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2-19 11:58
第一份职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我们是四个志趣相投的高中好友,有近二十年友情打底,大家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城市摸爬滚打,有各自的专业认知,有各自的生活理念,也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始终保持着宿舍卧谈会式的交流,所以我们把这一系列交流命名为“关灯扯谈”。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锄头(ID:yanxiaochutou),作者:关灯扯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是一组高中好友关于职业话题的讨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并探讨了职业选择的随机性和个体崛起时代的职业思考。

• 🎯 职业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好奇心、环境和个人性格。

• 💼 职业选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积累燃料和专业壁垒。

• 🌟 个人力量的崛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个体可以通过直播等方式快速积累收益。

一、为什么聊“职业”?


严复初:我们四个高中同学决定一起来聊一聊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内容行业的创业者。


何志军:我是何少,从事互联网电商行业,差不多十个年头了,毕业之后一直在做这个行业,前八年在阿里巴巴,后三年在拼多多。


郭开敏:我是老郭,是一个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在北京待了六年多,现在到南京三年多,之前在广西师大,现在是在凤凰出版集团。


窦魁:我是窦魁,是一名国企的财务工作人员,工作之余对金融有一点研究。


严复初:职业这个话题是发起人是何老师,先说说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


何志军:工作了将近十年,今年差不多35岁了,回头去看了一下自己的履历,我对职业这件事情有一些困惑——如果我离开这个公司或者离开这个岗位,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到底怎么去做长远的职业规划?我之前有思考过,但没有思考得那么长远。


这段时间在看一本书《远见》,也提到了如何去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刚才我们互相介绍自己,第一时间介绍的都是跟自己职业相关的一个标签,我们四个人一直没有变换过自己的职业,因为职业变换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不太好,刚毕业的师弟师妹也在向我咨询,职业规划该怎么去做,他们也很困惑。如果今天我们讨论职业的东西,对年轻人有一些启发或者共鸣,能帮助到他们,我想是讨论的一个意义所在,这些是我当时想要聊这个话题的背景或动机。


今年年初我有一个想法,除了这个工作或职业之外,是不是还有第二职业曲线的东西,但后来尝试发现我从事的职业跟我后面所做的事情是分不开的,很难突然生出来另外一件事情去做。我觉得咱们同龄人,怎么去看待自己的职业,怎么去理解自己这份职业对自己的一些影响?值得聊一聊。


二、我们的第一份职业


严复初:先开始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的第一份职业给到自己的启发或者影响。


何志军:我先说一下我是怎么开始从事互联网电商行业的。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一直思考自己将来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但不知道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具体要做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做什么样的职业。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自己也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方向,一直在探索,直到大三的时候上了一堂电子商务课才有了启发,老师介绍了当时比较新型的电商行业和一些电商公司,包括像阿里、京东等,讲了一下电商企业的发展史以及里面的传奇人物故事,比如马云、十八罗汉、刘强东中关村创业等,我觉得这个行业挺有意思的。


再加上我身处杭州这样一个电子商务之都,周围的人们每天都在网络购物,我来自于西北的一个小城,以前日常的购物都在线下进行的,上大学开始,所有的购物直接在网上进行,我就感觉生活购物发生了很大的一个变化,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把我引导到电商这个行业上面。


大三下半年的时候,恰巧有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我们学校招实习生,我去听了一下,发现挺有意思,这家公司正好是阿里离职的几个员工创立的,我就想去试试看这个行业到底在干什么,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就去实习,开始了电子商务这个行业,毕业各种因缘巧合,进到了阿里巴巴,开启了自己正式的职业生涯。


我复盘了自己选择职业的动机是来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让我开启了一个职业,再加上周围的环境,大家都在线上购物,我对日常生活消费比较关心,我也隐隐约约地预判到这个行业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是这样开启我的职业的。


郭开敏:我上大学是2009到2013年,当时所在的徐州还是相对比较闭塞的,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也就是中文系。中文系毕业可选择的很多,我首先在心里明确了自己不会去考公和当老师,那时还有一个新闻梦想,所以自然而然地优先选择了媒体。因为之前做过相关的一些实习,就大概了解了这个行业,知道自己不太喜欢去日报类的那些媒体做资讯类报道,还是对杂志、特稿这些比较有兴趣。


在那个阶段,也是基于和包括严老师在内的当时一些朋友的日常交流,就是大家所感兴趣的一些书、一些话题、一些人,比如说柴静、老六、老罗、陈丹青、梁文道等等,我就发现它最后都指向了一个出版社或者说一个图书公司,就是理想国,当时就有了这么一个滤镜,就觉得毕业之后能去这样一个出版社是挺好的,就在心里种下了这个种子。


