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宁南山 (ID:ningnanshan2017),作者:深圳宁南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段时间在深圳出去吃饭,感觉遇到香港人的可能性确实比前几年高了很多,10月底的周末到罗湖的万象城吃饭,那里有一家还挺有名的茶餐厅,等位的时候身边就有非常多讲粤语的,恍惚中有一种在广州或者香港的感觉,毕竟在深圳很少有遇到这么大的粤语密度。
应该说香港人的消费能力确实是可以的。
后来在11月份的一个周末在南山的一个餐馆吃饭,那家店对我来说是很贵的,一碗面竟然要差不多100元,而我家好几口人,吓得我赶紧在APP上找有没有代金券、优惠券之类。而我也注意到我们等位的时候旁边不少讲粤语的香港人。
吃的不便宜,再加上往返路费,对这些香港人来说周末北上支出也算不菲吧。我查了查香港人的月收入,2023年第二季度有40.8%的人超过2.5万港币(按当前汇率差不多2.3万人民币),可以说相当有实力。
但即使这个收入水平,我觉得往返路费加上消费金额也不算便宜。
下图是2023年第三季度香港人收入中位数,高达2.05万港币,差不多1.88万人民币了。
我又查询了每个月香港人北上到深圳为主的内地人数,今年7~10月份,香港分别有495万、532万、483万及535万人次经不同口岸北上到内地,11月份更录得至少583万人次,较7月份上升15%。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就按照7~11月份的平均人数(每个月525.6万人次)计算的话,香港每年来内地的人次竟然超过六千万人次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2018年就是内地人访港人次的峰值,而2018年内地访港旅客为5103.82万人次,平均每月425.3万人次。换言之现在香港人北上的强度已经超过了内地人访港的历史峰值。
而且现在已经兴起了北上购物模式,到山姆等大型超市大量购买各种商品,然后带回香港。
我看了香港媒体的报道,由于买了很多东西如何带回香港是个问题,已经有香港的港车司机开始搞购物团服务,四个人一辆车,每人来回收360港币,直接连人带货送到家。应该说这个价格并不便宜,但是竟然也能吸引不少港人参与。
而对于港车司机来说,今年7月1日开放了港车北上也是福音,香港的油价可以说是全球最贵了,一升油竟然高达20多元港币,也就是超过20元人民币。而相反在深圳加油,92号汽油一升不过七八元人民币,光是加油就节省太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大规模的香港人北上到深圳消费,加上港车北上,但原本就交通拥堵,人口密集的深圳市民,我没有听到任何的抱怨声音。看网上舆论,主流认为这是好事,促进两地融合,同时增加消费。
如果不是媒体在不断报道的话,深圳市民几乎对一年六千万人次的港人来访无感,我平时也几乎没有听到身边哪个朋友同事在讨论这件事情,更不要说抱怨了。
当年内地去香港才三千万人次,就抱怨的不得了,现在六千万人次北上,也没见哪个深圳居民有这种抱怨,而且我觉得就算港人一年来一亿人次,也是同样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还是香港在回归后的心理融合中出现了问题,包括内地人在香港抢购奶粉,香港因此在2013年3月1日开始限制出境单人最多只能携带两罐共1.8kg的奶粉。
有内地退休人士林某于2015年1月陪同妻子经罗湖口岸返回内地时,两人各带了两罐奶粉,因不想妻子辛苦,所以帮她拿两罐奶粉,被香港海关发现了四罐奶粉3.6kg并认为超出法例所限,林因而被判罚款500元,并在当年底被判罪成。
根据出入境纪录,两人过关时间仅相距九秒,林并辩称是因为人潮太多而跟妻子分散,但不获理会。
林不服定罪判决,并在之后提起上诉,经过三年后香港终院才裁定上诉人有关定罪及判刑获撤销。
我相信中国内地即使有哪项物资自己也短缺,但如果发现香港这项物资更短缺,一定会大力宣传和实际支援香港,更不可能针对香港人出台买这项物资出境到香港还要定罪的法律法规。
反过来就算是西方国家,欧美澳这些地区,虽然也面临中国内地人抢购奶粉,所以超市等实行对奶粉限购,但是也没有出台类似香港这种严厉的针对中国内地人买奶粉制定的定罪法规;而和香港隔着珠江口的澳门,也没有说对奶粉输出到内地要定罪。
实际上,奶粉只是反映香港人对内地人心态和发泄情绪的一个出口,2013年3月1日奶粉禁令之后,按理香港奶粉短缺是不是就大大缓解了,港人对内地人的心态就变积极了?并没有。
类似的,还有当年香港媒体喜欢炒作的内地孕妇香港生子(父母均不是香港人)拿身份,香港2013年也废止了该政策,只有父母一方是香港人在香港生孩子才能拿身份,这个孕妇闯关也不再存在了。
2013年奶粉,孕妇这些热点消退后,是不是双方就和谐了呢?并不是。
事实上,中国内地的崛起和陆港两地融合这两大趋势是确定的,也是更改不了的,就算是美国和整个西方也阻止不了。以往那种西方全球顶端,香港在中端,中国内地在低端的格局正在逐渐改变。因此香港人迟早是要过心态改变这一关的,早改变比晚改变好,对香港是有很大好处的。
而内地人对香港和香港人的态度素来是视为同胞的,整体上也是友好的,这一点无须改变,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两地融合的脚步明显加快了,今年7月1日开放了港车北上,现在到2024年初也会开始实行粤车南下到香港了,将会分两阶段实行。
第一阶段是广东游客南下泊车,第二阶段是全面开放内地人员自驾来港。
香港之前是一直限制内地劳工到香港工作,但是现在也放宽了。
香港政府2023年6月13日宣布输入外来劳工计划。针对建筑业,航空业和公交司机三大行业启动计划,其中建筑业上限1.2万名,航空业6300名,公交司机1700名,共计两万个名额。于7月起接受申请,由政府负责审批,该计划非永久性,但未设时限,本地工人就业优先的大原则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冲击本地薪资水平,因此该计划规定外来劳工薪资不可低于当地相关职位的薪资中位数。
