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据路透社报道,四位知情人士称,因为蚂蚁金融的核心金融业务(包括支付、微借贷、信用评级和财务管理)面临的监管压力日益增加,公司加速转型。蚂蚁金服正将其业务重点转向技术服务,远离支付和消费者金融。
根据路透社看到的机密公司预测,五年内,技术服务将占到蚂蚁金服收入的65%,而在2017年这个数据大概只有34%。这些技术服务将涉及到帮助银行和其他机构提供在线风险管理和欺诈预防等服务。
与此同时,根据数据显示,金融服务的收入预计将从预计的11%缩水到6%,而支付的收入将从2017年估计的54%降至28%。而从2017年到2021年,整体营收预计每年增长40%。
从当前的金融市场动态和监管环境看,蚂蚁金服确实在着力发展技术输出业务,并将之作为一个重点业务板块。未来占到六成以上的营收,可能性不低。不过支付业务作为其发展根基和主要优势,肯定不会远离。消费金融依然会是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受到资本金和杠杆率限制,增长空间可能有限制。
蚂蚁金服发力技术输出
技术输出确实是蚂蚁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从2017年初开始,经历支付宝圈子事件阵痛的蚂蚁金服不再执迷于做社交,开始探索新的思路,通过开放能力的形式来做生态。也就是通过为金融机构等主体提供技术能力的形式来扩展生态,扩大收入来源。
发展到现在,蚂蚁金服的技术输出业务主要包括了几块:
一是金融云以及IT技术能力的输出。这主要针对传统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这类银行搭建IT系统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蚂蚁金服开放金融云服务,为中小银行搭建业务系统。
以南京银行为例,南京银行从规模来看是一家中型银行,资产规模超万亿,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在IT构架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与阿里云和蚂蚁金服进行了战略合作,经过4个半月的开发建设,于2017年年底上线了“鑫云+”互联网金融平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蚂蚁金服的云计算、SOFA中间件、OceanBase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等向南京银行进行技术输出,搭建了线上业务端的核心系统、网贷系统、理财系统、聚合支付系统、产品系统以及大数据平台。南京银行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建设的“鑫云+”这个平台,不断与多家中小银行开展技术与业务的合作。
“鑫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目标是成为中小银行和互联网平台的链接器。南京银行此前发起成立了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行覆盖了全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成员行总资产规模超过 20 万亿元。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的142家成员行,目前已经有10家签订战略协议接入“鑫云+”。
成员行接入鑫云+平台,借助该平台对接线上端业务,将复杂的技术实现交给鑫云+平台,自身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拓展上,因此可以快速搭建线上业务的账户体系,开展线上的网络贷款、理财销售、聚合支付等业务。
二是财富管理方面的技术输出。2017年3月,蚂蚁金服向基金、银行等机构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机构可以在蚂蚁财富上打造自己的品牌专区,直接触达和服务用户。在前端,财富号会有产品推荐、基金经理直播互动、问答社区、产品与企业动态等板块,增强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与用户的互动与连接。在后端,蚂蚁金服作为平台方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用户触达、数据、营销等一系列能力支持。
民生加银基金是首批开通财富号的机构之一。在最近与民生加银基金的交流中,民生加银电子商务部相关人士介绍,通过财富号获得了流量以及大数据营销等方面支持,经过财富号的运营,沉淀了约150万左右的粉丝,目前其在蚂蚁财富的基金销量仅次于母行民生银行,是其第二位的销售渠道。
三是花呗的开放。今年5月花呗宣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花呗与合作银行会共同出资,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由金融机构自主风控,蚂蚁同时也会做风险评估,审批额度以机构终审结果为准,蚂蚁不会兜底。相当于把花呗所积累的消费金融场景、用户、风控能力开放给银行。
四是保险领域技术能力的开放。2017年5月,蚂蚁金服向保险行业开放“车险分”,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为保险公司识别客户风险、合理定价、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依据。此外还对车险行业定制上线了“定损宝”,利用图像定损技术,将由人工肉眼判定车损的环节,升级成用人工智能做标准化统一定损。数据显示目前“定损宝”已为太平、大地、阳光、安盛天平等多家保险公司提供定损、定价调用服务超过千万次。
五是向商户的能力开放。通过支付宝开放平台来开放API接口,第三方软件开发商(ISV)可以调用这些接口进行相应的开发。开放平台在API接口的基础上做了功能包,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把相应的接口做成不同的功能包,供ISV直接使用。针对一个行业的具体需求,ISV进行开发,将各种能力接口打包成一个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提供给行业的商户,向商户输出支付能力、营销能力、信用能力、金融能力以及安全保障能力。
蚂蚁金服还开放了无人值守技术和智能客服技术,为商家提供身份核验、风险防控、支付结算、客服等服务。
除了这些,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也早已向金融机构和商户开放风控能力。
这样,蚂蚁金服在IT系统构建、获客、风控、客服等多个环节开放能力进行技术输出,另外也在支付宝、蚂蚁财富、花呗、芝麻信用、金融云等多个产品线实现了开放和能力输出,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技术输出体系。
为什么如此倚重技术输出?
