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李杭,编辑:黎广,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桑树连坡种,人家夹水居”,无数文学作品描摹出的美好生活图景,都与水息息相关。
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南方,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顺德依水而生,因水而盛,域内星罗棋布大小河涌近千条,三分之一的面积为水域,是一座典型的岭南水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德人用世界的眼光丈量脚下土地,缔造了现代工业文明。这里从一个农业县变成享誉全国的制造业重地,孕育了家电、机械装备两个3000亿级的产业集群,连续12年获评全国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实力百强区首位。
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多年工业的飞速发展让顺德欠下了一笔环境债,昔日的岭南水乡原生态空间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平衡问题,顺德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践。
2021年,顺德提出“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战略,试图通过构建亲水城市空间,再现绿水碧波的水乡灵韵。
到了2023年,顺德开始实施城市品质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开展城市设计、建筑风貌、自建房、公共建筑、交通设施、滨水空间、市容市貌、乡村环境八大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顺德城市品质。
顺德想要告诉所有人:生态宜居和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一、顺德的水乡基因
说顺德是水做的,绝非虚言。
在远古时期,顺德绝大部分的陆地被海水覆盖。距今约2500年至5000年时,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逐渐成为陆地。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今粤北和粤中一带的“南越”人来到顺德,他们是顺德的第一批居民。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统一岭南后,大批中原汉人移居到顺德,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文化,但是,一直到唐宋时期,顺德还是人烟稀少,绝大多数地方湮灭在浩荡的珠江水下。
直至南宋末年,由于战乱,中原汉人纷纷南下迁入顺德,顺德人口才得以快速增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先民们陆续在顺德建起村落,傍水而居,勾勒出了顺德最初的生活形态。
以顺德杏坛的逢简水乡为例,据《顺德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之前,有潘姓、钟姓、莫姓、薛姓、区姓、逄姓、简姓等姓氏先民迁入该地居住而渐成村落。该村原称逄简,后“逄”演变成“逢”,而改村名逢简村。
而在顺德,这样依水而建的村落并不少见。千百年来,顺德人依赖着水赐予的丰富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这一点从吃上就能看出来。
著名美食散文家沈宏非曾说,“天下最会养鱼烹鱼的,莫过于顺德人。”作为鱼米之乡,顺德在唐代就有“天天鱼做菜,隔日鱼煲汤”的记载。
夏天切薄片做鱼生,冬天切蝴蝶片打边炉,鱼头鱼尾煮粥,骨腩椒盐,鱼皮凉拌,鱼嘴鱼肠煎焗,鱼尾红烧……论花式吃鱼,如果顺德人认第二就没有人敢认第一。不仅如此,蟛蜞、水鸭、禾虫、鲫鱼、鲮鱼、鳗鱼、鲩鱼等等,在顺德,水里游的各种东西都可以入菜。
傍水而居除了能够获得水源和食物的便利外,也能获得交通运输上的便利。
在历史上,商贸发达的地方大多是交通或航运的枢纽或者是连接点。这一点顺德有明显优势。
顺德境内水网纵横,河涌交错,806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有大小河涌近1000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这使得顺德很早就开始发展商贸。
到了明代,顺德凭借“桑基鱼塘”的种养模式,使缫丝业迅速兴旺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缫丝业达到鼎盛期,并带动了民间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顺德因此而享有“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的美誉。
△ 通过1887年广东省水路舆图(局部)可以发现,顺德扼守了珠三角西边的主要河流要道,利用河流和其沉积物,既可发展农业,也有利发展商贸。
凭借产业实力和发达的交通,顺德把丝绸运到广州,再通过珠江,将这些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送至世界各地。
择水而居、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水早已成为顺德的城市基因,成为贯穿顺德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二、全面提升顺德城市品质
从小生活在顺德陈村的小佑说,她的很多童年记忆都与河流有关。
小时候她总看到老人们在河边洗衣、钓鱼,有时候还能看到上世纪流行的那种大网捞鱼的方式。端午节的时候,看赛龙舟更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她也时常听到老一辈人追忆过去,说顺德以前河流的水更清更好,可以直接从中取水饮用。
不过,改革开放后,“工业立县”战略的确立,开启了顺德一次意义深远的转型:告别小桥流水、阡陌纵横的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化城市迈进。
密布的河网显然不符合工业的发展条件。发展工业需要的是大片的土地,以及效率更高的陆运。
因此,顺德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被打破,水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顺德开始大规模修马路,建工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填水造路”。在时间的推移中,人们对水生态保护的松懈也随之而来。
顺德人阿豪说,以顺德陈村为例,虽然大部分还保留着传统水乡风貌,但水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让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并且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如今。水上的娱乐活动也变少了,老一辈的很多传统也没能留给下一代。从城市大格局来看,依水发展的传统水乡肌理被打破了。
不过幸好,从十余年前开始,顺德“痛定思痛”,把水环境治理、重塑水韵凤城魅力等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2011年,顺德实施“美城行动”,严厉打击工业污水偷排,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农村污水分散处理;2012年,顺德提出“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推出美城行动、城市升级计划等系列举措,对半城市化半工业化的现实进行一次“大修复”,力争改变制造业城市的刻板形象。
到了2015年,城市升级已经让顺德不少传统村镇成为游客慕名而至的新景点;2018年逢简水乡游客超过150万人次;2021年,顺德高标准完成了潭洲水道碧道、桂畔湖-青云湖碧道、容桂水道碧道等一批省市级碧道试点项目,总长超过100公里。
到了2024年,顺德在佛山高质量发展大会中提出要坚持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开发云鹭片区,不断扩大治水版图,推动治水向幸福河湖、水经济跃升,让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实力更强。
对于顺德而言,治水、美城,已经不再是还欠下的环境债,而是面向高质量发展,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关键。
面向未来,顺德十四五规划提出将以“强中心”引领品质城市、魅力小城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三环六轨联十镇、四铁十高通广深”的内联外通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走出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的顺德之路。
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不久之后,顺德将再现绿水碧波的水乡灵韵,让人们不只是在这里工作,更是在这里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李杭,编辑: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