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17 08:46
广州芳村“金融茶”崩盘始末,茶商为何再三入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 (ID:dushuyizhi007),作者:黄慧玲,实习生:王蔓,编辑:杨秀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近期爆出“金融茶”昌世茶崩盘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昌世茶崩盘的始末,并探讨了茶商为何多次入坑“金融茶”。

• 💰 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近年来多起“金融茶”崩盘事件,但茶商仍然趋之若鹜。

• 🌱 昌世茶崩盘前一切欣欣向荣,但崩盘后茶商们遭受重大亏损。

• 🍵 茶商们相信茶叶具有金融属性,将茶叶作为理财产品,但频频踩雷。

在广州市区西南隅的荔湾老区内,坐落着大大小小20余座茶叶市场,统称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由于“金融茶”炒作的盛行,这里又被戏称为“茶叶华尔街”。


不久前,该市场爆出昌世茶崩盘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据媒体报道,短短三个月时间,该事件参与人数达上千人,吸金超5亿元,并在一夜之间崩盘。


《财经》近日实地走访芳村茶叶市场,从多位茶商口中还原出此次昌世茶事件的崩盘始末。


据多位茶商介绍,昌世茶创始人陈世洪此前为另一“金融茶”平台(下称“F茶”)的“十大优秀经销商”,已通过F茶实现财富自由。“昌世茶的模式是在F茶基础上的创新和改良,我们都觉得它可能成为第二个F茶。”


此次昌世茶事件中,满仓、加杠杆的茶商不在少数。除了因为“炒茶”传统,更多因为熟人圈口口相传的信任。


崩盘前,一切欣欣向荣。据茶商描述,昌世茶茶叶价格稳步增长,三个月内从最初的3.2万元/提涨至最高价7.28万元/提。朋友圈里流传着各路明星的宣传海报,还有奥运冠军站台,品牌影响力在圈子里愈发增强。有经销商开始筹划年后开设实体店,交易者盘算着应该能撑到春节。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昌世茶的崩盘如此迅速决绝。茶商们觉得昌世茶公司太狠了,完全没有护盘动作,“连一个下车机会都不给”。而陈世洪给茶商的说法则是,崩盘前一天已经投入了9000万元应对砸盘。


截至《财经》发稿前,大多数经销商已与昌世茶达成和解协议,认亏离场,亏损程度多数在两成到八成之间。散户交易者则仍在等待昌世茶方面的消息。


昌世茶“爆雷”后,一些初入局者惊觉,什么样的理财产品能有这么高的收益?“仅仅20天就有10%的收益,换算为年化收益率达到180%。”一位外地投资人复盘道。


关于昌世茶崩盘的原因,茶商们众说纷纭,多数人至今不愿意接受“被割韭菜”的说法,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场意外。


12月11日,《财经》在走访中发现,昌世茶店铺门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


无独有偶。另一家不久前“爆雷”的“天璞印象”店铺门口,仍有投资者前往店铺讨说法,店内货物已搬至门口,现场有多位警察维持秩序。


事实上,今年以来,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已发生多起“金融茶”崩盘事件。广州市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此前对茶商亦有发布公告,“‘金融茶’‘天价茶’等炒茶行为存在风险,交易中或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集资诈骗罪……请广大商户坚决抵制以上违法行为。”


广州市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的告知书


不过,这并不影响茶商们对“金融茶”的趋之若鹜。与茶有关的炒作已在芳村存续近20年之久,对当地茶商来说如同呼吸般自然。


过去20年里,芳村凭借千年商都的流通枢纽优势,成为无数茶商生意的首选之地,并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然而,疫情和电商带来的巨大冲击,令原本忙碌的茶市门庭冷落。甚至有一些茶商称,如果没有一些运作稳健的“金融茶”平台,他们早就破产了,因此心怀感恩。


有茶商说,税务局工作者走访时曾告诉他们,这些不能称为“金融茶”,因为这些平台没有被金融机构监管,也没有相关执照,所以相关行为只能叫买卖。“如果说是买卖之间有什么问题,可以申请经济纠纷诉讼,但是不能叫‘金融茶’。”


旁观此事的茶商将“金融茶”“爆雷”理解为资本过多干预导致的大涨大跌。“普洱陈化后口感确实更独特。有些客人愿意加价买回去喝,就像茅台一样,一年增长5%、10%应该是合理的。”