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蚂蚁金服在做各个产品线以及多个业务环节的技术输出。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是蚂蚁金服有这方面的资源与技术积累,做技术输出水到渠成,可以增加收入来源,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在金融监管越来越严,监管层对于金融稳定有很多考虑,因此在金融业务的扩张上做了诸多规范,这些金融监管政策体现在金融业务的方方面面,从银行业务到保险姓保,到资管新规的出台,金融业务的杠杆率和扩张度在受到明显限制。
对于蚂蚁金服而言,影响较大的政策是ABS需要拉入表内融资计算,这使得融资受到一定限制,放贷规模的扩张能力被压缩。蚂蚁借呗在2017年前三季净利润45亿,受到政策影响,利润势必缩减。
除此之外,在支付方面,央行在去年底发通知,要求支付机构提供支付创新产品或者服务时,应当对其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并于业务开展前30日书面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支付机构不得采用交叉补贴等手段拓展市场。支付业务的监管环境也趋于严格。
另据传媒报道,监管部门正在酝酿金控公司监管细则,监管方首批已选定五家金控集团作为试点,分别为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集团、蚂蚁金服和苏宁。蚂蚁金服树大招风,也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未来或许会被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做金融业务的限制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做金融科技的对外输出,把自身定位在技术服务商的角度,为做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受到的政策压力会小很多。而且金融业务本身毛利并不高,利润规模大是因为资产规模大。而做技术输出,业务特点是毛利率高,且金融机构的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足够大。
不止蚂蚁金服,大量金融领域的公司都看中技术输出
实际上不仅仅是蚂蚁金服,从银行到技术公司、以及头部的互金公司,都在技术输出方面下了重注。
银行方面,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经渐成风潮,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业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此后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起初一般服务于本行及子公司,在技术越来越成熟、品牌效应强化后,逐步拓展到同业,实现技术输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技术输出大多以金融IT系统的构建为主,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如布局较早的兴业数金现在主要提供针对民营银行、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资管等方面的解决方能,帮助这些机构部署核心架构。
很多互金公司也纷纷把定位调整到了金融科技,并着力做技术能力的输出。如京东金融现在主要做的事也是不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用户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能力输出给金融机构,目前已经合作了超过400家银行。此外还成立了计算事业部,技术输出的领域还从金融扩大到政府和大型国企,试图用技术来解决城市里的交通、规划、环境、能耗、商业和城市安全等问题。百度金融在去年年底推出了开放智能消费金融平台、ABS云平台、大数据风控平台“般若”,为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
除了这些大公司孵化出来的金融平台,这些年在互金领域兴起的创业企业在建成规模后,积累了一定的数据基础与大数据风控模型、AI能力,基本也都在做技术开放,如掌众、品钛、宜人贷等,这些公司往往既有自己的放贷业务,也做技术的输出,输出的能力基本以大数据风控、精准营销为主。此外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大数据风控技术方案服务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融领域全员进行技术输出的局面,这里面有真的输出,也有以此为包装进行宣传的;技术输出的接受度也有高有低;有些可以为银行提供服务,有些则主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技术输出。
技术输出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
回到蚂蚁金服。几年之后技术输出收入要占到总营收的六成以上,实现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消费金融业务现在跟资本规模正相关,牢牢绑定,很难再突飞猛进了。支付业务规模很大,但一直有微信支付紧追不舍,份额的差距很难拉开。消费金融业务和支付业务以后依然是蚂蚁金服的重要业务,肯定不会远离,但从目前的态势看技术输出会是重点发力的方向,在营收中的占比会持续增加。
网上有流传的融资文件显示,蚂蚁金服2015年时营收六成来自支付接入服务费,两成来自金融服务,一成来自技术服务。2017年,支付接入费用占比下降至五成,技术服务收入上升至三成,而金融服务占比一成。数据的准确度不好评价,但营收构成的趋势应该不假,技术输出的营收占比持续上升。
做技术输出是不是完美的商业模式?不一定,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难点。一是盈利模式还需要摸索。提供技术服务,传统的盈利模式是收取开发费、安装费等,偏向一次性收费,想象空间不大。对技术输出的平台上的交易收取交易佣金是可选项,不过实现的难度不小。这需要形成闭环生态,并在生态中有很强大的话语权。能否形成其他的盈利模式,还需要在发展中继续观察。
蚂蚁金服金融云资深架构师樊华在交流中对虎嗅表示,技术输出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但一定不是传统卖软件的方式,这只能是一个很小的盈利模式之一。对于会不会采用按照交易规模来收取佣金的模式,樊华表示现在还没有做出来,不太好确定。
此外,与自营金融业务比,做技术输出可能面临边际成本不能有效下降的问题。以线上消费金融为代表的自营金融业务,当搭建好场景和风控后,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放出一笔新贷款,成本主要是资金成本这样的固定成本,技术开发、人力等可变成本就很小了,而技术输出模式下,如果是建立开放平台提供API接口的形式进行技术输出,效率可能不是问题,但当做定制化开发时,变动成本会长期存在。不断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然后进行产品开发、迭代,需要付出技术开发、人力等可变成本。例如在与南京银行的合作中,蚂蚁金服派出了20多名技术专家在南京银行进行技术开发。当开展一个新的技术输出合作时,仍然需要不断派驻专家进行开发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