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8-28 08:17

从滴滴到嘀嗒,你们自欺欺人的样子真有趣

不到100天,滴滴顺风车连续出现2起女乘客被司机强奸杀害的恶性事件,而在乐清事件发生2天后的周一早上,App Store热搜全部是打车软件,美团、首汽、Uber、嘀嗒拼车甚至蹿升100位上到了App Store总榜的第七。

但嘀嗒拼车和滴滴顺风车是同样的模式,美团打车和滴滴转车的模式也是一样,Uber中国还被滴滴收购了,与此同时滴滴管理层并没有像之前那样道歉,更多的是自媒体们开始在各个平台上嚷嚷着关停滴滴......当事情发生之后,无论是滴滴、用户、媒体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危险就会过去,你们自欺欺人的样子可真是有趣。


一、滴滴的自欺欺人:为了规模和营收,风险可控就没有问题


滴滴管理层在自欺欺人。


正是滴滴的不作为才造成了成立6年以来,媒体公开报道及相关部门处理过的性侵、性骚扰事件高达50起,其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有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数据来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统计)


这还不包括更多的未被报道或被滴滴公关的案件,比如微博用户“资深金融小邪女”爆料,滴滴柳青亲自处理过深圳女教师被杀案。


滴滴的自欺欺人来自于管理层对于利润和规模的疯狂追逐,6年总融资超200亿美元,估值超过600亿美元的滴滴,快速成为国内交通领域的绝对领导者。资本的追捧让滴滴领衔TMD的最高估值,成为仅次于BAT的小巨头。


但也正是如此疯狂的发展速度让滴滴红了眼,上一个和滴滴一样的公司叫百度,全民公敌的接力棒从百度交棒到了滴滴手里。


1、忽略顺风车社交场景的安全性


从顺风车诞生之初,顺风车总经理黄洁莉刻意将滴滴顺风车打造为线下版高端陌陌,通过社交和评论模式,以及持续的“约”为主题的广告宣传,让滴滴顺风车变成了一个约的平台。


但是黄洁莉忽视了在一个封闭的车内空间和一段路程中,女乘客可能遇到的巨大安全隐患。这对她来说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她要的是100%的顺风车市场份额。所以,有人调侃:“滴滴顺风车本来是一款想让大家通奸的产品,没想到弄成了强奸。”



2、滴滴自欺欺人地认为风险可控就可以继续发展业务


摩托罗拉提出了6sigma的管理方法——如果100万件产品的次品率低于3.4个就被认为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程度,这一管理办法被国内外众多企业所使用,我相信滴滴也在使用6sigma标准。


2017年滴滴内部的安全沟通会上提出的数据显示,每100万个滴滴行程中有至少1起伤亡事件,这远远低于6sigma标准。从管理上说,滴滴的管理非常强势。


但滴滴忘记了,面对用户人身安全时所有的风险都应该尽量降低为0,否则每一次人身伤亡都是巨大隐患。滴滴2017年提供74.3亿次出行服务,若以百万分之一的人身伤亡率计算,滴滴2017年的人身伤亡事件至少有7430起。


3、滴滴自欺欺人地认为网约车是高端局并不会有安全隐患


网约车领域最稀缺的不是用户而是司机,所以滴滴需要尽可能网罗更多司机才能形成自己的壁垒打压竞争对手。滴滴顺风车准入门槛极低,可以说年龄适合有车的都加入,相当于没有准入机制。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此前神州租车PR战,还抨击过滴滴上有数千名有犯罪前科的司机。


滴滴刻意忽视了平台低准入门槛的超过2100万的年活跃司机,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部分司机在任何场景都可能犯罪。比如乐清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在57个现金贷平台有申请记录,前一天还试图侵害滴滴女乘客被投诉。在乘车过程中一对一的私密空间极有可能引发更高概率的犯罪可能性。


二、自媒体的自欺欺人:关停滴滴顺风车业务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滴滴事件发生后,除了主流媒体报道外,最热闹的莫过于自媒体。


滴滴的百度指数从5000飙升56倍,达到了28万,微信指数从800万飙升29倍到2.3亿。以8月27日数据为例,虎嗅有14篇与滴滴相关的文章,微信公众号关于滴滴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一篇篇10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滴滴顺风车的前世今生,但也让恐惧蔓延。甚至一些自媒体为了阅读量而快意恩仇,提出了诸多自欺欺人的论断,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要求滴滴关停顺风车业务。


各种媒体和自媒体都在关注滴滴事件,很多的用户也对滴滴感到愤怒以及对网约车安全发出质疑,以至于笔者上海的女同事大都表示不敢坐滴滴而选择公关交通或其他打车软件。然而,在跟风背后是相当一部分自媒体的自欺欺人。


1、自媒体自欺欺人地认为关闭滴滴顺风车是最好的选择


滴滴顺风车是消费降级产品,大多数用户是因为专车太贵而选择顺风车。笔者估计,顺风车价格约比专车便宜40%~50%。滴滴公布的数据显示,滴滴顺风车日订单数占到滴滴平台总日订单数的8%,日均订单量约200万单,注册乘客1.6亿人。但这群用户会选择顺风车,大部分是因为很少坐专车或者根本打不到专车。


如果滴滴顺风车关闭,这群用户只会有四种流向:换专车、换其他顺风车、换黑车、公共交通。


但很遗憾,当网约车成为用户生活习惯时公共交通的消费方式就很难回去了,而专车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高频消费。因此摆在用户面前的要么是其他顺风车,要么就是黑车,其他顺风车的安全性真的比滴滴好吗?我看未必!而黑车的安全隐患又比顺风车大得多。


