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阿力米热,编辑:王丽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临近年末,汽车大省之间的争夺战,仍在持续。
今年1~10月,全国汽车累计产量2366.3万辆,同比增长4.9%。其中,汽车产量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占据了全国汽车产量的“半壁江山”,依次为广东、重庆、上海、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吉林、浙江和陕西。
分省份来看,“汽车第一大省”仍为广东,产量达到421.07万辆,在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同比增长21.1%。其次是重庆和上海,前10个月的汽车产量分别为184.35万辆和168.05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的表现相当强劲,其汽车产量连续超过上海、吉林(124.1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
与此同时,山东和江苏的汽车产量增长迅猛,同比增长52.6%和72.9%,排名上升4位和5位,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七。而汽车产量长期排在全国前三的吉林,今年前10个月汽车产量同比下降了34.7%,跌至第八名。
作为制造业里产值最大、产业链最长、相关产业最多的一项,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临近年关,正值汽车产业冲刺的关键时期,这场关于汽车重镇的“保卫战”也已打响。
一、抢占新能源“潮头”
在全国汽车制造版图,今年1~10月,广东、重庆和上海分别占据前三的位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庆。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重庆汽车产量连续超过上海、吉林(124.1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这也表明,重庆正加速重回汽车制造中心。
实际上,若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15年,重庆全市汽车产量达260万辆,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汽车制造无可争议的中心。不过,受周期性、结构性等因素影响,自2016年开始,重庆在全国汽车制造版图上的地位开始逐渐滑落。
到了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更是触底达到137.46万辆,沦为汽车产量第七城。遭受“重创”之下,重庆凭借着已有的材料、半导体、电子信息等基础,开始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线,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转型。
得益于此,重庆汽车产量迅速回升,2022年重回200万辆。不仅如此,2023年以来,重庆全市新能源汽车对其汽车产业增长贡献率高达85%。
除重庆之外,山东、江苏的表现也同样亮眼。今年前十个月,鲁苏两省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2.6%和72.9%,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七。
对于山东来说,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和消费大省,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缘于新能源车的强力拉动。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23万辆,同比增长76%。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比亚迪、吉利等一线车企在山东设立分公司或生产基地,济宁宁德时代、枣庄欣旺达、济南比亚迪等一批项目的加速实施,也深度释放整车生产企业产能。
在新能源汽车的驱动之下,山东正努力打造济南与青岛两大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并提速烟台、日照、德州的新能源乘用车产业集群和淄博与聊城的新能源商用车集群,力争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0万辆,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左右。
与山东相似,江苏汽车产量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受“低基数效应”影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区域分布来看,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达,而南通、徐州、盐城、连云港等苏北地区重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在不同的特色产业下,各城市深耕优势产业领域,使得江苏在汽车产业上形成竞争实力。
二、老牌汽车大省“血拼”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传统汽车制造大省正面临“掉队”危机。
从前十月份的数据来看,素有“中国汽车摇篮”之称的吉林省,“掉队”明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吉林的汽车产量为124.1万辆,同比下跌34.7%,排名全国第八。
要知道,2022年,吉林省汽车产量还稳居国内市场前三强。现如今,吉林正面临跌出前十的压力。
暨南大学教授、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表示,吉林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当前已构建起坚实的汽车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也集聚了发动机、汽车电子、传动系统、底盘、车身等各类汽车生产要素。
“不过,对于整个东北地区来说,近几年,东北三省人口的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南扩。再叠加新的投资向沿海和中部地区流入,市场、消费空间发生了空间挪移,东北逐步丧失了工业优势。”胡刚说道。
虽然这些因素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但在新能源产业浪潮中,吉林也抓住了机遇。今年以来,吉林省启动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提升,进一步扩大投资布局,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
不止吉林,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能源浪潮,在各地争抢资源之下,作为老牌汽车产业重镇的湖北,汽车行业发展也已遇到瓶颈。
今年前十个月,湖北汽车产量达到146.59万辆,同比下滑8.5%;同期安徽汽车产量达到了156.29万辆,同比增长8.1%,在这一升一降期间,湖北的全国排名从第五位下滑至第六位。
实际上,若将时间线拉长来看,湖北汽车产量已连续五年负增长。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增高的背景下,对燃油车的替代趋势越发明显,导致燃油车企在湖北境内掀起了大降价的浪潮,传统汽车产业重镇也面临危机。
在此背景下,湖北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和能级提升的声量越来越高。《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产值达到3500亿元。
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升级加速,以及多项新能源汽车综合政策的助力下,众多省市正持续押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面向2025年,上海和深圳都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目标锁定在200万辆;广州的目标是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重庆则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150万辆。
这样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形成。而面向未来,“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及资源优势,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才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张翔说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阿力米热,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