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6-21 09:41

7位应届生讲述就业难:面试20多家公司,甚至当上保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财经(ID:rancaijing);作者:周继凤、唐亚华、黄丽梅、梁丽爽、孟亚娜、苏琦、金玙璠;编辑:金玙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年都喊就业难,今年是不是比往年难?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今年高校毕业应届生将达到875万,有超过7成的应届毕业生尚未签约,企业对于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了22%。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公布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学院通过微信公号向校友倡议,希望及时将招聘信息推送给学院,并欢迎校友们以直荐等方式推介学院毕业生。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应届生找工作的节奏,春招不再是“金三银四”。

 

近6成企业缩招或停招,求职者竞争更加激励,为了适应疫情,不少面试从线下搬到线上,毕业生们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艺,面试更像是八仙过海,各凭本事。大环境的变化,也迫使刚出象牙塔的学生们考虑起现实的问题——究竟是考公考编还是选择到大城市闯一闯……

 

我们采访了7位求职路上有故事、有话说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211院校,面试了几十家公司,在现实的捶打下,不断调整甚至降低求职标准。

 

有人在考研还是就业间摇摆不定,错过最佳时机;有人一心想进体制内、有人对国企工作彻底死心;有人遭遇了职场性别歧视、有人面临“父母催我考公务员”的难题;有人疯狂投简历也疯狂拒offer,有人手握数个offer春风得意;也有人怀揣着大城市的梦想却迎来了现实的当头棒喝,至今还在求职的大海中挣扎。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找工作,各有各的求职历险记,通过他们的口述,看看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形势,又如何迈过“找工作”这道坎。

 

来北京面试了20多家公司后,我甚至做了保安


志成 24岁 湖南某大学 本科生

 

我两年前大学毕业,学的是农业相关专业,因为自己感兴趣,就开始跨专业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但考了两年,都没考上。专业两年不接触,已经生疏了,文学又没有取得相关学位,找工作比较尴尬。

 

因为我哥在北京工作,今年4月我就从湖南来北京找工作了。原本以为,北京这么大,只要来了就有工作,自己好好干就行了。

 

到了北京,因为疫情先隔离了两周,中间也投了一些简历。我觉得自己英语还不错,可以去培训机构做老师。

 

但不少线下机构不能复工,在线教育公司我面试了跟谁学、好未来、作业帮,都没有成功。其中一家教育公司,让我准备PPT和讲课,来回三天时间,最后也没有通过。后来想着实在不行做助教或辅导老师也行,又找了做在线双师课的机构,几轮考核下来,对方觉得我的性格不太适合教小学生。


期间,我也找了采购、销售相关的工作,结果要么是被人家拒绝,要么是自己觉得工作没前景。

 

面试了20多家公司,一晃到6月份了还没找到工作,我开始有点慌了,也没什么标准和要求了,有工作就行,给钱就可以干。

 

实在急了,我就去应聘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保安,管吃管住,也比较稳定,一个月3000块钱工资。去了以后发现,同事基本都是一些初中、高中文凭的人,30多岁了还在做保安,每天上班8个小时外,就是在宿舍里玩手机。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希望,干了一天就放弃了。

 

上周,我又到了一家公司,给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服务的,员工被分在不同学校,做整理书籍之类的杂活。上一天休一天,工资2800元,如果休息时间申请加班,可以拿到3800元左右。我想着有宿舍住,可以在大学食堂吃饭,而且价格便宜,就先干着过渡一下。结果刚工作了一周,北京疫情又严重了,高校图书馆也闭馆了,公司没有活可干,让我们自己辞职。

 

短暂地待了两个岗位,我感觉外界对底层岗位不太友好,这些职位本身也看不到希望。以前,我一直扎在书本里,没什么社会经验,在北京这种名校学生云集的城市没什么优势。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要求是可以独立生活就行。往后再看看,如果还是不行,我可能就回湖南了,那里的培训行业可能有一些机会。

 

