体大热,反映出今天的主语境是“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办”,而非“说什么”和“是什么”。
4、“记者”让人格卑微:它跟未来“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潮流有违,容易让人活在过去。
在“记者”对面,似乎永远端坐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中心”——被采访者,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感觉有点让人作呕。
“记者”会助长那些对自我没有清晰认知的人的自大,该与之一起埋葬的还有“采访”,让对方永远有一种沟通是给予却不是获得的错觉,让我们容易丧失直言相告和坦诚建议对方的勇气,而一旦失去这个,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言,你就成了奴才。
5、亲手缔造了过去10年失败的公关:屈指算来,我在企业也有超过7年和记者们直接打交道的历史,他们大多数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谦逊、敏锐、对探寻事物有好奇心和热情,但我不觉得是“记者”这个词语赋予了他们这些;
恰恰相反,“记者”助长了不称职的公关公司和不够格的PR把他们“当枪使”,营销似乎成了有关利益交互,无关真实表达的一门“艺术”,难怪老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记者”何尝让人想到“创造”或者“创新”?
同样的,也难怪近年成功的营销,小米也好谁谁也罢,无不采用社会化媒体、自传播、口碑、人格体等,对传统的新闻宣发模式加以取代。
6、是旧内容生产系统枷锁下的产物:对,总括来说,我会觉得它就是这个,不是别的;
至于“自由记者”,听上去好像是一个糟糕的称谓前加了个“自由”(xia gang)?“碰巧还丢掉了工作”的意思?OMG,还有比这个更让人沮丧的吗?
相比之下,freelancer传递出来的酷劲儿和一点点“海盗”意味,似乎更能够得到我的认同。
玩笑归玩笑,写到这里我知道,我的纯主观解读,恐怕改变不了一些对“记者”感情很深,对新闻理想有追求的人的信仰,比如T女士;类似的,若非她们能发起一系列像乔布斯在科技界的变革,像为“产品经理”一样地为“记者”“正名”,要颠覆我的固有认知,可能也很难办到。
同样,我说的“消灭记者”,是探讨新内容的生产方式,而非从物理上去消灭人(那我应该像希特勒一样被打倒)。
因为此时此刻我相信:无论甲方乙方,媒体还是企业,今天如果你还习惯性地依赖记者产生、传播内容,可能会对思考新媒体和新传播,构成实质阻碍;营销上若不当回“海盗”,也不容易领略到别人成功的真正原因,乃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而非用老眼光看待新渠道和新形式。
回到营销层面来解读,我完全理解,T女士对“记者”这个定义有不同的态度,但她的创新尝试如果想要引领更大的群体,比如吸引更多的写手来她的平台创作,善意地,我觉得她需要拉下身段,走入更广泛人群的认知,给出新词,来重新定义她的活跃用户;
这就像说在我的标准里,激情驾驶是“好好开车”,但也要理解“安全驾驶”对另外很多人的重要意义一样。
为你的创新实践创造一个新词,或许会有标新立异之嫌,建立认知也需要不小的成本,但应该不会比抹去别人的固有认知,再建立新认知更多、更难一点。
Anyway,不管T女士最终是认可,还是心生“你的神不是我的神”的唏嘘,最后都应该说,是态度决定了我们的眼界;
回过头来看题图这张画面,在一片传统媒体的沉舟侧畔,多数人看到的,也许只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但难保没有独立于桅杆之上的杰克船长,看到了绝处逢生、截然不同的别样图景。
选择相信你认为应该相信的,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碎片里;这或许就是丘吉尔所说的:“态度,意义非凡的小事”。
本文来自个人自媒体宇见,微信号yujianyingxiao,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车与出行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分享至:
0
大 家 都 在 看
为什么顶级记者也不富有?
阑夕
06:25
回家的路上,我们来聊聊2018这一年
造就Talk
又到一年记者节,记者们都去哪了?
潘乱
算法时代,警惕“杂食性”的消失
腾讯媒体研究院
内容产品如何关注人、理解人、服务人?
混沌学园
Web 3 批评的对与错:一次讨论
汉洋MasterPa
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还原青年的主体性和主动权
青年志Youthology
90后都30岁了,还要被你定义?
新周刊
记者是一种生活方式
全球深度报道网
毕业做记者,其实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扯氮集©
从孟晚舟复工上热搜说起: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
中欧商业评论
37:31
#风口浪尖
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二)
潘乱
07:08
#内幕大揭秘
为什么成功人士会相信PUA培训班?
视知TV
08:24
#又有人分析年轻人
每天刷短视频,人会变傻吗?
蟹蟹学长
52:36
#AI有多智能
AI创业有啥机会?
小丹尼DannyData
16:08
#社畜生活
商人为什么能够操控我们?
机长皮特
17:30
#高效学习Tips
我们该如何识别和判断假新闻?
EyeOpener
15:36
#游戏世界
以氪佬、财经博主等视角,聊聊原神这款游戏
柳行长
08:31
#中国人的特殊习惯
月收入不到1千的6亿中国人,如何消失在你视野里?
饭统戴老板
01:20:15
#大公司情报站
重启的天涯社区,能否成功转型?
潘乱
大 家 都 在 搜
货币
酒店经营
电商
美元
本地生活
机场
车展
字节跳动
深圳
APP内打开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
元
匿名赞赏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