后来真正要做选择的时候,差点去了小米做阅读的一个公司叫多看,但是我就不像何老师对互联网了解的那么多,那时候自我认知压根也几乎没有,家里也说北京买房之类的压力太大,自己没啥想法就没进一步去了解,就打退堂鼓了,没想到从此职业路径就基本错过互联网了。


后来也是机缘巧合,面试的第一个offer是烟台的一个外宣杂志,聊了觉得还不错,潜意识里对山东人印象比较好,因为确实知道自己心里没有明确的想法,就想一步一步来,后面也就懒得再找了,还没毕业就上岗了。


干了一年多好像已经看到了以后每年也都是重复一样的工作,还是对北京、对出版充满了好奇,念念不忘,等到后来有几个面试机会,就毅然决然离开烟台到北京投奔严老师了,一步一步进入了出版行业,一直到现在,中间虽然换了很多次工作,但基本上都是在出版这个领域里面,内容生产制作、营销、融合出版,重要的环节都干了一遍。


窦魁:我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助理工程师。工作了一小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对这个东西并不是特别感冒,我就决定辞掉工作,想重新选择一个方向。在选择的时候,我就思考了很长的时间,我到底对什么东西更感兴趣一点?最后选择了财经类的专业,去了中央财经大学。临近毕业又面临找工作,我把财经大学毕业的学生找工作的方向,大概做了一个罗列,挨个来看一下,以我为视角,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判断与选择。


财经类学生大部分都是财会专业,有财政的,有经济学的有税收的,有保险的,有金融的等等。这些专业毕业之后,大概主要是有四个方向,去金融类的行业、去国企、去私企和干公务员。


第一个大的方向金融类又分证券,银行,保险基金等等。当时,很多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的学生里面首选就是要去金融行业,因为赚得多,可以说专业性壁垒比较高,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跨进来的。所以大家都是挤破头的想去,特别是证券和基金。


在证券方面,又分为好多方向,有做投行IPO的,主要就是帮助企业做投融资上市;有做固定收益类的,主要是和债券相关,就是做一些固定收益类的交易;还有客户的寻找等等。有做研究员的,深研某一行业去挖掘一些机会,曾经恒大的任泽平就是原来是方正证券的首席研究员,他确实研究能力非常强,但是最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公司。


证券行业,一般来说薪酬是比较高的,一个团队光年终奖就能拿到好几百万,这个比较诱人,但是证券行业也是非常辛苦的,可能要到处飞,不停做项目,有的时候我看他们有好几天不睡觉,几天几夜加班赶IPO上市。


然后就是银行,大家比较熟悉了。对于银行来说是比较传统的一个金融行业。在这里我主要就是区分一下,有总行、分行和支行。你毕业之后能够选择去总行的话是非常好的。如果是分行和支行,那么对不起,一般来说都得从柜员开始干起,那么至于什么时候能离开柜?得看你自己的表现以及你所掌握的资源。


第三个是保险,保险这个我不是特别熟悉,但是一般来说,财经专业的学生去了保险公司之后不是卖保险,重点是制定一些保险的策略,或者管理几个险种,通过管理为公司赚更多的钱,让保险的收益率,这是一个方向。


第四个是基金,基金又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相对来说,毕业能去公募基金会比较稳定一点。去私募基金的话,相对来说就需要一些资源。现在投资环境也都非常不好,很多私募基金是带着资源去投资的。


第二个大的方向是国企,在国企里面,财经类的学校毕业生,一方面是做投融资。这里投融资不是说是去投上市公司买股票,它主要是研究建厂投资、股权并购,还有需要融资贷款发债等等。还有另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做财务。财务人员工作,比如像做决算做报表,这个比较偏会计一点一点的业务;还有做预算的,做费用的,有管成本的等等。


第三个大的方向是私企,在私企里面主要有证券代表,帮助企业做IPO上市。私企好多是排着队等着企业要上市的,这个方向需要人。还有就是和刚才国企里面一样,做财务相关,但是私企里面的财务其实重点是偏融资,就是很多私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能把钱搞到手。


第四个大的方向就是公务员。在公务员里面有几个门类:第一是财政系统、财政局、财政厅、财政部。如果能去财政部是最好的,很厉害。第二个大的系统是税务。以前分国税和地税,现在已经合并了,就一个税务局,能去税务也是非常好的。第三个方向就是选调生,选调生具体去干什么根据地方需要来安排。


