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2-16 12:22

远离都市繁华的异域村庄,为何总是吸引游客前去拜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杂志 (ID:GlobeMagazine),作者:顾功尧,编辑:刘娟娟、林睎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远离都市繁华的异域村庄为何总是吸引游客前去拜访,以伊朗的阿比扬奈村、摩洛哥的艾本阿杜堡垒和突尼斯的谢比卡绿洲为例,展示了它们独特的文化和景观。

• 🌴 这些村庄与都市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给游客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 🏰 村庄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令人惊叹,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异域文化和古老历史。

• 💦 村庄中的河谷和绿洲为这些地方增添了生机和美景,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关注。

远离都市繁华、生态环境艰苦的村庄,若是再叠加了异域文化,对远来的游客就愈发显得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甚至生出一丝浪漫的气息。即便是蜻蜓点水般匆匆而过,游客也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


摄影:顾功尧,隔河眺望艾本阿杜


游历世界中这样的一些所在,偶尔回忆起来总能让人心潮起伏。


一、花头巾点缀的阿比扬奈村


卡尚和伊斯法罕是伊朗很有名的两座旅游观光城市,这两个城市的中间地带有一个阿比扬奈村,游客从卡尚包一辆当地人的小轿车向南出发,大概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即可抵达这里。这座村子只有百余人口,但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可说是确确实实的古村落。


车只能停在村外,游客们可以信步在这个山麓缓坡间的村子里游走。与来时路上连绵的灰黄色调戈壁荒原不同,此地的土壤因为富含铁的氧化物而呈现深沉的赭红色。纵横交错的村道两旁,村民就地取材建造平层或者两三层的房屋,红色便成了这些房屋外立面的主色调。


我在某个初春时节造访了阿比扬奈村,当时村道边、院墙内外的树木大多尚未生出绿叶甚至新芽,色彩略显单调。稍稍为这里添上一抹亮色的,就是本地妇女的头巾了,一概是大幅的白底方巾,上面点缀着艳丽的花朵图案,和伊朗大多数地方纯色朴素的女士头巾迥然不同。


这也正是阿比扬奈村被视作伊朗难得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许多伊朗本国人也为此来这里旅游。从村民的传统服饰到他们所使用的方言,阿比扬奈村因地处山区而无意间保留了或许可上溯至古波斯时代萨珊王朝的风貌。


我在村中刻意避开游人众多的主要街巷,尽量捡些安静甚至僻静的小巷穿行,偶尔可以见到用古朴的陶罐作为蓄水池的“土法水龙头”,或者只有两三只小羊的羊圈,此时已近正午时分,但抬眼望去似乎看不到袅袅炊烟。


我们回到村子里相对热闹的主干道上觅食。所谓主干道,实则宽度只够通行驴车而已。不必指望在这个小村子里找到什么像样的饭馆,之前我在网上攻略里便读到有人提及村中有老婆婆坐地出售某种蔬菜汤,果然被我们在村中一座清真寺的门口迎面遇到。


这几乎成了游客在此果腹的必然之选,甚至称得上一道风景:铝制大锅和一排一次性塑料碗就地摆开,老婆婆有条不紊地从一口锅中舀出漂浮着绿色菜叶的浓汤,将每一只塑料碗装填至八成满时,再从另一口锅中舀出半勺浓郁的奶汤,浇在菜汤上。食客从地上捧起这么一碗汤,或蹲或立,咬一口烤饼就着一口汤送下,因陋就简,倒也吃得舒服自在。


当我们走出村子,去寻找我们的包车继续前往伊斯法罕,又才发现村外稀疏的果树林中,有些伊朗本地的游客正铺了毯子在地上野餐,那种闲适的乐趣,却不是我们这样赶路的背包客所能享受到的了。


二、戒备森严的艾本阿杜堡垒


与宁静而不失生活气息的阿比扬奈村相比,摩洛哥南部位于高耸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之间的艾本阿杜堡垒,明显透着一股迥然不同的气息。


因为干涸已看不见一丝水痕的河谷,将这座被城墙碉楼环绕的堡垒与通行汽车的公路隔开。游人须下车步行走过一座水泥桥方能靠近它。因此,过桥前的河床边是眺望艾本阿杜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一眼望去,光秃秃的小山拔地而起,只有在紧贴着河床的地方生长出沙漠绿洲中常见的棕榈树和橄榄树,高低错落。而在山坡伸向河床坡度较缓的一侧,一座座棱角分明的土质建筑次第排列着,或许有些可以称作民居,但我觉得将它们称作碉楼更为妥当。


