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2-19 08:48
高合停工停产6个月,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 (ID:chaping321),作者:脖子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新能源车企面临的困境。作者指出,制造汽车需要巨额投入和时间,因此行业准入门槛高。同样地,手机行业也经历了类似的淘汰过程。文章强调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只有具备差异化技术的车企才能在大集团面前生存下去。

• 💰 车企需要巨额投入和时间,制造汽车的准入门槛高。

• 📉 中国新能源车企面临停工停产和倒闭的困境。

• 📱 手机行业的淘汰过程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参考,只有具备差异化技术的车企才能生存下去。

不知道大伙发现没,最近倒闭或者快要倒闭的车企,好像变得越来越多了。


威马前脚才刚走没多久,前两天又有媒体爆料,说中东土豪当时答应要给高合的巨额投资,压根没有谈妥。


截图自:新浪微博


还有许多网友曝光,说高合不仅车交不出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甚至连展厅都租不起,纯纯要跑路的节奏。


虽然之前他们辟过谣,但就在今天,高合干脆就直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


截图自:新浪财经


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余大嘴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到了 2030 年,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 5 家。


米车的雷军,零跑的朱江明甚至是高合的丁磊,其实也都说过类似的话。


反正就是不挤到头几名,日子就没法过。


合理吗?好像也合理,毕竟连高合背景这么硬的公司都快玩不下去了,说明现在的市场竞争真的是很激烈。


不合理吧,好像也不合理,毕竟现在市场上卖得还不错的车企,满打满算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随便摘出一个都是一身的绝活。


要说过个十年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起来好像也有点夸张吧?


今天脖子哥就来给大伙盘一盘,余大嘴和雷布斯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


要说造车这事儿,大伙可能会觉得只要钱够多,零部件都找供应商买,是个人都能干。


但放在整个制造业里来看,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仅超级花钱,还超级花时间。


从流程上看,想把一台车从图纸上搬到商场里,大概要经历立项、研发、验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这几个大阶段,每个阶段还能再分成很多小项。


图:知乎@宛宛


里头随便挑一个,背后都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入。


就比如研发,大众之前就说过自己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 22 亿美元,这里头除了大头是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外,像模具开发、样件制作、实验测试这些环节也都是嘎嘎费钱。


图:汽车智库


风洞测试知道吧,就 MEGA 和 SU7 都吹过的那个,一小时 3 万块,试验一次就得花出去一台车的钱。


最终可能就是能让后视镜的造型好看点。


生产制造环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别看汽车的工厂里看着好像很简陋,你就站在里头随便指,甭管指到啥肯定都贵得离谱。


产线上的机械臂,差不多 100 万一个。边上那个铁坨子压铸集群,一套小几个亿。


就连地上这些运零件的 AGV 小车,都得十几二十万一个。


所以,想要自己造一个工厂基本就是几十亿打底,上不封顶,可能还得造好几座。


这还只是能花钱解决的部分,就算啥都搞定把原型车做出来了,还得把它拉到不同的实验场地做整车匹配、电气架构、动力标定、安全检查等种种验证,还有高温、高寒、高海拔地狱级耐久测试等着。


要是没过,就得打回去重做。


一来一回,打磨一个好产品大多都得花费个好几年的时间,没点家底还真就耗不起。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都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也就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弱者变得越来越弱。


那些销量特别好的汽车集团因为能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就能把更多的钱花在研发新产品、扩建新工厂上。


每隔一两年就能搞出用上新技术的新车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的车,就这样一直滚雪球。


滚着滚着,那些销量不太好、没钱搞研发、产品越来越落后的小车企就被滚没了。


运气好的,像劳斯莱斯、 mini 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就会被那些大集团收编。


运气不好的,像什么罗孚、萨博之类的,就彻底变成时代的眼泪了。


这也就导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品牌数量一直在减少。少到现在,就变成了少数几个大集团,各自带着手下的牌子们相互竞争。


前十个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或者集团,就占了全球销售份额的 75% 。


图:Counterpoint


真就和余大嘴说的一样,不剩几个头部玩家了。


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诶,打住,这都是以前油车的历史了,现在新能源的迭代速度已经快了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之前高了,得按电子产品算!


那我们就来看看电子产品领域的规律是啥样的。


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 2017 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 720 多个手机品牌,截至去年就只剩下 250 家了,嗝屁了接近三分之二。


图:Counterpoint


当年什么金立、波导、锤子,甚至连 HTC 、诺基亚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品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为啥?原因和汽车如出一辙,就是想做小品牌实在太难。


虽说表面上造手机很简单,大家还老调侃说谁还不是个供应链整合商,但这就真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做不成主流。


就不说苹果和华米 OV 这些大厂,每年会花上百亿上千亿做研发了,单就市场上的顶级供应商,也不是想用就用的。


传说雷总当年为了拿下三星一流的屏幕供应,前后飞了好几次韩国,低声下气地才搞定了那些三星高管。


当年锤子吐槽富士康产线不行,把富士康给气走了,后面良品率就变得更低了。


所以说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出货量贼大的大厂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搞得现在一两千的价位里,都能见到用上 1T 内存、高性能芯片、超级快充和 1 亿像素相机的性价比怪兽了。


