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12-13 07:56

你们这些经济学家的嘴脸

来源 | 伐柴商心事(ID:Fachai_story)

作者 | 大帅去伐柴


人总是对未来充满好奇,但又无法洞悉。于是,传说中像姜子牙、李淳风等等算出后事如何的人,都被贴上了神性,受人膜拜。


在变幻莫测的经济领域亦是如此,经济学家的成名都是靠预测。


2006年3月,高善文提出资产重估理论,预言股市大涨,随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不出其所料。在参加的8次新财富评比中,他和团队获得了5次第一。


后来的次贷危机成就了明斯基,也让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大幅跌至6.8%。国内外经济学界对2009年的总体经济形势都表示悲观时,诸建芳团队最早、最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复苏。第二年,中国GDP增幅达到了9.2%。他也因此获得了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的第一名。


2014年,刚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辞职下海三个月的任泽平,发出“党给我智慧给我胆,5000点不是梦”的呐喊。此后一年,股市狂飙,任泽平扬名天下。


1997年9月,供职于大摩的谢国忠看到香港通过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来提高价格,认为这是人为吹起的一个资本大泡泡。他断言香港房价必将腰斩。随后一个月,经济危机爆发,香港房价暴跌70%,随后进入漫长的调整期,直到2003才开始企稳。谢国忠因此一举奠定江湖地位,连续几年被评为亚洲第一分析师。


当然,世上没有神,未来也没有那么好预测。谢国忠自香港楼市一战成名后,就和内地房价干上了。从2004年起,他就坚定地看空内地楼市,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发表诸如“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将于近期破裂”,“2012年中国房地产将会崩盘”,“房价下跌远未结束,市场将在2017年触底”的言论。因为一贯的坚持,他被封为中国楼市的“空军司令”。


然而,事实如江湖所言“听志强,住洋房;听国忠,住茅坑”。这一路打脸过来,谢老师也绷不住了。2016年,他还在忠告年轻人将除房子之外的资产变现,保持流动性。不过他很快补充了一句“原本也想把房子卖掉的,但是家人不同意”。看来谢老师之前的震惊体还是吓不倒家里的领导。


今年1月,他在互联网脱口秀节目《上座》上公开表示调控是一个买房信号。最近一次发言是在2018年7月,在搜狐智库的采访中他说:“棚改货币化收紧地方还可发债,房价不会下跌。”话一出口,群众还以为是任大炮附体。


对于预测,还是咬紧牙关赌一面的好。谢老师当了十几年空军司令,好不容易投奔敌军,结果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左右两边被打脸,真疼。


如果说预测未来打了谢老师的面子,那看过去的数据和说现在的事,就是经济学家们的里子。但是,现在形势复杂,各类专家学者的解读分析混杂,就连里子也要好好甄别。

  

 

前两天,高善文博士在安信策略会上说:“为了更好的理解未来我们总是回顾过去,回判当下。”他在会上讲了过去的供给侧改革、去杠杆,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关于当下和未来房地产的论述。


高博士认为由于过去的去库存运动导致目前房地产库存处在历史低位,也出现了新的调整。但他“并不认为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房地产价格将出现大的调整”。他说:“如果不能解决扩大供应的问题,那么价格就很难真正被控制住。问题是,未来需求的增长还靠得住吗?如果需求靠不住了,不妨坐下来等一等,等市场自己去调整。”


那需求到底如何呢?


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还没有结束。”但光有空间不行,还要有钱买房才行,“居民杠杆率是不是非常高,从而使得在金融层面上支持房地产上涨的力量受到了抑制?”他说:“BIS(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杠杆率处于中位数的水平,偏低。”又说:“实际上,大家担心的不是居民杠杆率水平太高。”


2016年,轰轰烈烈的房产去库存开始。再加上货币化安置及15年连续降准降息带来的充沛弹药,全民抢房。且不说去掉的库存变成了潜在的库存。单说居民部门的杠杆,中国居民部门总贷款仅仅3年多就翻了一倍,占GDP的比重达到47%。高博士看到的是数值不高,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处在中游。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我国居民部门在GDP分配中所得份额较低,因此在杠杆率计算时自然很低。


看债务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看偿债能力。从这角度讲,居民的杠杆应该看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目前,居民部门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高达93%,收入很快覆盖不了债务。另外,很多年轻人听了樊纲老师的话,不但掏空了“六个钱包”,还问朋友东拼西凑借了一堆,这些都是没有计入的隐形负债。因此,居民部门的实际杠杆率已经很高,根本没有多少举债空间了。 


居民部门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再说回房地产问题,过去国家放水的钱本意是希望流向实体经济,结果也看到了,任大炮一直把谢老师按在地上摩擦,房地产架空了整个经济。去库存实际上是把杠杆从房企转移到了居民头上,天量的债务已经捆绑在房子上。过去两年居民每年举债7~8万亿,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10%,体量相当大。


居民杠杆没有空间,实体缺钱,如果再要举债炒房,恐怕要“洗洗睡了”的可不止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了。

 

 

为了坚持不洗不睡,最好的思路就是开源,提高收入。而打工卖命一直是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620元,占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56.3%,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好,你好我也好。


不巧的是,冬天来了。为了度过难关,从上到下都在为企业加油鼓劲。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减税降费,如此急切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明年1月1日起,社保将由税务局征缴,中小企业急需要具体的政策来抵销用人成本的激增。


