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 (ID:ifeng-news),作者:燕青,编辑:周褶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3月13日早晨7点54分,河北燕郊发生疑似燃气泄漏引发的爆燃事件。三河市应急管理局最新通报称,截至3月14日凌晨1时14分,现场清理基本完成,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27人受伤。目前该事故调查研究组将其定性为“爆燃事件”。
这样由燃气爆炸引发的惨痛安全事故,三年多以来,在中国至少发生了8起以上:
2023年6月21日,宁夏银川富洋烧烤店爆燃事故,31死7伤;2022年10月29日,江西赣州香溢华小区爆燃事故,4死18伤;2022年6月21日,天津市宝坻区违规施工爆燃事故,23人受伤,其中3人重度烧伤;2021年10月21日,辽宁沈阳盛王二牛烧烤店爆燃事故,5死52伤;2021年9月10日,辽宁大连商业大街爆燃事故,9死4伤;2021年6月13日,湖北十堰艳湖社区集贸市场爆燃事故,26死138人伤;2021年1月25日,辽宁大连金渤海憬小区附近爆燃事故,3死8伤;2021年1月7日,浙江绍兴小陈小吃店爆燃事故,3人死亡……
而凤凰网从3位拥有多年燃气管理经验的专家和1位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处了解到,防不胜防的爆燃安全隐患,还蛰伏在我们的城市深处:
一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线的情况时有发生,法规很严,但处罚落得很轻;二则,中国长达百万公里的地下燃气管网的真实分布图,目前还是“一本糊涂账”;第三,在中国,靠谱且实惠的燃气泄漏监测手段,“目前还没有”;而最终端作为用户的我们,对于燃气的安全隐患,也不够警惕和重视。
这样的大型爆燃事故离我们并不遥远,以致一位曾多次随同国家级部门例行安全检查的媒体人表示,“不出事儿才不正常,因为检查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一、第三方施工挖坏燃气管线,导致了八成事故
目前,河北燕郊“3·13”爆燃事故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据现场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组长刘福来初步披露,“是输送中的管道的泄露”,且正在精确寻找泄露点位,调查难度较大。
调查难度和燃气管网的复杂程度有关。新华社援引三河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纪宏图说法称,燕郊镇较早开通了管道燃气,地下管网比较复杂,老的管网已经使用20多年,埋藏最深的位于地下12米。
“估计是在做调查的(开挖)方案。十多米的深度,相当于两三层楼的高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地面很可能要挖比较大的开口。”拥有30年燃气安全监控管理经验的从业者吴凯表示。
在详细的调查结果出炉前,关于燕郊事故的具体原因,坊间有诸多猜测,可能导致地下管道燃气泄露的原因有十多种,而根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3年第二季度暨半年综述)》显示,第三方施工破坏导致的燃气管网事故,占事故总量的近八成。该协会副秘书长马长城曾向媒体表示,施工队在施工前没有通知燃气公司的情况经常发生,直接动工导致燃气管线被破坏。
不过,城市规划专业人士林杨告诉凤凰网,从目前初步披露的信息来看,没有说明泄漏的到底是哪一种燃气管线。“一般情况下,城市燃气管线布置在城市道路的下方,属于大市政管线,是政府负责建造的,进入用地里的叫小市政管线,是开发商等用地所有单位建设的。”
“正常的用地内施工一般是不会触碰到大市政燃气管线的,但道路空间的施工会涉及到大市政管线,比如修路、修地铁、更换管道等,这时候可能涉及到跟燃气管线的干涉,有一定的危险性。”
他指出,燃气管线是目前危险性比较高的一种地下管线(除燃气管线外,污水管线里面有沼气,也有爆炸风险)。
“施工单位明知地下有燃气管线,燃气公司也知道管道保护范围内有施工,双方也建立了联系,但是由于不重视燃气管道保护,最终导致管网被破坏。”马长城曾指出,2017年,发生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繁华路的爆炸事故,就是因为施工队钻漏中压燃气管道,导致燃气大量泄漏,扩散到附近建筑物空间内,并积累达到爆炸极限,遇随机不明点火源引发爆炸。
“地下管线的位置不可公开获取,如果要开展一项工程,只能找负责相关专业地下管线的单位申请获取,获得一小块儿工程范围内线路图。这样的流程让工程的复杂程度变高,”林杨补充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现实条件和规范标准有矛盾的情况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会同施工单位与管道燃气经营者共同制定燃气设施保护方案,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未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现实中,第三方施工破坏并没有足够的力度去管理和处罚。
吴凯表示,在实际的案例中,施工单位在有管线的地方开挖,却没有通知燃气公司,如果没有造成破坏管道的后果,虽然施工单位违规,但最后都会“不了了之”,“保护管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燃气管理条例》,实际造成破坏了,由各地负责城市管理的执法部门来管,但处罚落实得很轻”。
燕郊事发地点位于主干道迎宾路,恰好是北京地铁22号线穿越燕郊镇的走向。据极目新闻报道,附近居民认为,燃气泄露与地铁22号线施工有关。但地铁22号线工程土建施工16合同段项目经理一口否认了这种猜测,“和我们没有关系”。当媒体问及施工位置离爆炸建筑有多远时,对方回应“没法回答”。