再找不到工作,就要和下一届竞争了


张梅梅 22岁 重庆某一本院校 本科生

 

我当初一门心思要考上海大学的研究生,就没有准备秋招。

 

这其实是一个挺错误的决定。复习到一半,我发现大家都跑去考研了,竞争太激烈了,很难上岸,可能自己考研方向没选对,中间也有摇摆,一度觉得还不如去工作,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考上研究生。


错过了秋招,就只能靠春招了,我准备好了拼一把,结果疫情来了。3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3月,我开始找工作时,老家黑龙江的疫情比较严重,现在到北京找工作,北京也严重了。明显感觉到岗位少了,就业形势非常紧张。我陆续投了30多份简历,收到笔试的大概有10份,还有很多需要统一的测试,真正面试的只有3家,谈到最后的只有1家,但我感觉不太合适,就拒绝了。

 

不只是我,我周围的同学、朋友,除了一位读师范的找到工作以外,大多数都没找到工作。也因为疫情,大家的求职意向发生了转变。很多原来要工作的同学,都打算去考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了。有一位朋友把找到的秋招工作辞了,打算去考编制。我倒还好,目前还不想那么早安稳下来,还是想闯一闯,所以一直还在找工作。

 

但是说实话,我现在挺焦虑的。前两天面试的一个岗位,招聘方已经打算把我们这一届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招了,所以我得尽快找到工作,如果到了7月份还找不到,就得和下一届应届毕业生竞争了

 

之前还在挑剔工作的方向和岗位,现在已经没有资本了,能找到一个稍微合适的工作,就很开心了。如果实在找不到,那我可能也要考编制了。

 

先拿个满意的offer,再向体制内靠拢


敏敏 24岁 武汉某211研究生

 

我的求职路比较漫长,去年10月份开始投简历,到现在还没签约。

 

找工作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平台,其次考虑的是城市,最后考虑的是薪资。

 

秋招阶段,我参加了五个单位的面试,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建筑类央企的宣传岗,年薪8W,包吃包住,但我觉得工资太低,看不见成长空间,工作比较枯燥,就拒绝了。另一个是武汉排名前五的一家私营企业的品牌管理岗,月薪7K~8K,但我其实并不想去私营企业且自己不太适合品牌管理岗,于是也放弃了。

 

今年上半年疫情爆发,我用了两个月撰写和修改毕业论文,直到四月末才开始参加春招。那时候,我们同年级65人,有39人已经签约,剩下的有准备省考的,也有准备考博、考辅导员和考选调生的,大多数还是在找工作。

 

最近一周,我参加了三场面试,两场线上面的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和广州某报业集团,一场线下参加的是某省级党媒的笔试。

 

现在想来,拒绝最先那两个offer,根本原因是找工作初期,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自我定位不太清晰,参加面试也是以积累经验为主,抱着“行就看看,不行就算了”的无所谓心态。后期才慢慢明确方向。

 

我想进体制内工作,但是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很大,能够一次上岸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更倾向于手里先拿一个比较满意的offer保底,再争取向体制内靠拢。如此,进可攻退可守。去年下半年我准备了两个月的公务员考试,遗憾的是,国考成绩不理想。但我还会继续努力,接下来准备参加事业单位的考试和省考。

 

受疫情影响,今年求职压力确实更大了。一是企业缩招,岗位减少;二是疫情降低了效率,本来最多两个月可以走完的笔面试流程,有些单位把周期拖到了半年;三是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但能否找到工作终究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我的观察是,男生比女生好找,班干部比非干部好找,踏实上进的比浑浑噩噩的好找。疫情只是让这种差距分化得更为明显了

 

性别歧视、裙带关系,让我对国企工作彻底死心


良辰 22岁 211本科生

 

我是南方一所211大学的本科应届生,原本想考某985大学的研究生,虽然成绩过了国家线,但没到理想大学的校线,又不愿意接受调剂,于是决定找工作。家人都觉得很可惜,但我不想为了研究生学历浪费时间,为此还和家人吵了一架。

 

