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Reason,编辑:阳少,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历史新高:1179万。而在维持8年高速增长后,2024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38万,较去年下降了36万。这意味着,直接就业或许成为更多应届生的选择。
拿下秋招,无异于拿到职场直通卡。今年的秋招从一开始就裹挟着“血雨腥风”。在985高校,线下宣讲会提前半小时就座无虚席;互联网上,比亚迪从曾经的“迪”仔升级为爹“迪”,人们用黑色幽默消解着求职形势的严峻。
985高校尚且如此“卷”,二本学子如何在浪潮中找准定位?在“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的热搜里,不少人感叹,从高考到秋招,人生仿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双非学子需要巨大的努力和一点点运气,才能跨越他们与offer之间那道高高筑起的玻璃墙。
本期青年说与四位参加今年秋招的二本应届生进行了对话。有人陪跑两个多月后颗粒无收,却靠在社交媒体分享海投经历就涨了一千多名粉丝;有人辗转不同城市,开启全省巡考模式;有人为秋招季18天的旅行错过“好”公司而陷入深深自责;还有的人,在牺牲掉多个寒暑假、实习五六份工作后,终于完成了这场“自救”。
@肚子爱睡觉:我在网上分享海投“大厂”经历,他们劝我别浪费时间
我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万金油”专业,这个专业开设多且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品牌管理、传媒等都会涉及。
当初我选这个专业,很大程度是因为热爱,总觉得学了“市场营销”,未来就能成为一个叱咤职场的品牌人,每天跟最新潮的行业打交道。
但是“万金油”的就业方向并不辽阔。之前我也对市场营销的难就业情况略有耳闻,但实际的糟糕程度,则是通过秋招才切身感受到。
从今年9月至今,我投了近300份的简历,主要投递的岗位是互联网运营、人力资源和文案策划。不管是世界500强,还是国内著名“大厂”,只要有招聘名额,并且是我感兴趣的公司,我都一一尝试。
近300次的投递,为数不多有回音的岗位几乎都与销售挂钩——其中单休、薪资低的岗位又占了大多数。
我找工作的渠道主要是公众号、公司官网、求职软件,还有线下专场招聘会。但是因为我们学校在的城市不算一线,附近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大学,所以来校招的公司不多。
我也和同学去过几场应届生招聘会,甚至会去其他学院的专场招聘会,每场秋招都挤满了人,大家手上都拿着七八份简历。来校招的公司也基本都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岗位选择有限,除了销售,还有仓库管理员等等对学历没有太高要求的岗位。
不同岗位,简历需要逐一修改,光修改简历就要花好几个小时。有些公司在投递简历前还会要求你先完成各种测评。因为学校还有实训,我基本上是挤着时间在做这些事。
学校也很焦虑。辅导员会不断地给我们推荐一些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也是跟本专业、经管类有关的工作,他分享了不少银行招聘信息,我身边不少同学都有在考虑去银行当柜员。因为我自己不喜欢太规矩太约束的工作,所以这条路已经被率先堵上了。
我把投递过的公司,以及收到拒信的公司,整理后发到小红书上,作为一名“j”人,这不算难。一方面我也在考虑,如果运营小红书有成效,也可以在以后成为面试的加分项。
到现在,这个系列已经陆续更新到第54天了。笔记刚开始更新的前几天,大家看我一个二本学校文科专业的,天天在投“大厂”,有不少网友都劝我别浪费时间,还有“985”的学生现身说法:“大厂”测评费时而且面试卡学历,不如多花点心力在中小企业上。但我还是想坚持自己的初心。
不过最近,评论区的风向有所改变,很多人称赞我坚持不懈海投的心态,还有网友说:“今天起跟着毛老师来投简历”。除了应届生,还有22届的学长学姐在参考我的笔记。这些关注我的网友,是和我同样困惑和迷茫的年轻人,经历希望-无奈-绝望之后,我们在互联网上相互抱团取暖从而汲取一点力量。
到现在,这个账号已经有1500多名粉丝了。求职至今,我心态还算好。如果这个账号能顺利做起来,我可能也会考虑做自媒体。
@回见:踩错时间线的艺术生,我用 500 余份简历弥补落下的 18 天
我是山东人,在青岛一所二本院校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作为艺术类学生,和之前的学长学姐对比,因为疫情,我们过去长时间被封在学校,少了很多到线下去看展、接触其他作品的机会,这对培养艺术嗅觉多少是有影响的。对于行业动态和时下流行的设计风向,我们只能依靠老师的课上分享以及自己在网上检索,渠道有限,而且有些后知后觉。
大学前三年我基本上都呆在青岛,过着在校园里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期被限制在一个地方,缺乏灵感,心态容易崩溃,这几年我们专业的人都体验了不少这种瞬间。
按理说,大学期间我们可以实践的机会还是不少的,像每年都有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华灿奖、未来设计师、方正字体设计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受疫情影响,比赛不时延期,大家就比较没心力去参加这些比赛。
