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1-27 14:22
贫穷的位置,只应在博物馆里!读《贫穷的终结》

《贫穷的终结》的作者杰弗里·萨克斯,他曾经为东欧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兰的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休克疗法”。在书中,萨克斯提出如下建议:

1. 成立全球救济极端贫穷的基金会 
2. 抨击美国以军事打击代替和平救助 
3. 富国应该担负起救助穷国的责任和义务 
4. 在穷国打击腐败 
5. 消除传统的偏见,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制度
萨克斯是这么研究贫穷的,让我们一起看李华芳的《让世界一起努力,将贫穷抛进历史》,回到世界大萧条的1930年,看看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是如何思考贫穷又引发了什么思考。

------------------------------------------------------------------------

让世界一起努力,将贫穷抛进历史

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思想库报告》主编、《读品》出品人

一、凯恩斯的“孩子” 

1930年的一天,大萧条肆虐使得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忧心忡忡,他对未来经济的可能结果做了一番推测,把乐观的因素写在一张纸的左边,把悲观的因素写在右边。日益萧条的街景和日渐消沉的人影迫使凯恩斯无法停止思考,他将这个话题不断深入下去。冬天来了,凯恩斯的思索却走入了春天。在《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可能》(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一书中,凯恩斯最终将乐观情绪留给了后代。他指出到20世纪末,也就是他的子孙们所处的年代,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贫困现象能够终结,其原因是巨大的技术进步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惠及贫困人群,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凯恩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话只对了一半。发达国家的确消灭了赤贫现象,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却有拉大的趋势,而且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成两极分化的趋势。技术进步和制度上的改善,使得“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富裕起来的人群开始利用制度上的便利进一步攫取资源,使得贫困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这一点在多年以后,深深触动了杰弗里·萨克斯,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主任。萨克斯曾经为东欧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兰的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休克疗法”。这种清晰界定产权的方式,这种一步到位的设想,这种大规模的制度转变,是萨克斯学术与政治紧密结合的产物,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笃信使得萨克斯开出了这一药方。总体上看,俄罗斯的经济在短期内大有起色,但随后由于法律缺失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寡头攫取大量财富,民众生活普遍疾苦的“两极分化”开始在俄罗斯大地蔓延。时至今日,围绕“休克疗法”依旧充满了争议。这让萨克斯充满了困惑。 
   
更令萨克斯困惑的是美国在9·11事件后,发动了一场针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这使得美国2005年的军事开支达到了4500亿元。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萨克斯马上意识到,如果不用于战争,而将军费开支的三十分之一用于帮助解决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问题,恐怕这150亿,美元带来的收益会大大超过“战争胜利的果实”。更何况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也造成了数量惊人的浪费。 
   
而与此同时,贫困的恶果正侵袭着那些可怜的人。萨克斯引用了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在一天之中,有8000个儿童死于疟疾,7500个年轻成人死于艾滋病, 500个已婚成人死于肺结核,还有数千人死于非致命性的疾病,例如呼吸系统感染等。何以这些非致命的疾病就能吞噬人们的生命,答案只有一个。因为那些躯体已经饱受饥饿的折磨,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服务、缺乏安全的饮用水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因——“贫困”,这才是生命的头号杀手。如果福柯在世,恐怕也不能为这些死去的人续编另一本《无名者的生活》,因为这些人死得悄无声息,没有任何记录显示他们曾经活过。 
   
这些默默而死的生命,这些消失不见的历史,在凯恩斯主义者眼里,是无法容忍的。不管是凯恩斯思想的继承者萨克斯还是凯恩斯本人,都不能无动于衷。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就提到了政府在处理失业与通胀之间关系上大有可为,背后的意思是政府应该积极干预市场,帮助那些弱者。同样的逻辑也被萨克斯推广到对贫困问题的治理上,富国应该通过某些手段来帮助贫穷的国家,这正是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一书中表达出的强烈信号。 
   
二、贫穷的终结 
  
“贫穷的终结”显然是一个关涉全球化的议题。“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为我们展示了他对全球化的乐观态度。“大规模协作将改变这个世界”,维基经济学的登堂入室提供了全球化的绝佳注释。米什金在最近的一本新书《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金融体系与落后国家的发展》中回顾了全球化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 年到1914年,凯恩斯后来在《和平的经济结果》中写道:这一结束于1914年8月的时代是人类经济史上多么辉煌的时代!伦敦的居民可以惬意地坐在床上喝早茶,电话订购全世界他们想要的不同商品,等着送到自己的家门口…… 
   
这些乐观展望的背后,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诸如马拉维、孟加拉这样的国家,正陷于“与贫困搏斗”的僵局之中。而与此同时,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国家却在这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崛起,迎来了新一波增长。特别是中国在改革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足以在世界经济史上写上灿烂的一笔。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走向了富裕,而有的国家却依旧陷于贫困?而且贫富差距呈拉大趋势,是不是处境悲惨的人们在承受“全球化的恶果”,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提出的质疑。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国内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向外国资本开放金融市场会造成经济崩溃,而在承受经济崩溃的后果方面,富人比起穷人显然更有优势。 
   
米什金在《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中对此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当下的经济已经是一个开放经济。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并非全球化本身的过错,而是由于一些国家不能或者不愿意参与全球化进程所致。米什金新书的副标题是“金融体系与落后国家的发展”,这也提示了米什金的看法和态度。穷国只有开放金融体系,并且从内部健全金融体系,才能紧跟全球化的步伐,并且从中获益。但不可否认,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是对米什金思想的考验,同样也是对萨克斯富国能为穷国做点什么的质疑。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第四章“临床经济学”中反思了对经济学直接应用而不注重局限条件的做法。米什金和萨克斯都在书中回顾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危机及其经验教训,两人的思路不能说殊途同归,但至少有部分是相互重合的。例如自由贸易、例如开放金融但同时维持稳定的金融体系、例如健全法制等等。 
   