为了家人,我选择回老家工作。最初投了很多国企、事业单位,但都石沉大海,很多等了很久没有回复,我就主动打电话给一些HR,得到的回复是“我们不要女生”。我觉得再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拜托一个已经拿到国企offer的朋友,跟HR打了声招呼,才终于得到一个面试机会。

 

但我还是太天真了。面试官是一个中年大叔,看起来不太像HR。面试过程中,对方始终没问过任何与工作有关的问题,反而问了很多家庭状况甚至个人生活之类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让我感觉受到了冒犯。经历这场面试后,我坚决不再考虑国企的工作了。

 

后来我从朋友口中得知,有的国企HR看简历只看性别一栏,女生简历直接扔垃圾桶。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大爆发,我就应聘了某知名在线教育机构的管培生岗,面试、培训和终面都还算顺利,2月底就确定了offer。工资水平在老家已经算很高了。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不像国企单位,那里都是年轻人,性别歧视、裙带关系、职场潜规则比较少。

 

疫情期间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万万没想到,我爸妈不满意,他们觉得这份工作“不正经”,原因是“不是事业单位,没有编制”。我爸妈和亲戚都开始疯狂给我转发国企招聘信息,其中很多根本就不招我们专业,还有的一看就不靠谱。

 

在家人的软磨硬泡下,我报名了并不打算参加的公务员考试。有一天,我爸不知道从哪买回来四本《烟草局考公真题练习册》,说“快考试了”,让我赶紧做。我又和家人吵了一架。

    良辰与父母的对话 来源 / 受访者供图

 

见我态度坚决,爸妈也就不再说什么。其实也不怪他们,我家县城那边都是这种思想,爸妈耳根子又软,出去串门,听别人念叨事业单位待遇好、工作稳定云云,回来又幽怨地看着我,默默不说话。搞得我现在不想出门,也不想让爸妈出门,街上邻居、亲戚太多,见了面免不了又要讨论我工作的事。


拿到了三个offer,感觉自己挺幸运的


Steven 27岁 某211师范大学研究生

 

我本科是学传播的,研究生是学中文的。本科毕业之后,我工作过两年,先是在电视台做播音主持,接着在一家教育研究院做教育产品开发。读研期间,我曾在一家知名内容公司做过长达两年的兼职。

 

去年秋招,我陆续投了一些岗位,但效果很一般。今年4月,我开始投一些社招岗位。我优先考虑的是公司的平台和行业,其次是上升空间,接着才是薪资,地域方面我优先考虑北上广。

 

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管培生岗位。疫情过后,公司催我们尽快入职,我4月份来北京隔离14天后就入职了。结果,实习工资只有3000元,而且只让我做一些很基础的工作,内容和入职前的描述出入比较大。

 

半个月后,我开始接着找工作,方向主要是媒体、互联网公司、教育行业这三个。现在拿到了三个offer,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所在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小。


 我个人感觉,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没有往年好。我一个朋友是今年毕业的北师大硕士,他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在线教育公司管培生的岗位。前几年,本科学历就可以了,但现在基本都要卡研究生学历。我另一个朋友,本来参加秋招的教师应聘,结果没有应聘上,现在正准备考公务员,但感觉今年考公竞争也挺激烈的。

 

今年就业率普遍偏低,听一个朋友说,人大研究生今年的就业率才30%左右,往年的数字应该是70%~80%。我认为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很多公司在缩招,二是受疫情影响,很多准备出国读研、读博的学生没法出国了,只能被迫待业。因为考研和考博的也会算进就业率里,本来每年出国留学的比例有15%,今年全部待业了。

 

求职前两个月,每天刷App到凌晨三四点


张轩豪 22岁 河北工业大学(211) 本科生

 

我是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之前在计算机行业实习,发现自己并不是很适合,决定正式找工作的时候往其他方面发展。

 

一转年的1月份,我就开始着手准备了。2月份开始担心因为疫情找不到工作,疯狂投简历、面试,没日没夜地刷各大求职App,每天刷到凌晨三四点钟。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月,那段时间着实难熬,整个人非常疲惫。