另外,我们这个专业,不少同学会去外面兼职或者在互联网上接单,包括我自己。有时候老师、学校或者区县政府,也会提供一些项目,有些项目给的钱还是挺多的,我也一直在用这些实践积累弥补学历上的遗憾。比如今年我就参与设计了我们学校的月饼礼盒。
也因为有了这些实践经验,到了大三下学期,我就有足够多的案例可以开始准备作品集了。这在我们班上还算是比较早的。我也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坚定了自己毕业要做设计的决心。
然而,今年秋招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敏感地意识到求职市场的严峻,跑出去玩了18天。等到10月初开始投简历的时候,才发现已经错过很多好公司了。
为了追上落后的这段进程,回来后给自己设定了任务量,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完成几家公司简历的投递。一个多月来,我先后在Boss直聘上沟通了500多家公司,同意我发送简历的公司大概有100家,网申我也投了60家。沟通的次数多了,我发现hr早上回消息快,所以我基本是早上一睡醒就开始做这个工作。
和往年对比,今年秋招最明显的不同是,往年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学长学姐签到满意的offer了。从我们这个专业历年就业去向来看,去“大厂”、广告传媒公司的人数都挺多的,但是今年,我身边还没有人拿到这些公司的offer,包括那些平时专业水平比较好的同学。班上有20几个同学,现在拿到offer的人可能还不足四分之一,这点也是比较反常的。
此外,对于设计类岗位而言,以往公司在招聘时会更看重作品集和过往项目经历。但尤其今年,不少大厂都在卡学历,如果不是985、211高校的学生,可能简历在初筛阶段就被pass了,根本到不了展示作品集那个环节。此外,就算是同一公司的同一个岗位,不同毕业生的薪资也不尽相同,有时名牌高校的学生薪资,甚至能达到二本学生的翻倍。
考公考编这条路,也不大适合我们专业。要当美术老师的话,大多数学校会更偏好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考公的话,岗位选择也有限,只能报考“三不限”的岗位。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果不想做设计的,会去应聘一些电商运营岗位。
我意向的岗位是UI设计师或者品牌设计师,这些岗位在山东的需求并不算多,青岛和济南会有一些,但是薪资也普遍较低,所以我会更想去南方发展,比如上海、杭州、苏州。
在近600次投递后,我得到十来家公司的面试机会,现在手上拿到了两个offer。在杭州,给薪资不算高,如果要租房的话,压力挺大的。而且做设计,可能还会有很多无偿加班,所以我还想继续再等等春招,如果找不着满意的,可能就会考虑再gap一年,用这段时间兼职做一些项目,顺便重新整理作品集。
@Eva:银行柜员面试全场只有我一个本科生,面试官的不感兴趣写在脸上
我是经济学专业的。本来我不太想去银行上班,因为一旦进入银行,至少都要先做几年的“桂圆”(柜员),大四之前,我对这种枯燥的生活还是比较抵触的。
进入秋招后,我才发现,以今年的求职难度,银行对于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经济学学生来说,算是不错的去向,也因为它是金融机构中门槛比较低的。所以我现在的求职意向主要是在银行,城市的话,只要是广东省内的城市都能接受。
要进银行工作,并不非一件简单的事。一般要经历简历初筛-测评-笔试-一面-二面-体检等等多道关卡。
两个月来,我一共投了四五十份简历,主要针对各大银行在广东的分行。
最多的时候,我在一天之内收到了三个银行的笔试。题目五花八门,甚至还有类似“看图找不同”这种题。不同银行的题目风格又有不同,但都要按时答完,至少1分钟要答完1题。从14:30一直持续到20:30,我坐在电脑前看最后一个答题提交界面显示“感谢您完成测试”时,屁股已经坐麻了,头脑也累得毫无思绪,但转念又安慰自己:有资格参加笔试,起码证明简历通过了。
如果笔试通过的话,接下来就是面试,整个秋招,我连轴跑了广东省内的不少城市,一收到面试通知,就要订车票酒店,对于还没毕业的我来说,这些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金钱花销是一方面,但结果则更令人寒心。我在参加平安银行广东某分行的一面时,全场就只有我一个本科生,还是来自二本学校的。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学历还是经历,我都被同场的研究生“吊打”了。
虽然大家都是穿着差不多的职业装来面试,但有些同龄人的气场真的很强大,思维又很缜密,在这些人后面发言,压力真的大。加上我又是典型的i人,讨论的时候也不大敢抢话,最后在自选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我没被继续追问,当时我就知道这次又是来陪跑的,虽然面试官并没有提出让我特别难堪的问题,但是他的不感兴趣,已经明明白白写在脸上了。
果然,那次我也只走到了一面。
除了银行,我也有尝试一些其他公司,但多数是中小企业。我鼓起勇气投过一家著名的“大厂”,但没几天就收到拒信了。
还有一家公司,我和舍友都蛮感兴趣的,我们当时一起投了简历,但是我在一面时就被刷下来了,而我舍友则顺利通过了二面和三面,并最终拿到offer。我当然替她开心,但是想到她只是在准备考研的路上顺手拿了offer,而我全力准备这个事情却颗粒无收,就忍不住破防——似乎在这个大环境下,找工作更像是一门玄学,再多的面经复盘都不起作用。