米什金由此认为全球化本身并无过错,只要完善制度,不论穷国富国都能从中获益。于是他用乐观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调写下:贸易,而不是援助,将使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安全而且政治经济更稳定的世界。但萨克斯作为联合国反贫困千年计划的参与者,并没有放弃“援助”的思路,只是萨克斯认为应该将援助用于提高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和公共制度上,由此可以解决贫困问题。这些被萨克斯认为是“为结束贫困而作的必要投资”。萨克斯尽管在书中也提到了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但仅限于指出其在孟加拉实践的“移动电话革命”,而没有意识到小额贷款机制带来的金融体系变革,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贫困的局面。 
   
三、本土力量的动员 
  
萨克斯坚持美国对贫穷国家的责任是因为9·11事件的刺激,这让他认识到全球化如果不能消除贫困,和平就是个无法企及的梦想。而美国在全球化中获益,有责任担负起富国的责任,否则类似9·11这样的事件将会使美国损失惨重,甚至掩盖了全球化的收益。这是因为贫困与和平紧密相连,贫困会带来不确定性。 
   
而尤努斯及其格莱珉银行则更多是从“本土力量动员”的视角来考虑消除贫困的。在尤努斯的《穷人的银行家》和阿西夫·道拉与迪帕尔·巴鲁阿的《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可以总结格莱珉的成功经验。首先,在最贫困的人群中也隐藏着商业机会,因为最贫穷的人迫切需要生存下去,这种压力会迫使他们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其次,穷人身上也有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同样富有创新能力,在恶劣的环境中把握商机;最后,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表明市场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同时,也为增进和平贡献良多。格莱珉模式的成功不仅是商业上的创新,真正重要的是为所有人——包括穷人和富人 ——创造一个平等的竞技场,给每一个人公平的机会,而公平恰是和平的“垫脚石”。 

所以终结贫穷要从国际和本土两个方向同时入手,让世界一起努力,将贫穷抛进历史。正如尤努斯说的:贫穷的位置,只应在博物馆里。 



虎嗅作者书评:《终结贫穷》


终结贫穷

陈傲寒(优锘科技CEO、虎嗅作者)

《梵高传》里讲述梵高做教士的经历时,详细描写了当时比利时矿工的悲惨生活境地,整天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呼吸着瓦斯和煤尘,全部的辛劳只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那种连衣服都穿不上的绝望的贫困令人触目惊心,看起来要比山西小煤窑的矿工们的生活还要凄惨得多。可仅仅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假如有人跟你讲在比利时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你绝对不会相信。事实上在西欧今天已经不可能找到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了,随着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财富增长,绝对贫穷在这片区域里已经消失。

二十年前我就认为今天的人类正从童年奔向青年,正在彻底摆脱困扰动物的最重要的温饱问题而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至今世界上依然有许多处于绝对赤贫的人群,究竟何时整个世界会彻底消除贫困呢?虽然贫困某些时候是个相对概念,但影响到基本生存问题的贫困就是所谓的绝对贫困或者说是极端贫困了。杰弗里·萨克斯的《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 对这个问题给了相对乐观的答案,他认为假如富国们负起其应负的责任的话,整个世界就有机会在2025年彻底消灭极端贫困。被称为“休克疗法之父”的萨克斯是经济学家们中间比较有资格在此话题上发言的人之一,在作为哥伦比亚和哈佛的经济学教授的同时,他在二十多年中参与了南美洲、东欧、俄罗斯和非洲的一系列经济转型事件,充当过各种国际化组织和各国政府的经济顾问,接触过许多实际而具体的救助贫困的工作,是属于我们所说的“袖子脏过”的人,我一直认为这样的人对问题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并没有什么经济模型和公式,而全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和具体的思考,他用亲身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影响经济和造成贫困的各种复杂原因,有些可能是我们过去视而不见的,比如说非洲特有的地理、气候和生物条件导致的大规模疾病(疟疾、艾滋病)其实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的蚊虫三分之一偏好叮咬人类,而在非洲这一数字是100%!)。疾病对人力资源的杀伤力,对长期基础设施项目的破坏性都使非洲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所以在非洲公共卫生的改进往往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他顺便提到了毛时代主要的功绩是改进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状况,这也是近30年中国可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应该说这个说法还是有其客观性的)象茅于轼在太行山区做的扶贫试验一样,萨克斯相信资本援助对解决贫困的重要性,并反复强调富国并没有做到他们已经作出的承诺,将0.7%的GNP用于扶助穷国,他认为这一比例对富国并不是什么大的负担,而给富国带来的回报将远远超出他们的投入,因为一个全面摆脱了极端贫困的世界将有助于所有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将使人类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全书的最后,萨克斯充满激情和责任感地向所有读者呼吁:“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了!”,他列举了历史上几次奋斗,包括英美终结奴隶制、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掀起了全球性的独立运动、小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人权和反种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都被当时的社会认为不可能实现,但事实却是在那些人们的坚持下,在并不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就都成功实现了,萨克斯认为以今天全球的经济状况和能力,彻底终结从人类出现伊始就始终存在的极端贫困是件绝对可以办到的事情。当然,这需要全世界共同的努力和整个社会的承诺。书中的最后说:“最后的问题要回到作为个人的我们。……社会的承诺是诸多个人的承诺。……让未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发出的是巨大的希望之流,让我们一起工作来治疗这个世界。”

必须要向萨克斯的信念、热情和努力致以敬意。

如何支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傲寒荐书”是我做读书推荐微信公众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