由于香港政府出台的该计划,国泰航空在今年7月6日启动“内地人才招聘计划”,截至7月31日,国泰航空就收到了约2000份空中乘务员的简历投递。
同时国泰航空还在8月25日在深圳南山区搞了六天招聘会,并预计在该招聘会招聘200~300名空乘。
从招聘通知来看,面向内地的要求相对宽松:
凡年满18周岁 ,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不设任何户籍以及性别限制;具备流利的普通话、英文会话及阅读能力,具备第三外语能力者优先。待遇方面,如满足70小时飞行时间,税后月薪约为1.7万港币,在运力恢复后税后月薪约为2万港币,且有机会获得1.2万港币的新人奖金。
国泰航空航空服务董事吴洁文告诉记者,内地籍员工将直接与国泰航空总部签署劳动合同,公司会协助办理工作签证;在过渡期也会提供住宿和交通补贴。
“成功应聘者将以国泰航空香港总部为工作基地,由香港总部直管。”林绍波指出,内地籍空乘跟香港空乘享有一样的待遇:“接受的培训、日常轮值和运作,这些方面是没有分别的;内地空乘不仅执飞内地的航班,全球的航班都有机会做。”
国泰还公布了到2025年的计划,将总共从内地招聘4000名员工(包括飞行员、空乘、IT人员、地勤等)。
不仅如此,10月份我看到深圳的大型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也在公众号发广告招人去香港机场工作了,标题叫:《1000名招募计划,香港机场多个岗位招聘中,月收可达22000港币》。
其中预计薪资为:
机械,升降台操作员 19000+港币/月;
机电维修工 17000+港币/月;
汽车维修工 21000+港币/月;
牵引车司机(B2)21000+港币/月;
飞机维修技工(机务员)21000+港币/月;
机坪服务员 15000+港币/月;
搬运工15000+港币/月;机舱清洁工14000+港币/月。
除了中国内地崛起和两地融合,这两个确定性的趋势外,我还想说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针对港人大规模北上到山姆这样的大型仓储超市购物,有香港媒体探讨在香港开这种大型超市的可能性,我查了下香港目前最大的超市占地面积居然才4700平米左右,有点让我吃惊,不知道是不是查错了。
针对港人涌向深圳山姆的现象,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称:“香港要开设山姆这样的大型超市,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山姆的营运规模庞大,如果要在香港找这么大的地方,就一定要自建物业,这样的话跟政府申请批出地皮至少也要等10年时间”。这个议员的话实在太让我惊讶了,进一步让我刷新了对香港土地限制之严重的认识。
另外像中大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认为,香港地小,租金贵,相信山姆很难找到合适地方,及沿用内地模式开分店,而香港的消费人口,亦不及内地多,大量入货的消费模式,未必能够在香港普及。
我觉得教授说的其实是香港目前租金贵,难找合适地方的现状,但老实说香港地小,消费人口不多这种我并不认同。
一个比较不同于我们印象的数据是:
实际上深圳的人口密度是香港的1.5倍:
深圳大约1997.47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2000万以上,一平方公里一万人;
香港大约1106.66平方公里,特区政府公布的2023年年中人口749.81万人,一平方公里不到6800人。
说香港地少,实际是“愿意供给的土地太少”,并不是真的没地。
说香港消费人口少,也并不正确,深圳2000万人口就有3个山姆店,香港700多万人有一个也正常吧,上海甚至有5家山姆。
从香港人踊跃到深圳大型超市买东西的情况看,谁说香港人不喜欢大型超市呢,而且还愿意跑那么远。
土地政策和房地产这个东西,是香港实现长远发展的大障碍,只不过改起来实在太难了。
其实香港是有强大的优势的。就拿医院来说,港大深圳医院在深圳市民眼中就是金字招牌,其设施尤其是管理等相比深圳其他医院是很优秀的。
香港一般被认为城市风光震撼,但实际上香港的郊野风光也非常美,我个人觉得香港的郊野风景总体是优于深圳的,尤其是海滩,还是免费的。
香港的教育水平也非常出色,是让内地人最为羡慕的存在了,香港的高考高中生上八大高校+都会大学的比例竟然接近40%(39.6%),把都会大学去掉这个比例也差不多在37%以上。
这八所高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在全球排名都是相当于内地211以上的存在。
想一下内地人高考上211的比例才多少,总体才5%左右。
这是内地人拿香港身份的最大动力了。不只是本地八大,到香港读个211、985高校也比内地学生容易得多。
特区政府也注意到了自身的教育优势,2024/25学年起,政府资助的八大高校院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一倍至40%。这意味着非本地生将从最多3000人倍增至6000人,同时本地学生名额不受影响。这也增加了内地学生被香港八大高校录取的机会。
实际上,香港的优势如果要列举还有很多。认清和顺应中国崛起的大势,扫清自身土地和房地产的障碍,发扬好自身的独特优势,香港在未来是可以保持繁荣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宁南山 (ID:ningnanshan2017),作者:深圳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