我感觉自己深处求职的焦虑漩涡,互联网上也有不少人在向应届大学生贩卖焦虑。大数据记住了我的浏览习惯,有时候打开App,首页都是“二本、双非学子逆袭进大厂和外企”这样的帖子。焦虑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想点进去看,但点进博主的主页看看就会发现,这些经验帖很多都是几年前的求职市场情况,对现在并不具有参考意义,更多帖子的本质,都是博主为了打造人设或者贩卖课程,所以我现在最多就是收藏点赞,绝对不会主动付费。
11月中旬的时候,事态总算有了一点转机,我意外地收到了中国银行广东某分行的差额体检通知,收到的时候,感觉心跳都漏了半拍。
我发了一条社交媒体动态,短短时间,评论区挤满了“接offer”的网友,大家都许愿可以早日接到心仪公司的通知,和他们对比,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吧。
最后,我希望没日没夜测评、笔试的日子早点结束。我看不清银行到底想招什么人来当柜员,但我真的不想做梦都是这些测评了。
@小杨同学:“四年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我无意给“内卷”添了一把火
目前为止,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拿到offer的人,职位是一家知名日企的销售工程师,薪资对于应届生而言还是挺有竞争力的。
我在山东一所公办二本院校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因为高考分数低,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只能等学校给我调剂专业,也就这么过了四年 。
大学的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兼职和实习,也比班上的同学都更早了解,职场对于学历是有鄙视链的。
即使是寒暑假的实习,公司也更愿意给名牌学校的学生提供机会。遇到“卡”学历的公司,我就换条路走,多去找人沟通,请人帮忙推荐,尽可能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这四年,我先后做过五六份工作,也因此看清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首先是岗位,我不想从事机械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们这个专业能选择的岗位不多,很多是需要进厂里和流水线打交道的。有一些工作甚至需要去一百多米的发电风车上去检修,这样的工作不仅意味着需要忍受各种高强度作业,关键是薪资还很低,可能只有四五千元。
产品、运营这些岗位或许不限专业,但岗位少,竞争激烈。综上,做销售可能是最适合我的方向,而且我自己并不排斥,所以我秋招投递的几乎都是销售岗。
其次,我的秋招开始得早,8月底就着手在投简历找工作,当时hc(招聘名额)还很多,但大部分应届生还没开始投简历,所以他们的选择可能不是那么多。有个很明显的对比是,我8月参加面试时,面试官问的问题都相对固定,至少有一半的问题,是可以提前准备的。等到进入10月,我再去参加一些面试时,我发现,这时候面试官问的问题已经开始不按套路出牌了,各式各样的题都有,如果没办法随机应变的话,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最后是面试。为了拿到这份外企的offer,我一共经历了四轮面试,最后一轮的地点在上海总部。坐飞机坐高铁,辗转不同城市参加面试,在今年的秋招,也是见怪不怪的操作。前面几轮是比较基础的了解情况 ,到后面两轮就升级为压力面试,面试官会针对你回答的某个答案,一直刨根问底,追问下去,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心态不好的,前后回答可能会难以自圆其说。
大学四年,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实习或者想方法赚钱,积累业务经验,当然也做过销售。有了这些经验,我在面试时反应速度很快,比如光是“你和名牌学校学生对比,优势在哪?”这个问题,我都能快速说出至少四五种不同版本的答案,因为基本每场面试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其次就是,面试时我的心态并不自卑,我觉得能胜任销售岗位的人,并不一定需要多耀眼的学历,我很坦然接受自己只是个二本学校的学生。在压力面试下,即使面对很多履历精彩的“大神”,也丝毫不慌张。
当然,运气也很重要。我身边也不乏有一些很优秀的同学,拿了各种奖学金,也做了各种项目,却没能等来offer。给我发offer的公司,是我投递的第一家公司。彼时的我刚开始投递,心态上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话题是#应届生毕业有十年工作经验#,我不认同现在很多公司想用很少的钱,招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应届生,但我自己却无意中为这本就失衡的“内卷”添了一把火。在这个大家都手持“王炸”的年代,我只能尽全力把这副“烂牌”打好。现在我也会在网上帮大家看看简历,提出修改意见,给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自己的经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Reason,编辑: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