这让那些杂牌手机怎么玩,直接就被卷没了。


导致最后的主流玩家,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了。


比如果子,在近十年里头的每一年,都能以不到 20% 的市场占有率,获得 80% 上下的市场利润,最恐怖的时候甚至蹦到了 91% 。


图:Counterpoint


去年全球销量前 5 的手机品牌,合起来也吃下了近 7 成的市场份额。


剧情和汽车那边简直一毛一样是吧。


其实类似像手机格局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现在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这些老炮儿了。


最近几年大火的动力电池,卷到现在也马上就要变成宁德、LG 和比亚迪三足鼎立了。


所以啊,但凡是涉及到科研、生产和制造的超重资产行业,最后大概率都会变成赢家通吃的情况。


那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内的车企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少呢?


我觉得是会的。


因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决定一个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严。


以前,车企能不能活只需要看政策。


就像当年的新能源“国补”,那直接就是把真金白银的补给车企,砸钱鼓励大家做新能源车。


只要你想做,就有补贴拿。


从 2010 年开始到现在的十三年里,新能源国补总共补了得有 2000 多亿,最高的时候一年就补了 400 多亿,直接催生出了一大批只靠 PPT 和车模就能骗到补贴的假车企。



2018 年之后,国补开始减少下滑,到了现在彻底归零,那批车企顺道也就GG了。


现在,车企过得好不好得看自己的家底。


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虽然蔚小理这些品牌都活下来了,但因为像是自动驾驶、电池电驱这些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不仅每年还是要花大价钱搞研发、多建产线保证交付的速度,还得支持销售网络的日常开销。


像比亚迪,别看它去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亿,但它总的营收估计有四五千亿。


相当于每个月,都得花几百亿用于维持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


啥概念呢,波音 737 700 的价格是 7700 万美元,比亚迪的花销一个月能买大几十台。


体量没这么大的,理想,一个季度的开支也有一百亿左右;小鹏,小几十亿;最狠的就是蔚来,每个月还得亏上个十几亿。


这么没有上限地花钱,真不是一般品牌能顶住的。


就比如已经破产的威马和“停工停产六个月”的高合,就是因为一边在咔咔烧钱,另一边车子少人买,许久没能盈利,最后把底裤烧穿了。


所以大伙可以看看现在还有啥品牌是只有声量没有销量的,下一个没准就是它。


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在巅峰的时候,同时存在过 1500 个汽车品牌。


但最后他们因为技术路线太像,要么就是被通用和福特用技术类似、价格更低的产品挤死,要么就是成了巨头的一部分。


有幸存者吗?有,很少。


比如特斯拉,不仅活过了一轮轮的淘汰赛,还慢慢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自己成巨头了。


要说为啥,因为它手上的技术,像自动驾驶、电路集成和材料技术,当时世界上的几个巨头手里都没有,没法用类似的产品把它卷死。


所以特斯拉不仅活下来了,甚至直接开启了世界新能源大赛的序幕。


这说明啥?说明想要从巨头的手里活下来,唯一的方法就是抢在他们前头把优势占住了,让他们无路可走。


回过头来看国内,虽然很多新势力已经赶在大集团的前面,又是搞纯电架构又是搞智能驾驶,甚至像理想这种专注家用赛道的品牌,都已经撬动 30 万以上豪华车型的基本盘了。


可只要巨头们看到哪个细分市场有价值,自己手上又有对应的技术,那往里进军肯定就只是时间问题。


还是用比亚迪举例, 2024 年比亚迪的销量目标估计会在 360 万台左右,只比去年多了 60 万台。


这么不激进的目标背后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它今后的方向是在稳住基本盘的时候,去拓展那些更小众的市场。


所以,现在比亚迪的下头已经分化出了仰望、方程豹这些中高端的小众品牌,智驾智舱什么的也都安排上了。


还不止它,像吉利下面的极氪领克,最近也跟开了窍一样,搞出了好多又便宜素质又不差的车型。上汽的智己,马上也有大批新车加入战斗。


在这些集团慢慢拓展领土的时候,如果新势力手上没有差异化的技术,结果必然是被吞并或是消失。


所以我觉着,之前的大浪淘沙只不过是开胃小菜,新能源的决赛圈现在才刚刚开始


2023 年淘汰了两家, 2024 年可能就是 3 家甚至是 4 家。


看看现在还活着的车企们,大伙觉得,有谁是能活到最后的呢?


图片资料来源:

[1]12013-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明年智能手机市场将全面反弹

[2]Nearly 500 Brands Exited Smartphone Market During 2017-2023

[3]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正式诞生!PSA与FCA将于本月16日完成合并

[4]比亚迪2023年度业绩预告:盈利增长74%至86%,新能源车销量创新高

[5]四部门发布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通知

[6]威马破产:车机变砖、售后无门,10万车主选择自救

[7]91%的利润流进苹果口袋 最赚钱国产手机每台仅赚100元

[8]“炮王”的回归之路 22亿美元砸在高尔夫上 是挥霍还是质的改变?

[9]网友爆料高合:供应商不发货,现金流也断,会是下一个威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 (ID:chaping321),作者:致命空枪,编辑:脖子右拧&结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