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ID:hkstocks),作者:puuuuuma。
昨夜红黄蓝股价瞬间腰斩,大快人心,正印证了那一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图:红黄蓝11/14~11/15股价走势
想当初,红黄蓝成功登陆纽交所,当时其创始人史燕来可谓是志得意满:办学十九载,专注打造所谓的“高品质学前教育”,并最终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赫然又一个俞敏洪般的励志故事。
现如今,我们复盘再看,这一年来发生在红黄蓝身上的故事其实是一连串的事故。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都是它自己的企业基因惹的祸。
关于当初的红黄蓝“虐童事件”,笔者不想再复盘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格隆汇的一篇旧文《资本市场的道德底线》。
我们今天想说的是,当年的那一幕悲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红黄蓝创办二十年以来,在资本的裹挟之下野蛮生长,早已沦为了一个纯粹的赚钱机器,一头资本市场里的怪兽。
一、红黄蓝的“因果报”
1. “上帝欲让其灭亡,并先使其疯狂”
如果仅从财务角度来看,那么红黄蓝当初的扩张不可谓不迅速。
红黄蓝采用的是“直营+加盟”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通常是轻资产,其发展成本低,也有助于规模扩张。
当初红黄蓝的直营幼儿园每年新增10-15家,加盟幼儿园每年新增40-50家;亲子园以加盟模式为主,每年新增100-200家。仅2014年底到2017年6月,红黄蓝幼儿园和亲子园数量就从627家增长到1108家。
这样的扩张速度,对总部的管理水平和监督责任是极大的考验,所以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当初红黄蓝的招股书上的风险提示竟有35页之多了吧。200家直营园、900家加盟园,我们简单做个计算,假设如果每家幼儿园当年的事故概率为0.1%,则整个集团当年不出事故的概率仅为33.27%。
做这样粗略的计算只是为了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幼教行业的扩张绝不仅是投资办学、买地建校这么简单。如果没有强大的管理能力,特别是没有强大的安全管理能力,那么这个行业的快速扩张简直就是个噩梦。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控制这个公司的人内心本就不那么善良的话,那简直是人间惨剧。
2. 资本市场的道德底线
资本市场是用钱投票的市场,冷冰冰的金钱背后对应的是每一个投资人。资本市场的逐利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首先得是个人,然后才能谈投资。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财富观,这其中蕴含的最基础的道理是,投资人必须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资本市场必须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而资本市场的道德底线就是每个投资者的道德底线构成的。
“虐童事件”后,红黄蓝单日股价下跌了38%,一些嗅到血腥味的资金开始闻风出动,连续两天换手率超过20%。由于红黄蓝上市不久,只有25%的股份是流通的,这意味着这两个交易日,股票至少易手两次,除了红黄蓝自己的护盘资金,应该还有不少人参与了“抄底”。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为了蝇头小利而食人血馒头,理应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去年年底,当人们还沉浸在哀痛之中时,我们赫然发现红黄蓝的持仓纪录中出现了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名字,并且还排在第四的高位。盛大,呵呵!