我当时在选择的时候,第一是从北京毕业之后,并不打算留北京要回青岛。在青岛并没有特别强的金融单位,青岛这边的银行,总行有青岛银行和青岛农商银行,在城市银行里面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弱的。其他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以分公司为主,没有什么核心业务,所以当时没有选择在金融行业里面找工作。


第二个是国企,当时为什么选择中车,因为当时整个高铁行业发展还是比较迅猛。它也是一家中央企业,是复兴号的制造单位,我当时选择了这家公司。


从工作到现在以来,对于国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稳定”。国企和公务员的性质是非常相似的,一旦有了稳定两个字之后,至少让你消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顾虑,不存在被裁员的风险。


再比如说像高铁这个行业,还有一个好处是属于一种逆周期的行业,比如说经济发展不行的时候。往往是国家会选择去投资更多的基建,通过政府支出方式拉动经济增长。中车在这方面恰恰是受益的,所以从疫情以来,虽然我们订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整个公司的发展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度过了疫情艰难的三年。现在行业已经逐渐转暖,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大的一些发展。


严复初:感觉像是听完了完全不认识的三个人的工作,我大学学的就是张雪峰口中说的最不挣钱的新闻,我第一份实习是在新浪文化频道,一边考研一边实习,当时的手机还没有移动互联网,还是wap,它不是PC也不是移动端,是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


我们做的事情是从全网扒内容过来,按照文化历史相关的一些话题做出来,什么热就发什么,点击量决定一切。那个阶段我了解了网络文学、影视小说,比如《斗破苍穹》,这是我当时第一份实习,开始了解互联网,觉得工作说到底就是网络编辑,没有什么意思。


考了研之后,我想既然是跟影视有关,肯定要去个电影公司去干一干,就去了一个电影公司,当时一个老板莫名其妙发了财,要拯救中国电影,我当时的工作就是做新媒体的运营和策划。


读完研之后就开始考虑,我那时候已经开始做自媒体了,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我很开心的是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地把专业有可能的职业,尽量地多去试一试,去了解一下,在果壳、华策这些公司也是一样,最后好像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那么一步。


我经过了互联网媒体行业,经过了影视行业,大概了解之后,我就觉得不能选这两个行业,比如说互联网行业,如果你没有去盈利部门,你的收入没有多高,我当时做实习的时候一个月2000块钱。后来在选影视的时候,我发现影视行业更是寡头垄断,你是一个明星,你就挣得多,你是一个编剧,你写的很好,除非是顶尖级的编剧赚得很多,剩下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温饱线。


所以毕业后我选择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叫OKCoin,去做市场策划。当时它们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后来老板要求学习区块链、比特币、学习金融知识,这些对我都是全新的领域,但那时候开始理解,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职业影响很大,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自己干。


后来我给自己提的一个要求,就是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会尽可能选择它的底层技术有一个革命的浪潮要来临的时候,所以我自己去做公众号,到后来考虑新媒体行业的创业,核心都是因为我觉得它的技术浪潮已经有了,技术已经帮助我们去做好了各种基础设施,这种时候我们不至于从零开始。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再到AI时代,每一个技术迭代的时候,出现新的内容平台,就一定会诞生一批新的内容行业里吃到红利的人。


三、殊途同归的职业选择


何志军:我有一个好奇的点,因为我、郭爷和魁爷都是选择在某一个公司里开启职业的,严老师其实跟我们不太一样,你是怎么考虑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职业上的一个选择?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严复初:最开始完全是一种无知者无畏。当时在读研的时候,就有人给钱了,说你这个小锄头弄得挺好的,给你一笔钱,你去搞,你能搞成啥样是啥样。那时候的背景是双创,虚假繁荣普遍存在。


大概是在这两年,我开始意识到公司作为社会里面的商业的一个主要参与的单位,在市场里面竞争的时候,创业有点像带兵打仗。这种时候你就要考虑,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劣势在哪里,然后看能不能在不败的情况下逐渐赢得市场。


后来逐渐地就意识到,不管是在体制内体制外,不管是在互联网公司,在传统企业还是在国企,大家每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创业的,因为说到底都是在积累自己职业上面的一步一步的台阶。


有些人可能是坐上了一个慢车,比如说K字头的,有些人可能坐上的是复兴号,有些人可能起步直升机,有些人可能上来就是马斯克。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样,就像我们所在的行业和公司不一样,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我觉得创业可能是其中不确定性最强,同时也是难度相对比较大的,现在想起来就跟高考一样,老想做高难度的题,就发现这个题确实不容易做,尤其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面确实很难。


何志军:你发现职业选择,魁爷是有一些理性分析在里面的,但对比我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有随机性的东西在里面,咱们选择职业,跟自己身处的环境,跟自己的性格,跟当时所处的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


严复初:大家在选高考志愿的时候,其实都不知道那个专业究竟是学啥的,后来读大学选自己职业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好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去请教师兄师姐或者老师,给讲讲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我记得何老师也说过,你的师姐向你推荐了去阿里的机会?