大概由于常年的风沙不断,或许也有军事防御方面的用途,每一栋碉楼的开窗数量都有限,每扇窗的尺寸也很逼仄。只是在少数几处楼顶上,可以看到晾晒衣服床单的景象,稍稍增添些许生气。


据了解,不少以北非作为故事背景的电影会来此取景,而摩洛哥南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让艾本阿杜早在1987年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不过,即便名声在外,我们去拜访时也并没有遇上人流如织的游客,只见村口低处的几座房子有人敞着门售卖旅游纪念品,顺着迂回上山的坡道途经其他更多的房间,大多门窗紧闭,不知是已人去楼空,还是当地小心谨慎的传统心态延续。


靠近去看,这些建筑的外立面覆盖着本色泛黄的干泥,而道路用十几厘米见方、不甚规则的石块铺就。此地海拔不低,有一千余米,我们缓步上行竟然觉得有些气短,这似乎又能给军事防御带来多一分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介绍,眼前所见建筑建设时代不会早于17世纪,但从其建筑风格和技法仍能看出千年上下靠近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传统。


终于攀上了山顶,最高处迎风矗立着孤零零的一栋碉楼,兴许是作为瞭望塔而存在,大门敞开着,内里空无一物。从这里向下环顾四周,心中不得不感慨人力创造的奇迹,竟能在荒漠戈壁中营建出如此规模的建筑群,同时也更加能够理解在此选址建堡垒的目的——扼守商道途经的水源绿洲,又居高临下俯瞰远来的商队或者盗匪。


那一刻,不由得联想到河西走廊上的嘉峪关,以及敦煌城外的阳关,只是艾本阿杜这里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一些。


三、小溪潺潺的谢比卡绿洲


同样是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边缘绿洲,突尼斯这一侧的风景和摩洛哥又有些不同。从突尼斯南部的主要城市托泽尔出发,有一条很适合一日游时间节奏的旅行线路,串联起谢比卡、塔梅尔扎和米德斯这三个很值得观赏甚至徒步探索的景点,这其中谢比卡绿洲尤其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从地势来讲,谢比卡处在一整片荒原之中,河流或者说小溪在地面上切出一道蜿蜒的河谷,高大茂盛的棕榈树沿着河谷紧密排布,在地平线上清晰地勾勒出河谷的曲线。谢比卡所在之处,山坡逐渐隆起,几十间土房错落着沿山坡缓缓升高,从建筑比例和体量上又与摩洛哥艾本阿杜堡垒不同。


山坡最高处,坡度陡然提升,并不适于修建房屋,却天然形成了一个垭口,好奇心重的游客陆陆续续攀爬上去,穿过垭口去探索另一侧的风景。在这个垭口的旁边,立着一只用本地岩石雕刻而成的羚羊,头朝向垭口的风向。站在河谷中向上仰望,这只羚羊雕像在清澈无云的蓝天映衬下,更显身形健硕、意气风发。


差不多两千年前,谢比卡就被用作罗马帝国在北非的前哨。上世纪60年代,一场洪水冲毁了当时的谢比卡村。如果了解一些这里跨越千年的历史,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或者揣摩这样一只羚羊雕像所传递的精神气质——不畏自然或人为的挑战,坚忍不拔。但是,那一场洪水杀伤力不小,导致今天游客所见的谢比卡村更像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十室九空。


当我向河谷下面走去,很难想象眼前这条不过一两米宽的小溪是如何在雨季来临时爆发出冲毁山坡上村庄的力量的。水流清澈见底、潺潺从谷底淌过,婆娑的棕榈树影倒映在水面,走在溪边,会有那么一刹那忘记头顶上岩石裸露的荒原山丘。


这溪水一直向下游流去,在几公里外的塔梅尔扎冲开宽广开阔的河滩,忽而又出现一段落差数米的小瀑布,带来一阵惊喜。这也是突尼斯这一地风景与前面提到的伊朗或者摩洛哥两地的大不同之处,毕竟有水则灵,哪怕只是涓涓细流。


谢比卡或者塔梅尔扎两处村落的路边食铺也更具规模一些,搭起连绵的遮阳棚。在一家能提供几十把高矮不一的板凳和靠背椅的店铺,一位帅气小哥现场摊制当地煎饼。顾客可以选择往里面加些奶酪或少量的其他配菜,再另外买一杯北非特色的薄荷茶呷上一口。在这北非腹地大漠边缘,夫复何求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杂志 (ID:GlobeMagazine),作者:顾功尧,编辑:刘娟娟、林睎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