“这种骗局在各行各业都可能出现,茶叶只是其中一个载体。”前述茶商总结,“资本的过多介入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就会出现泡沫。只要有贪念,就一定会入局。”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振伟说,近几年,不少“金融茶”平台因违反《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百九十二条涉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


2021年5月实施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下称《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非法集资中获取经济利益。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


“该《条例》明确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参与人自行承担。作为普通老百姓应理性消费,审慎投资。”郭振伟提醒,“投资的时候也应理性看待商品本身的价值,不盲目听信他人吹嘘,夸大商品的金融属性,偏离商品本身的价值属性。越是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越要重视风险防范。”


一、一夜崩盘的昌世茶


最早的“金融茶”概念,起源于2004年吴远之创办的大益茶。从华尔街归来的吴远之,收购了经营不善的云南勐海茶厂,也将资本游戏引入茶叶行业,掀起多轮茶叶的牛市。


以其旗下2003年发行的一款普洱生茶“班章生态孔雀青沱”为例,该产品曾在2021年4月达到800万元/件的最高价,最新价格为455万元/件。


和炒股类似,每一款“金融茶”都有自己的K线图,可在网上查询到对应产品当天的价格、涨跌幅、最新行情走势分析。玩法也非常多样,既有现货交易,也有期货交易。



“金融茶”的具体玩法是:茶商向品牌方购买一定金额的茶叶,并成为其经销商,日后品牌方再以更高的回购价回收。由于发行方对每一款茶的发行量都有严格限制,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二级市场交易也开始蓬勃发展,一个由发行方、经销商、散户交易者组成的一二级联动市场就此形成。


大益茶炒作成功后,各种品牌的“金融茶”层出不穷,宣传手段也与时俱进。千年古树采摘、匠心传承工艺是“金融茶”标配的基本面,独具一格的品牌文化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则成为茶叶价格持续走高的驱动力。


以往茶商们入手后,都会持仓一到两年,交易者中混杂着“茶托”,前期参与者便可在价格的不断滚动中获利。但昌世茶的特殊之处在于:短时间内集结了上亿资金,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崩盘,令所有人措手不及。仅仅一天时间,茶叶行情便从5万元/提降至1万元/提以下,降幅超过80%。


价格跳水的当天晚上,参与者都在犹豫要不要下车。“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消息,说第二天10点会有人出来拉盘。”一位茶商回忆道,根据以往经验,这种小风波见怪不怪,一般操盘人都会出来护盘的。“退一万步说,没有一个盘会一夜之间就关掉,至少都会折腾一下、挣扎一下。”


多数参与者坚持认为,只要昌世茶公司第二天拉一下盘,散户还是会继续进来买,盘子还能继续运作下去。


实际情况出乎所有人意料:没有人出来护盘,公司也没有任何通告。参与者们慌了,价格开始直线跳水。人们聚集在昌世茶门店找陈世洪,要求他出面说明问题。不久后警察抵达现场。



“见到陈世洪的朋友告诉我,看到他在流泪。他说前一天被人砸盘,他已经投了9000万元进去护盘,但当天经销商给他的打款就上亿了。”外地赶来的经销商张印(化名)告诉《财经》,陈世洪认为自己这次是被经销商抛弃的。“实际上我们作为经销商,没有收到任何号召护盘的信号。”


一位有“金融茶”参与经验的茶商说,品牌方只有和经销商一起经历了一些事情,活下来了,后面的关系才会很铁。“可惜陈世洪还没办法做到这一步,就眼睁睁地看着它崩塌。”


有人替陈世洪算了笔账,发现当天晚上被砸盘的时候,盘子的资金已经失衡了。“再继续拉盘还要多给几千万元出去,不如用这几千万元直接赔给经销商,剩下的几个亿归自己。”


“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陈世洪太年轻了,缺乏格局和意识。这件事如果坚持一下,咬咬牙可能就过去了。”前述茶商认为。


关于昌世茶崩盘的原因,茶商们众说纷纭,多数人至今不愿意接受“被割韭菜”的说法,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场意外。“我们希望他不是故意要割韭菜的。同样是亏本,被人算计和投资亏了是不一样的感觉。”


有茶商从昌世茶的模式来解读“一夜崩盘”的原因。“昌世茶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之前的平台是有锁仓期的,昌世茶没有。买卖以秒为单位,随时可以交易。但现在发现灵活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发生踩踏。”


12月14日,在第三方查询网站上,爆雷后的昌世茶产品页面已无网络报价


二、茶商为何趋之若鹜?