何志军:有时候咱们的职业选择存在突变的因素,我在想我当时选择职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学姐推荐,如果那家创业公司没有去我们学校招聘,我有可能也会从事这个行业,但这种随机性太强了。如果当时没有这两个条件的话,可能我的职业生涯是另外一个故事或者另外一个路径。


窦魁:关于何少刚才这个观点,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我的认知。就比方说我们现在到60岁退休,检验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某个行业、某个工作是不是真正感兴趣,就看他退休之后是不是依然愿意去做这个事。


在中国我相信99%的人退休之后,都是享天伦之乐,或者说到处旅行,做自己爱做的、感兴趣的事儿,比如养个花儿养个鸟。但像芒格和巴菲特他们这样对于投资是执着与热爱,99岁了坐在他们的股东大会上还能再讲五个小时。


一个人从二三十岁的时候从事了一个职业,一直到90多岁去世的时候,还在为这个职业而奋斗,那说明他们是真正的热爱。日本的寿司大王,也是80多岁了还在搞他的寿司,我觉得这些都是真正的热爱,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能干到退休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说明我们是为了职业而职业的,而不是为了我们真正内心想要的东西而去职业。我觉得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何志军:因为提到我这两天看的《远见》那本书,这本书把这个职业分成了三大部分,以每15年算一个阶段,前15年叫做“燃料积累期”,这个阶段是在积累自己的一些燃料和能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的社交关系等等。


前15年,有些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时候随波逐流或被动地从事了这个职业,但是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是在这个阶段里慢慢探索出来的。这个阶段需要你不停地去尝试,试一下这个行业到底是不是我感兴趣的行业,自己愿不愿意在里面投精力进去,还是愿意花多少时间去试。慢慢在这个行业里建立一定的壁垒,把这些燃料能够积攒起来,在下一个15年,可能就聚焦自己的甜蜜区了。


第二个阶段叫“聚焦长板期”,年龄到了40岁到50岁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你在行业专业或者专业里面是有一定的壁垒的,是你的甜蜜区。比如我从事电商行业的,那我对电商行业里面怎么通过网络卖货,怎么运营、怎么组织各个环节的关系等商业逻辑有一定的长板。


退休了之后,是第三个阶段,叫“优化长尾期”,其实到了职业生涯末期,还从事这个行业,可以以顾问的形式继续研究,发挥持续的影响。所以它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延长了,可以长远规划了,而每一个阶段其实又是相互联系的。


四、个体崛起时代的职业思考


窦魁: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直播平民化之后,从明星到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直播去赚一桶金,只要你的内容也好,你的形式能吸引到人,那么你可以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网红。


比如说像董宇辉,他在新东方应该算是一个很普通的员工,但是正因为新东方处在一个转折时期,不能再做教育行业了,转型正好利用了他的特长,他把语言艺术和卖货结合在一起,突然就点燃了很多人。卖书一次能卖出几十万本,对于像郭爷这样的出版行业来说,急需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如果说有个人能把他们一本书一夜之间能卖出几十万本,那我估计是非常稀缺的一种资源和人才了。


随着更多董宇辉的出现,原来很多有平台壁垒的一些公司,逐渐就会把他们这些壁垒给稀释掉。比如说像疯狂小杨哥,我估计这个IP大家都看过,他们最开始就是拍搞笑视频,通过这个方式就把粉丝吸引到几千万,甚至现在都上亿了,转型卖货之后,它天然就变成了有一亿人潜在顾客吸流量的方式,也是一种职业的转变。


比如说大家以前觉得是叫二溜子,就是到处逛大街这种人,以前可能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现在换了一种方式,骑个自行车在街上溜达,都变成了一种网红,都可以通过获得打赏,获得礼物,能够成为收入的一种途径了。我觉得未来的职业可能就不拘泥于像我们刚才聊的这些框架与形式,可能随时随地都是一个职业,随时随地都可以赚到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渠道。


