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到目前为止不到3年的时间,已经是国内主流的手机购物APP。其基本商业模式是用户通过发起和熟人圈子(朋友、家人、邻居、同事、同学等)的拼团,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商品。即所谓的“电商+社交”的模式,通过定制、薄利多销和减少中间渠道等概念,从而实现所谓的物美价廉的购物体验。
但是,从其快速(野蛮)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拼多多这种商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有可能引发其商业模式的危机。
一、拼过了头的拼多多
2018年6月初,《法治晚报》一则《拼多多现违法涉黄涉暴力商品》的报道,本早就在商业模式上饱受争议的拼多多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也引起了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的严重关注,并对“拼多多”平台涉嫌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深入核查,调查发现,拼多多电商平台上有不少涉黄、涉暴力且涉违法的商品,包括开刃刀、伪基站设备、摩托车车牌及充气娃娃等。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也已经将相关线索已移交有关地方进行查处。
2018年6月6日,拼多多官方微博进行了公开回应表示对此高度重视,紧急排查,并启动全面、系统清理,关闭涉事店铺,下架违规商品。情节严重的店铺已被列入平台“黑名单”。此外,拼多多在公开回应中也表示,自己作为一家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深知还有太多不足,欢迎各界向其举报平台上的店铺的违规行为,将严肃处理。甚至发出倡议,希望全电商行业一起推动图片识别、AI巡检技术的进步。
从拼多多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拼多多在野蛮生长的驱动下,显然是有些拼过头了。
二、拼多多是否如其所声称的那样足够正视自己的问题?
拼多多面对其平台上出现的违法涉黄涉暴力商品,面对当前的监管环境,拼多多的态度不可谓不诚恳。但是,从拼多多过往在其平台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一些媒体上的批评,画风并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拼多多通过公关层面,在努力的进行尽可能的删稿活动。 例如,笔者曾在3月初,结合身边熟人在拼多多上的购物体验遇到的商品品质问题,并重点援引了第三方公益维权投诉平台21CN聚投诉上对其实名制投诉维权的案例,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拼多多的模式,拼得就是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
为此,拼多多在多个媒体平台发起了对笔者文章的投诉删稿尝试。
有些媒体平台上的投诉成功了(隐去平台名)。
也有些媒体平台上的投诉失败了:
2018年3月22日,一家看上去和拼多多没有什么关联的公司,对于笔者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拼多多,简单点看,拼得也许就是一个贪便宜的心》进行了投诉,投诉的理由是“APP不存在骚扰,未提供商品订单号也无物流信息”。但是,笔者在文中所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是来自第三方公益维权投诉平台,而那里面的投诉,只要公开的,都是经过实名制核实的。因此,完全可以去对那些信息进行核实。
在第一次投诉无果的情况下,还是那家来自上海的公司,于2018年4月7日再次发起了对前述文章的投诉。这次投诉的理由对准了文中所提到的红心柚的购买案例。这个案例,就是在学校家长群里有人发起后参与的。当收到货发现商品品质完全不对的时候,我就明确指出,便宜没好货,物美价廉一般是理想的商家宣传理念。所以,用脚投票,据此将拼多多卸载就对了。也没想过要去做过多的维权。因此,在文中作为一种实际现象加以引用。而实际上,总是有一些人因为拼团的价格不高,嫌麻烦而不了了之。对于有些商家吃准的就是这种心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至于二次投诉中提到的“在维权方面怕不是那么容易”等说法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问题,其实在援引的第三方公益维权平台中,已经有所体现。对此,拼多多没有足够的正视,针对二次投诉的这个问题,也便是本文将重点加以回答的。之所以一直等到现在才来回答,主要还是通过持续关注第三方公益维权投诉平台21CN聚投诉的案例需要时间。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增多的新的投诉,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拼多多正视问题的诚意到底有多少?
三、第三方投诉维权平台上针对拼多多的维权案件不断增加
从3月22日那篇文章算起,到今天为止,不到3个月的时间,在第三方公益投诉维权平台上,针对拼多多的维权案件,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与其合作的商家,都在不断增加,而且维权的主张也是“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种是与拼多多的合作商家主要投诉拼多多蛮横乱处罚乱扣款乱压款。另一种是个人消费者投诉拼多多的商品品质和物流配送等。
能够同时把个人消费者和合作商家都怼的四处投诉维权,这恐怕是拼多多当下主要面临的问题。这表明,拼多多“社交+电商”的模式,面临着大的考验。
以下或是在第三方投诉平台的投诉个案,或者是投诉专题,或者是集体投诉的案例。感兴趣的读者或者粉丝,可以自行搜索第三方平台上的内容,重点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详细加以了解。
与此同时,在本文也特别强调,拼多多如果真的有足够的诚意正视问题,也不用先倡议行业一起推动图片识别、AI巡检技术的进步了,还是先在自己的客服侧把那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实名用户投诉处理好。这样或许才更有资格来向全行业发起倡议。
四、延伸,被忽视的拼多多的所谓消费升级概念下的人群
拼多多从成立到现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超过3亿的用户规模,通过微信这个社交平台,以所谓的“社交+电商”的概念切入,快速扩张用户规模。显然,社交是其用户规模增的基础,而价格便宜是通过社交平台能快速传播的根本。拼多多的用户人群,我们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互联网用户尤其是手机用户的规模增长和人群分布的数据上,也可以发现一些目前已有的文章中容易忽视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个人分析认为,是构成拼多多用户的重要人群。这就是那些原来不太具备用电脑上网现在能够通过手机上网或者用手机APP的人群,主要包括年龄主要在四十到五十之间的从农村转移到乡镇或者从乡镇转移到城市的一代务工人员、年龄在20左右年轻的受教育程度不够早已工作的二代务工人员等等。这一批人群,属于另一个层面需要进行消费升级的人群。而拼多多满足了他们所谓的消费升级的需求,尽管他们也还可能会使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但是拼多多更低的价格更吸引他们。
这部分人群,在购买到了品质有问题的商品的时候,他们进行维权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够。
总而言之,拼多多所谓的“社交+电商”的模式,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价格和商品品质之间的平衡点掌握上。从过去发生的案例情况来看,当无法有效控制的时候,就可能牺牲消费者或者合作商家的利益。尤其是牺牲其合作商家的利益,以似乎体现拼多多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决心。但这往往更多有赖于监管环境的变化。
因此,拼多多现在的问题,也许需要监管者更加重视,才可能更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至于像21CN聚投诉这样的第三方公益投诉维权平台,在其维权影响力不足以给拼多多的利益造成较大的冲击的情况下,是不会太加以理会的。这也是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投诉维权处理率不够的关键原因。
一句话,拼多多模式所带来的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资本推动下的野蛮成长模式,需要监管者更大的作为。靠企业自律或者所谓的道德血液,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