2、自媒体自欺欺人的认为没有滴滴就不会有犯罪


在乐清女乘客被侵害的案件中,司机身负57个现金贷平台的借贷,而且此前已经骚扰过一位女乘客,其中滴滴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乐清女乘客的遇害。这当然毋庸置疑,但是是否没有滴滴顺风车,该犯罪嫌疑人就会停止侵害呢?很遗憾,并不是。


作为一个大众观念上的loser,选择拥有认证记录的滴滴作案,充分说明了犯罪嫌疑人已经想好了结果。此前河南空乘遇害案的犯罪嫌疑人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魏武辉老师甚至认为乐清案的司机存在“模仿犯罪”的可能性。


这才是最恐怖的,这些不安定的犯罪因素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他们可能与白领没有任何交集,他们侵害的对象可能是厂妹或者小城市的居民。但现在滴滴提供了媒介让他们来危害“我们”的人身安全。


即使没有滴滴,同类的违法犯罪依然在某个白领看不到的角落里发生。笔者做个悲观的预测,类似的恶性违法犯罪可能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3、自媒体自欺欺人地认为滴滴助长了侵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强奸杀人等恶性事件越来越频繁,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强奸杀人以前的犯罪率更高,那为什么并没有被感知到呢?因为互联网不发达而且更多的受害者处于隐忍状态。


互联网让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让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放大。在审核和用户服务上滴滴的确助长了一部分犯罪分子的犯罪,但比起传统出租车,其安全性仍然有极大提升。


传统出租车因为没有GPS,乘客司机双向定位犯罪率只会比网约车更高,同时出租车的安全隐患也比网约车大的多。2016年封面智库发布《中国移动出行安全报告》数据显示,滴滴全国范围的刑事案件数量,仅为传统出租车的1.2%。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出租车万车伤亡事故为32起,万车死亡率为5.39%(含交通事故),刑事治安事件则高达1067件。但滴滴的人身伤害市场是百万分之一。


在这里不再继续展开,可不管大家承认与否,引发用户激烈讨论的原因是因为滴滴将犯罪因素带到了“我们”的身边。但在不安和愤怒之下,很多人却没有去思考背后的原因以及关闭顺风车后的后果。随着滴滴风波的加剧,在今年7月13日宣布进军顺风车业务的高德地图,也已经于8月26日宣布永久下线顺风车业务。


三、用户的自欺欺人:卸载滴滴,安装嘀嗒拼车、美团打车


用户都是敏感的,也是喜欢用脚投票的。


在第二次大规模报道乐清事件后,越来越多的用户卸载滴滴,但是滴滴和快的培育起来的网约车习惯却不会消失,那用户自然要进行平台转移。因此在昨天(8月27日)就出现了文首的一幕,用户疯狂下载滴滴、美团、首汽、Uber、神州等打车软件,并且将软件送上了免费榜单。


但这同样是“鸵鸟式”的自欺欺人,因为所有的打车软件面临的问题都是行业性的问题,滴滴顺风车面临的问题其他顺风车品牌同样也会面临,而且小品牌面临的风险更大。


用户自欺欺人地认为其他未爆发危机的品牌一定比滴滴好。


网约车目前全部都是靠烧钱维持运营的,各家都在疯狂抢占市场份额。而且网约车市场从0起步到现在仅有6年时间,发展并不成熟,这就意味着滴滴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网约车平台都会面临的问题。


滴滴顺风车面临的安全隐患,在其他平台(比如嘀嗒拼车)上只会更大。因为在争夺司机的白刃战中,对司机倾斜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司机,行业非龙头企业只会给予更低的准入门槛和更高的补贴才能从老大手中获得份额,一如被淘宝赶出来的低价低质卖家,要么去了京东要么去了拼多多一样。


而滴滴顺风车的准入门槛那么低,只要会开车就能注册成功,其他平台的准入门槛只会更低。


因此,在以司机为核心而司机也是最大安全隐患的顺风车领域,每个平台都面临同样的系统性安全风险,而小企业的安全风险则更大。滴滴在前几天又开放了“害死”河南空乘女乘客的用户评价机制,也被认为是“害死”乐清女乘客的原因之一,但在嘀嗒拼车等拼车类软件中该功能同样醒目。


四、用户的解决办法,培育行业竞品


在河南空姐遇害案之后,滴滴有过短暂的整改,但仅仅过去了不到100天,滴滴又发生了乐清女乘客遇害案。直到舆论汹涌,滴滴才不得不全国下线顺风车业务进行整改。


顺风车的安全隐患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的。


顺风车的产品本质就注定了它是一个低准入门槛低价的业务。顺风车当然可以提高准入门槛,甚至将准入门槛提高到快车的水准,但是一方面提升准入门槛势必会造成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发生在司机与用户之间的犯罪案件可能同样不少。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会出错的事情总会出错,安全隐患迟早会发生。所以顺风车业务包括滴滴的专车业务迟早还会出现问题,昨天(8月27日)名为S的女性网友就遇到了快车司机为躲避警察查驾驶证,而以130迈的速度逃警的事件。


依靠政府监管并不太可能,否则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难打车。唯一的做法只能靠自己,那就是扶植一个竞品,让两个品牌互相竞争提升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户有可选择的余地,也才能保证网约车的滴滴和其他从业者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以及服务,用户的安全性才能有所保障。滴滴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应该结束了。



其实,文首提到的鸵鸟将头埋入沙子自欺欺人的故事早就被证明是假的,而笔者仍然以它为引子引出全文,何尝不是自欺欺人呢?希望网约车行业(无论是顺风车还是快车)都能得到真正的整改,并且带给女性用户更安全的服务,而不是发生侵害后的3倍赔偿,希望所有的女孩和妈妈安全健康


作者:毛琳Michael,互联网市场从业者,微信公众号:凤毛麟角(fengmaolj),微信:361986574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