何志军:其实就是如今职业选择的一个多样性。刚才魁爷在讲这个直播带货,网红的崛起,就是如今这个年代个人力量的崛起或者个人力量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崛起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不局限于我们传统主流社会职业选择的框架。


以前我们表达自己要通过文字、图片,这些东西都是有一个门槛的。写文字你得会识字,发图片你得会拍,但是今天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把个人表达的门槛逐步的降低了,我自己想拍一段视频我就能发到网上,尤其那种会表达、有表演欲望的这些人反而在自媒体的时代更容易凸显出自己的价值,反而变成了一个新型的一种职业。我觉得这是跟以前不太一样的趋势,就像之前严老师说的——能写会说是这个时代给予人的巨大红利。


为什么今天直播比较火,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卖货的人更重要,卖的货不重要。咱们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供给特别过剩的一个时代,谁把货卖出去谁厉害,并不是像以前搜索互联网时代,有货放到网上,价格便宜,跟线下一对比你就买了,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已经变成了一个货非常多,会卖的人变得越来越少的时代。


还有一个原因,你能把东西卖出去,别人对你的信任非常关键,那些网络带货主播,像直播四大天王——老罗、小杨哥、董宇辉、李佳琦,都是跟粉丝有一个信任基础。我相信你,你推荐的东西我就觉得靠谱,再加上价格便宜,那我就去买了。在整个商业交易的过程中,个人崛起的力量里面,这种信任关系对卖货非常重要。


郭开敏:随着生产资料的变化,现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工种。倒推回去,我们确实无法预知你未来会从事怎样的行业或者职业,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你看着涌现出来的如此繁复之多的种类或者说门类,我就想到教育问题。年轻的孩子或者年轻的家长,在未来的教育上、孩子的培养上,为了适应未知的、多变的这样一个职业、这样一种身份的需求,那在教育中到底是要去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是变成一个在某一块特别专业的人?还是就着自己的兴趣去深度挖掘?还是去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培养人格、各个方面都去补充?我觉得这种冲击可能又会引发更多的一些思考吧。


说回这个直播,像董宇辉,他是伴随着知识的一个输出,又完成了一个消费场景的构建。还有一些可能就是那种通过恶搞或者是非常无趣、甚至低俗的东西来吸引人的。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播这个行业?因为他确实对应着经济收益、对应着来钱快,这个时候你发现你辛辛苦苦一路读到博,就像最近的热点问题,发现两个博士的结合,生存环境还是如此之艰难。


而你说这种主播,他可能就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标准上就是完全不入流的,但是他在收益上又有一个非常大的快速积攒和积累,这个时候肯定就会带来一种失衡,传统的观点失效,大家都不想工作了,不想去创造价值了,都涌上了这个赛道。你就说教育如何去引导?


我想说这个,也是因为出版这个行业,它也是有一个引导、引领的职能所在,一个是跟什么样的作者、渠道去合作,另一个就是去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包括媒体也是一样的,你是被裹挟着去跟风、去追逐热点,还是去引导一种价值观。


五、结语


严复初:我们今天聊职业这个话题,可能跟信任有关。你说你自己是职业的,或者说你自己从事一个职业多长时间,它其实对应着别人对你的信任程度。你做这个行业做了多久了,意味着你对这个行业的水深水浅了解到了什么程度,也意味着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比如说产业链里面,你嵌入的那个环节有多核心,距离核心有多近。


比如说郭爷所在的出版行业,有一个人从业20年,这意味着他已经是个非常有品牌感,同时也非常有行业影响力的一个人,如果说只是工作了两三年,没什么可说的,你不可能在这个行业里面积累起来信任度、信誉度和影响力。


有些时候会觉得要是这些想法,20多岁的我听到该多好,就可以去更多的去尝试和经历了。


何志军:如果让你重新走一遍的话,可能还是走了这条路了。年龄不是问题,完完全全可以从现在就可以做,我从来不担心年龄对我的限制。


另外,近期听了很多播客里面的访谈,针对30岁出头的中年人,社会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中年危机、油腻感、无趣等等,但我在我身上没有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并没有变得那么油腻,依然对生活、幸福、快乐有一定的追求。


我觉得可以透过我们的一些思考,包括接下来我们可能尝试的事情,比如去各地方游荡一遍,录制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有启发性的东西,尝试生活或者职业新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锄头(ID:yanxiaochutou),作者:关灯扯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