可是眼看都要到年底了,各部门的预算已经开始上报汇总,减税降费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到了12月初,千呼万唤,结果推出一个不裁员退50%失业保险费的政策。对于一个工资总额单位承担比例仅为2%的费用,实在不能多说什么。


海通的姜超博士这半年来一直在为减税降费奔走呼告,他的数据翔实,分析到位,令人欣赏。但最近画风也开始转变,从去杠杆的措施到最近的税收降低缘由的分析都变得暧昧。也许是年底压力大了吧。


今年9月份,国家增值税税收增速由正转负,10月份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增值税收入全面转负。姜博士在《凤凰涅槃——2019年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中分析道:“说明减税确实已经开始,而且力度也不小”,“一方面得益于今年5月份政府下调了1%的增值税税率,另一方面,10月份个税的下调开始了。”


不得不承认,税肯定是降了。但10月的税收收入增速同比骤降至 -5.1%,绝不是“力度不小”的减税结果。按照社保转税务局征缴的思路,观察宏观下的微观运行最好的视角就是税收。为此,民间砖家Mr.Fachai也做了一张表,供大家参考。 


2018年1~10月全国税收收入明细(单位:亿元)及同比变化,数据来源:财政部官网


1~10月的数据其实看不出什么大问题。但是把10月单独拆解,就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增值税同比只减少了2.8%,153亿元。经过测算,5月份增值税税率降低1%,全年可减税2400亿元。分摊到每个月大概200亿元,这与当前的数据基本吻合。另外,10月新个税实行,较9月少收了316亿元,增速从20.8%下降到7%,但还是正的。


把两部分合计起来,仍然不够全部减少的税收,更何况还有其他增加的项目。那么造成税收在10月迅速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表中其他转负的分项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企业所得税降低10%,企业所得税是按照缴税后的企业利润计算,可见企业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其次,国内消费税更是骤降61.6%,消费疲软也可以从车辆购置税佐证。至于印花税,特地把证券交易的印花税单独列出来,只为呵呵。


如此看来,税收的减少,有减税的作用,但更加现实的问题是:税基少了,10月尤甚。

 

 

11月底,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在解读1~10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时说“工业利润继续较快增长”,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3.6%。即便10月份单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80.2亿元,也同比增长了3.6%。包括企业成本、负债率等等指标一片欣欣向荣。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是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虽说不能代表全部,但至少可见一斑。奇怪的是,单从10月份利润增速来看,感觉和企业所得税的减少反映的情况南辕北辙。难道大企业生活滋润,广大中小企业在苦难行军?


把1~10月数据按照传统的同比计算方法(即当年值与去年同期值之差比去年同期值)重新进行计算,并与统计局数据进行对比。不需要微观地逐月剥离,问题就出来了。


2018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明细及同比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传统计算方法下,除了国企以外的其他性质企业利润同比全面下降。其中私营企业更是骤降30%,这也直观的反映了为什么都在呼吁帮助民企。其他的股份制企业和外企体量占总体比例也很高,也普遍降低了10%左右。至于集体企业虽然降幅震撼,但体量很小,就忽略不计了。


由于单月的分项数据没有公布,所以这里只做了总利润的计算,2018年10月与去年10月的7454.1亿元同比减少26.5%。这与何博士解读的结果仍然大相径庭。


那么统计局口径的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呢?原来,统计局采用的是“可比口径的增长率”,把那些去年营收2000万以上今年不达标的企业从样本库中剔除。注意,是同时把去年和今年的数据一并剔除。当然,如果是样本库里企业增加,也应补充去年的数据。


看似没什么问题,但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会与传统方法出现极大反差。举个例子,假设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A和B,总营收分别为8000和2000,利润分别为800和200,总利润为1000。到了今年A企业烧高香营收做到了9000,利润上升为900,而B运气差,营收只有1000,利润降到100,被从样本库中剔除。那么常规的同比利润增速计算方法,结果为:(900-1000)/1000=-10%。如果采用统计局的方法,需要把企业B的利润从去年的总盘子里剔除,如此一来去年的总利润缩小至800,增长率随之变为(900-800)/800=12.5%。增长率一下由负转正。


这种正负跳转的统计差异其实在常规情况下很少发生,特殊情况就是大量B企业营收出现问题,被剔除出样本库。结合今年前个5月的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372698,而在去年前5个月,这一数据为378959,6261个企业被剔除出样本库。遗憾的是,从那以后的数量就查不到了。但从10月数据来看,这种数量上的减少并没有缓解。而且,消失的企业应该主要集中在外企和民企。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前述的税收数据相互佐证,我们就可以发现,除了国企,其他性质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而且到10月为止,情况并没有好转。进一步,居民部门的就业情况、收入水平和债务问题,可想而知。

 

有些经济学家的话,其实听听就好。马云在12月1日的浙商会年会上说:“经济学家是对昨天的总结,而对未来的把握,有时候是一种直觉。完全按照经济学家说的做,就麻烦了。”


这不是马云第一次不相信经济学家了。从6年前到现在,他至少三次说过类似的话。


信锦鲤不如信自己,信专家不如信数据。数据虽然不会说话,但也不会撒谎。狂热和悲观都会传染,只有收入、利润、利率、数量、比例等等冰冷的数字才是冷静的源泉,能够诉说真实的故事。


所谓的直觉,大概是作为一个从业者、一个企业家,乃至一个公民,用听到的悲欢、看到的沉浮和感受到的冷暖对数据做出的最好注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2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