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一直觉得,所谓佛系青年的状态是充满着矛盾性的。一方面,随着便利文化的发展,他们进行着返祖的“动物化”演变,需求简化,接近动物化;另一方面,这些年轻灵魂又裹挟着复杂的欲望和焦虑,负重前行,可以说是“佛系口号的巨人,行动上的绝对矮子”。
前段时间的日本旅行见闻,让我有了更多新的发现。
平成废宅不废
在日本有一群看似与佛系青年信仰一致的群体,被称为“宽松世代”——这是指1987年以后出生的日本小孩,在“学校不排次、不安排过重作业”的教育方法下成长,拥有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当类似的“减负”举措在中国还处于摸索状态时,在日本已经初见“成效”——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培养了一大群“平成废宅”。
日本网络也因此衍生吐槽年轻人的梗,“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豚”在日语里是指猪的意思,大意是在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大体是一些废宅一般的家伙,和猪差不多。
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衍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一大特征是派生了以“萌文化”为代表的各种亚文化。
在东京街头,哪怕到晚上11点,在地铁站里你依然可以看到妆容精致、谈吐优雅的女生。在我同异国好友的交流中,他们对东京女生的印象出奇地一致,“很多只会精致打扮,口头禅是很棒、卡哇伊,但却很少能和她们产生思想共鸣”。
这似乎是日本“平成废宅”成群后的小小缩影,女生温和无害的“软萌”更能突显男生的主导位置,同时也应和了东亚儒文化圈的审美癖好。社会如此复杂,那干脆就到幼稚的世界里躲一躲。
与此同时,便利文化也异常流行。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凭借小说《便利店人生》获得第155届芥川奖。小说讲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便利店人”故事,在便利店工作了18年,对便利店充满感情。她的人生是异样的,因笨手笨脚而度日艰苦,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与就职、结婚等普通的价值观苦苦抗争。这种便利化越越流行,越促成青年的返祖“动物化”演变,需求简化,欲望单一,也就越接近动物化。
尽管随着经济下行,日本青年的社会心态发现了巨大变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废宅并不“废”,日本软实力不降反升。
如今的日本,从饮食、文化到旅游再到生活方式,正获得全世界的青睐。东京连续十年蝉联世界上米其林星级餐馆最多的城市;日本政府打造的“Cool Japan”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动漫、文学与传统文化影响全球;在过去六年中,到访日本的游客翻了六倍;攀比享乐的浮躁投机之风已经逐渐褪去,工匠精神、小确幸、断舍离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以上这些,恰恰都成为“平成废宅”的出口。
佛系青年不佛
将平成废宅和佛系青年放在一个语境里,是因为他们在奉行随大流、相对顺从的生活哲学上,步伐几乎一致,似乎看起来都有点不开心。但两个群体的心理行为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现代的中国青年生活在一个从物质到内容都供给过剩的社会,受益于更为发达的便利商业产业。但不同的是,Judge文化(被评判文化)盛行的文化语境下,佛系青年并不能由里到外显得轻松洒脱,可以说一点也不佛。
这些年轻人一边小心翼翼地瞭望着想去的远方,又不得不在攀比炫耀、唯恐落后的言论下撕扯着。虽然不至于说价值观动摇,但在精神层面和外界反复地对照、拉扯和碰撞中,耗费掉了大量的心力和激情。同时,这种过度延迟满足教育,也正是焦虑派生的源头——“现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一个好学校,考重点院校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了顺利地买车买房”。
一个深切的体会是,在我同好友聊到抑郁症时,他说:“几乎每个到北京的朋友都和我讨论过抑郁症,或者说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
这种被评判文化也还派生很多衍生品,比如“种草”。在这个越来越追求速度的世界,年轻人都小心翼翼藏起不安、焦躁、焦虑和惶恐,试图用“佛系”平衡节奏,但又企图在某种既定的事物中寻找安定。
最直观的是,从双十一到黑色星期五再到双十二,几乎每个电商平台都一边标榜着消费可以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更有品质,另一方面也为你筑起了另一道围墙。
在日本旅途中,我们还意外发现,同样一家备受欢迎的东京料理餐厅,在日本本地最大的美食点评网站Tabelog上评论寥寥无几,但是在国内点评网站上,到处都是国人兴奋的“种草”与“拨草”的喜悦。连续观察了几家人气日本餐厅的国内外点评动态后,亦是如此。
某种程度上,其他国家都难以再造一个如此活跃的点评网站。因为很多青年从出生就被放在了起跑线上,需要赛跑,需要与同龄人做参照。
与此相对的,商家引导年轻人不断地填充“种草”清单、购物车、付费课程,似乎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迅速复制出勤奋、美丽以及富有的人生。可以说,这些售卖“种草”与“拔草”文化的模式,本质上也是贩卖焦虑。而年轻人的购买行为,也是在焦虑状态中寻求与自我达成和解的方式。
就像最原始的生存本能驱动着动物在草莽上奔波撕咬一样,对于焦虑的不安和未知的惶恐,也驱动着年轻人辗转反侧,废寝忘食,东奔西跑,试图找到洞穴出口。
表达焦虑,是青年“活在现代”的自我确认
从平成废宅到佛系青年,我们可以看到将两大群体进行粗暴地标签化是如此的单薄,同时在这些现象背后,年轻人的思虑虽各有不同,但都有重负相仿的焦虑。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焦虑、痛苦、不安、烦躁、甚至佯装佛系,讲大道理和鸡汤都没有用。这时候,我们要去观察,Ta到底是什么,没得到满足。这种情绪就像饥饿的猛虎渴求猎物、鲨鱼渴望鲜血一样灼烧内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表达焦虑、感受焦虑、克服焦虑,某种程度上也是青年“活在现代”的自我确认。这种话语体系往往是具有对抗性和冲突性的,但也是可以找寻到出口和解决方案的,最终推动着时代往前再进一步。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更认同说,“疏松多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典型的特质。
正如《马男波杰克》中,马男的妈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跟你说这些,你肯定以为我是个怪物。我知道你想幸福,但不会的。对不起。不仅是你,你爸爸和我,这是我们……说实话这是你继承的。你生来就支离破碎,这是你天生的。现在尽管你可以用工作、用书、用电影还有你的小女朋友充实人生,但你依旧不会完整。”
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很多,比如孤独,比如焦虑,比如求之而不得。对于时代的“支离破碎”,最好的方式是首先接受这种“破碎”;对于焦虑的附体,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先接受“焦虑”。
在最近的《奇葩说》节目中,“佛系精神导师”李诞终于承认“人间是值得的”,很多网友只记住了后半句,却忽略了前一句他更想表达的命题:”开心点朋友们。”
红楼梦中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聪明人都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但简单化不是自我放逐,不是聪明地顺从,我们应该有更鲜明的判断。
以及,开心点吧,朋友们。
一些碎碎念,多谢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