外界难以理解,小小一片茶叶为何引发茶商追捧,价格直追黄金。更难理解的是,频频“爆雷”后,为何茶商们依然会继续相信这些平台?为什么有人愿意如此大手笔投入,令其短短三个月便能吸纳数亿元资金?


在茶商们看来,茶叶天然具有金融属性:一是茶叶受众面相对较广;二是“放得越久越好”。具备上述两大特征的普洱茶便成为“金融茶”的首选标的。


而对于昌世茶的走红,操盘方的“个人号召力”因素更为直接。多位茶商列举了大笔买入昌世茶的种种理由。


茶商们口中的陈世洪,是个来自潮汕的“00后”,年轻有为,财富自由,经验丰富,有理想有抱负。


据了解,陈世洪曾是另一个“金融茶”品牌F茶的经销商,该品牌已在市场运作两年左右。用茶商的话说,F茶拯救了茶叶市场至少70%~80%的茶商。


“之前因为炒大益茶和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很惨淡,濒临破产。当时只要加入了这家平台就能挣钱,出了事公司都会顶着,所以信任度很高。”一位茶商说。


F茶的履历让陈世洪获得了茶商的信赖。“他之前挣到的钱没有上亿元也有几千万元。我们觉得一个人在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情况下,不太会专门设局骗人。他告诉我们他是有长期计划的,我们信了。”


陈世洪不断向茶商展示他的经济实力,包括邀请诸多明星、运动员与产品合影,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投屏广告、在附近的立白中心写字楼租下2000平方米的办公室……这些动作以朋友圈视频、海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茶商间传递。


“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照片和视频算不算广告,是真是假。但我们想,能把东西送到这么多明星和运动员手里,至少证明他是有人脉和财力的。”一位茶商说。


细心的茶商看到了昌世茶在设计上的用心。“你看它的产品设计,以绿色调为主,给人很清新的感觉,每一款茶叶名字的设计也都很有意义:昌世天下,昌世通济、昌世茗雅……这是一个很完整的系列。邀请运动员合影是为了体现‘昌世雄峰’产品传递的勇攀高峰的精神,可见它的理念和内涵。”


最让茶商们信服的还是前四批茶叶价格的漂亮曲线。“昌世茶一共推出了五批产品,前四批产品的价格都非常稳,这些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来维护。所以我们当时觉得,昌世茶确实是有经济实力的。”


在茶商口中,此前“爆雷”的品牌也能成为衬托昌世茶形象的背景板。“前段时间茶叶市场有个‘爆雷’的品牌,叫天璞,老板就是一直喊你来买。但是这次陈世洪给人的印象是‘你们先看着我们做。如果害怕或者不放心,可以先等等,我们是要做长远的’,从头到尾不会跟你多说一句话。越是低调,大家越是信他。”


茶商间流传的一个信息是,昌世茶的供货商已经在云南做好十几批茶叶。“这点说明他们确实已经铺了很远的路,没理由突然叫停。”


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好,这让刚刚踩完上一个雷的茶商们逐渐放下心来。最后一款产品昌世雄峰推出的时候,茶商对陈世洪的信任度已经达到顶峰,参与购买的人数和金额也到了峰值。


“虽然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店里看手机,但能感觉到气氛已经烘托到这里了,整个市场都在等待他发重磅新品,继续带大家一起挣钱。”一位茶商回忆道。


“20来天的时间里涨了几千块,收益率大概10%。当时说最新产品是个重磅,价格也高达5.2万元一提。为了买昌世雄峰,我把前面所有的货都卖了,又找朋友借了钱,总共投了100多万元。”张印说。


《财经》了解到,像张印这样满仓甚至加杠杆的投资者不在少数。“现在回看,真的是当局者迷。因为前面一路太顺了就放松了警惕,到第五批产品价格那么高了还义无反顾地买买买,现在反应过来只想扇自己几巴子。”一位茶商说,“据我了解,参与昌世茶炒作的有200多个经销商,还有很多散户。我听说投入最多的超过500万元,我自己也亏了七八十万元。”