 

冷静下来想想,发现自己并没有非常明确要求,虽然拿了不少offer,但很多现实问题没有考虑,比如工作地点、工资薪酬、工作行业、未来发展等,疯狂投递简历的结果就是,最后只能拒了很多offer。

 

我开始慎重了,与其拿很多最后都不会去的offer,还不如留一个保底的,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应聘更好、更高的公司和岗位上去。

 

我对自己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从一开始选择面试我们江苏本地的一家零售企业,一个比较容易的工作,到准备几大国企和银行的笔试、面试,再到后来拿到了某头部大公司的管培生的offer。

 

这一路面试了很多公司,也有一些小挫败的时刻。在面试某公司北京总部的时候,同期的应聘者都是985、211的研究生,不光学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各方面的硬实力都远远高过我。我自己虽然很想去,但努力了发现确实技不如人。不过这次失败的面试经历并没有让我很难受。


平心而论,每一年就业压力都大,只不过今年考虑到疫情的现实情况,很多企业把招聘时间推迟。找工作这件事一拖再拖,很多同学可能心理上会受影响。如果可以调整,我觉得还是要让自己的心态更平衡,寻找和目前能力更匹配的岗位。我就是抱着这种想法,最后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的。

 

即使很难,也想做能让自己感觉到爽的职业


李钟豪 22岁 中国传媒大学(211) 本科生

 

我是中传新闻学院媒体创意专业的“应届待业生”,最近在四处找机会投简历中。相比周围朋友的焦虑,我自己感觉还好,毕竟就业终究是责任自负的事情。

 

2016年我刚入学的时候,这个专业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风口,但如今严肃内容限制多、流量小,太哗众取宠的又背离自己的那点“新闻理想”,所以我的同学们也都四散各处,有去公关公司的,有做综艺编导的,也有和我一样,希望能继续留在内容行业,看准文字内容转视频的新方向,想做点事情的。

 

我们这个专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最对口的方向是新媒体内容的创作。之前我在财经媒体做过新闻,也给影视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做过双微运营,还在投资机构的内容部门短暂实习过,其实都有不同的收获。当下最想做的还是社会新闻或商业新闻记者,如果有好的机会还想做影视,但我现在信心越发不足了。


相比于制造业或其他实体产业,媒体和电影都属于小体量、少环节的小行业,我自己也清楚成长空间有限,但没办法,只有做这些,我才能感觉到爽,感觉不爽的事情,我肯定也做不好。

 

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天津滨海新区,但媒体在国内只有两个真正的主战场——北京和上海,天津是个佛系的城市,适合生活,但没法勾起人奋斗的欲望。

 

选择就业机构时,我最先考虑的肯定是内容调性,这基本也就决定了工作氛围和一个作者的成长空间上限。内容(新闻)行业虽然都是所谓的“文人”,但有种江湖气在,媒体机构如同门派,各有各的心法,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法门。

 

和往年师哥师姐找工作的顺利程度相比,今年要难很多,各个学校新闻学院的应届生就业率都相当堪忧,可能刚过五成。我们班没有考公务员的同学,出国读书多于国内读研,保研成功又多于考研上岸,全班目前就业签约的只有3个,拿到实习的2个,这些数字任谁看都不乐观。剩下的大部分都走了国内外升学的路,但因为疫情,什么时候能安全出国也未可知。

 

我发出去的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一度以为是自己用的Gmail出了问题,找女朋友测试了一下,发现人家只是单纯的没回复我而已。另外,最想去的机构里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岗位,没有给回信,令我挫败了一阵子。

 

目前,我的短期规划是找到一份能做实事、写东西或拍片子的正式工作,同时做好语言考试的准备,在遭遇瓶颈的时候能有底气和机会出国进修,以寻求新的突破。长期来看,如果在一个口线长期扎根,将来或许会选择创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志成、张梅梅、敏敏、良辰、Steven、张轩豪为化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