图:截至2017年12月30日 红黄蓝前十大机构投资者持仓情况
人们常说,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而大众的关注力也绝不会在一个话题上集中超过一周。
只要中国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日益增大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那么红黄蓝这样的公司就永远有市场,躺着赚钱的现状也不会改变。
所以,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二季报中,红黄蓝居然又开始重拾增长,似乎完全走出了“虐童事件”的阴影。这时候,一些“健忘”的投资机构、投资人又站出来为其摇旗呐喊。
图:红黄蓝上市至今股价走势
2018年5、6、7月,红黄蓝的股价连续三个月上涨。那些抄底的人,抄得志得意满,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昨天,新华社发出的一则意见稿将这些抄底的人打回了原形。一夜之间,红黄蓝两次触发熔断,市值腰斩,红黄蓝又一次以不体面的方式出现在了各财经网站的首页上,这一幕又将大众的记忆带回到了一年以前。“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或许说的就是这种事吧。
二、政策的降维打击
红黄蓝的报应来自于政策的转向,这种自上而下的降维打击经常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
事件起因源自新华社发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份《意见》除了对办园结构、资源供给、经费投入、监管体系等围绕幼儿园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深化改革规范的要求之外,需要敲黑板的是第二十四条——“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这一条明确提出了“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非营利性幼儿园”、“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这份《意见》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的学前教育规范意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单看这三条:
第一条可以说是《新民促法》中关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学校分类制度的延续。基本上延续了九月《送审稿》的指导方针。
第二条明确了民办幼儿园不得上市的规定,为此类教育资产的上市关上了大门。
第三条则明确规定了已上市的教育集团将不再可能通过各种融资方式购买幼儿园资产,他们所剩下的扩张路径只有自建。
《意见》发布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解决日益明显的“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而这三条遏制过度逐利的规范,则是为了遏制幼儿教育借资本之力野蛮生长,形成一定垄断后加重学前教育负担。
所以,《意见》与之前一系列的政策一脉相承。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态度是向幼儿园“普惠化”的政策方向引导。《新民促法》中虽只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分类为非营利性,而幼儿园则可以在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之间灵活选择。不过,这并不意味学前教育就可以岁月静好。政策的大斧何时挥下,只是时间问题。
2017年,教育部协同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实施2017年~2020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目前的75%提升至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此后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纷纷出台,提出了各地至2020年公办园以及普惠幼儿园总体占比的目标。
何为普惠?
即在政府支持下,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幼儿园办学。普惠园的办学结余需全部用于办学,收费由政府限定。
开办普惠幼儿园,有三种途径:一种是公办幼儿园,一种是集体或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第三种是提供普惠服务的民办幼儿园。可是,在2017年,我国民办学前教育的渗透率高达56%,远超其他阶段的教育。由于前两种、占44%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已经具有了普惠性质,剩下的就是如何让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普惠园的定义与上市公司对投资人负责的原则天生矛盾,于是乎这样的三条规范便孕育而生了。
所以说,“政策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历史的韵脚早已写下,只待时间来为红黄蓝弹奏这一曲《凉凉》。
三、无人生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种朴素的善恶报应观反映了普通群众对惩恶扬善的道德诉求。这样的想法很自然地被移植到红黄蓝身上,仿佛这次《意见稿》就是因果报应论的最好具现。
如果说红黄蓝的覆灭是因果报应,那博实乐呢?枫叶教育呢?宇华教育呢?红黄蓝作的业,其果却让所有已上市或是即将上市的教育集团承担。
今天港股市场教育板块的惨烈程度,仅次于九月《送审稿》发布以后的惨状。枫叶教育、天立教育、21世纪教育、宇华教育、博骏教育和成实外教育皆因含学前教育而大幅下挫,其余教育股也风声鹤唳,闻风而跌,其中也有一些公司是躺枪了。
图:11月16日港股教育板块表现
今年以来,这样的降维打击已经在多个领域生效,影视、游戏、教育等多个行业迎来强监管,业内人士纷纷感叹“Winter is coming”。
巴菲特说投资分为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的投资,当政策因素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或许自下而上式的投资方式是行得通的,买一家好公司,持有它,经历经济周期的起起伏伏之后,大概率还能赚钱。
但在中国,这样的前提并不成立,政策因素往往能对行业、公司的基本面形成“降维打击”。一个政策的改变就能导致公司的投资逻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政策的降维打击之下,无人生还,这则在另外一个维度让投资人们不胜唏嘘。为什么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这种方式惩罚了红黄蓝这样的上市公司呢?这是一个问题。
四、尾声
红黄蓝一夜腰斩,今天全网刷屏,人们举杯相庆。的确,这确实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在掌声平息之后,多少又有点让人心生悲凉。
中国老百姓喜欢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人们将朴素的善恶观寄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上,它可能是神灵,是基督,是佛家的因果,也可能是国家的政策。这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当“剑侠”盼不到的时候,中国人就会寄情于因果。
这一次,因果确实奏效了,那么下一次呢?但愿中国的这类事,今后能尽量少一些,有因果还是当场就报了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ID:hkstocks),作者:puuuu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