“在芳村茶叶市场,每年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有的被媒体报道了,有的没有。大家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踩坑?”张印说,“我问我的朋友,为什么这个茶能让每个人都会赚钱?利润从哪里来?谁去买单?我朋友说他也不懂,也不需要搞懂,只要能挣钱就行。”


有茶商直言,“金融茶”本质上就是集资盘。只要一直有钱进来,盘子就能越来越大。虽然有流进流出,但实际上拿出去的钱永远比进来的钱少。因为大部分人会压货等升值,挣到钱的会加大力度投资。


“有些盘明摆着就是来割韭菜的,大家也都知道。只是不愿意相信自己是最后那个接盘的。很多人觉得昌世茶至少能运作到过年之后,没想到这么快就‘爆雷’了,真的是措手不及。”一位茶商直言。


三、昌世茶崩盘后


崩盘之后,昌世茶和经销商们开始商谈解约事宜。


崩盘当天,数百名茶商在昌世店铺门口排队等谈判。《财经》了解到,最早在现场签约的人拿到的价格可能是最低的一批。“担心后面没钱了,赔偿不到好的价格,不到两折就签了。”一位茶商回忆起现场的情形,“人很多很混乱,空气浑浊,从早站到晚,整个人身心俱疲,只想快点解决”。


转移至街道办的维稳中心后,谈判的价格反而有所上升。“基本能到四五折,听说还有的能谈到七八折,也不知道怎么谈的,好羡慕。”在维稳中心门口,多位茶商表示。


根据昌世茶12月12日发布的声明,其已与95%的经销商达成和解。对茶商们来说,虽然以大幅亏损告终,但也算把事情了结,终于能放松下来。张印说:“前几天一天就睡了两个小时,感觉自己快崩溃了。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家里人,不敢回家。”


经销商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是散户的问题了。据多位茶商说,散户的数量比经销商大得多。但由于没有买卖合同且经营者没有承诺高额回购,去公安局也无法以经济纠纷立案。 


“经营者虽然没有承诺高额回购,但如果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夸大、虚构产品投资价值、公司经营实力使购买者对产品的升值空间及预期利益产生错误认识且拒不返还的,涉嫌诈骗。但在实践中,由于此类案件取证难度较大,在立案环节就会出现困难。”郭振伟说。


昌世茶的声明


截至《财经》发稿时,散户方面的处理尚无进展。另一边,拿到部分赔偿认亏出局的经销商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位踩雷茶商的朋友圈颇具戏剧色彩:前不久为昌世茶做的推广仍未删除,配文“要跟对人做对事”。更早之前的8月,他转发了抵制“炒茶”行为的政府告知书。而最新的朋友圈,则显示他开始推广其他“金融茶”平台,并继续四处搜罗高价茶饼。


对于长期参与“金融茶”的茶商们来说,茶叶不仅是消费品,也可以是理财产品,流通近20年的大益茶早已成为硬通货。茶叶的品牌与金融化密不可分,“爆雷”见怪不怪,踩雷则属于“投资失败,下次要注意”。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挣钱方式。这年头老老实实卖茶太艰难了。茶行业也被电商冲击得很严重,客户都被抖音、天猫、京东带走了。”一位茶商表示,以前每天卖茶能卖一车,现在每天能卖5斤、10斤就很开心了。


生意不景气,店铺租金还在涨价。“听说跟村里新签的房租合同涨价50%,生活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不靠投资怎么活下去呢?”前述茶商说。


有茶商说,经历这次教训后,他总结了经验:要在能力范围之内投资。再也不会满仓干了,更不会加杠杆,每笔投资不会超过10万元,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许多茶商依然相信茶叶是不错的投资品。“老茶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就像茅台一样。做经销商的话,可以把它当成事业去做,宣传传统文化,还能让你更热爱生活。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吸纳资金,才可能做出茶叶里的LV。”


有意思的是,在茶商圈子里,参与“金融茶”的局内人与旁观的局外人都会将股票与茶叶做对比。


在局内人看来,炒茶和炒包、炒房差不多,比炒股和买基金好。“起码它是有实物的,那些只有数字的涨跌,亏了就啥都没了。”


局外人则认为,“股票是正规发行的,有监管机构。金融茶没有任何部门监管,以往每一年都有人跑路,也没办法立案,玩不起的就淘汰了。”


(《财经》实习生陈磊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 (ID:dushuyizhi007),作者:黄慧玲,实习生:王蔓,编辑:杨秀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