据《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埋地长输管道与建(构)筑物的间距应满足施工和运行管理需求,且管道中心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米。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则提到,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外墙面(出地面处)的净距——“居民区、村镇、重要建筑物不应小于30米,一般建(构)筑物不应小于10米。”
二、地下管网真实分布,“一本糊涂账”
“不管是新城市还是老城市,或者是农村,只要施工破坏,对管道保护不利,泄露都可能发生。”吴凯表示,那些曾经经历过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或许尤其值得关注。
住房城乡建设部2024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天然气地下管道长度已经达到98.04万公里。
“客观来说,这些管道,做到一点不漏是很难的。”同济大学燃气所所长秦朝葵表示。他同时还担任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隐患管道排查改造专班成员,他表示,目前地下燃气管线的状态并不乐观。
“没几个城市燃气管理部门,手里有真实地下管网分布图。多年以来,燃气管网建设都是一本烂账,现场施工发现不方便过去的,直接绕道。有些城市燃气管理部门多次变动,手里更是一本糊涂账。现在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地铁施工,因为手里没有真实的管网图,不可避免地挤压到地下燃气管线……”知乎网友@麻花鱼 在河北燕郊事故话题下发言。
该发言得到了秦朝葵的证实。他表示,上海市政管理部门曾要求所有道路的地下管线的施工要先备案,彻底搞清楚临近的地下管线情况,才发施工许可证。随后道理管理的事故情况逐渐减少。但国内城市管理方式不同,“有些城市到现在也不太强调,有些城市存在图档缺失,要审核也只能挖开地面才能了解地下管道的情况”。
“燃气管道危险性高,所以会单独留位置,离别的地下管道比较远。当下,在任何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会有一个叫做‘市政工程综合’的规划步骤,来给地下管线排位置。不过很多老旧管线在修建时还没有‘市政工程综合’,下面的管线情况就会很复杂。”林杨解释,城市在不断发展,地下管线越来越多,原来缺乏规划的管线埋在地下如果发生故障,就要把路面刨开再维修,这个代价很高。
“修一条500米的路,5000万可能就花没了,而这些钱可以修一栋近万平米的大楼”。而且改造管道的费用甚至比新建还要高,所以管道坏了,很多会被废弃,“一座城市的路底下到底埋了多少根管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很难搞清楚了”,林杨表示。
“严格来说,大城市地底下的空间基本都是没有了,哪怕大城市周边偏远的地方。主干道底下都是各种管道,相互干扰、影响、破坏,都是非常普遍的。”秦朝葵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好好统筹梳理城市地下管线的情况。
另一位曾任四川省某地级市燃气公司负责人的人士表示,全国各地燃气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地下管线的梳理工作也有所不同。这位管理燃气公司30多年的前负责人表示,理论上,燃气公司都有档案室,档案分街道、小区、楼栋把设计图纸归档,只要(管道)工程一完就归档,这些图纸犹如命脉,是城市里所有重要工程的设计施工依据;但在现实中,“我们国家有很多小城市、小乡村存在私人燃气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可能档案管理不规范”。
“现在政府要定期开展‘管线普测’,像人口普查一样,通过查阅备案图纸、现场勘测等方式确认地下管线的数量和位置,”林杨坦言,“但燃气公司的很多档案也会有不准确的问题,实际管线的位置可能和设计报备的图纸不一致。”
吴凯坦言,梳理地下管线是一项涉及多方的复杂工程,目前管理困境普遍存在:“据我所知,我们行业并没有推动梳理管线的动力。”
三、靠谱且实惠的监测技术,“目前还没有”
既然泄露无法避免,那么及时亡羊补牢,实时监测燃气泄露以防患未然,可行吗?
“(监测设备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在城市中管道密集的情况下,燃气公司能接受成本且非常有效的监测技术手段,目前还没有。”秦朝葵表示,比如有一种做法是在管线上方安装泄露报警器,但传感器的误报概率比较高,总数增加时,会带来疲于奔命的后期追踪工作。
也有燃气公司尝试将应力和形变传感器埋在一些容易出现地址灾害(如山体滑坡)的危险区域的管道上,当管道形变超过一定范围,直接切断天然气。还有沿管道敷设光纤,监测形变的同时监测温度。但实际应用到大城市的过程中,这类监测技术可能会面临高频误报的情况。
“所有的安全技术,都会提高供应的成本。在现状的价格体系和机制、以及城燃行业不甚明晰的定位之下,很少有城燃公司愿意承担安全的成本。”他指出。
吴凯则屡次提到监测预警系统的成本高昂,在此情况下,要推动建设,也只能逐步安装。“要花费的资金很高,政府会补贴一部分。管道那么长,不可能一天全装上,会从高风险区域开始。”他表示,对于高风险区域的评判,每个燃气公司都有不同的标准,但主要都在人员、建筑密集区域。
秦朝葵表示,埋在地底下的燃气管线是否安全,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关于燃气泄漏,不同国家认为更有效避免事故的管理方法也都不同。
“有些国家的思路主要是怎样不漏气,设计管线的寿命是30年,时间到了哪怕是管道没漏、哪怕像新的一样,也要坚决把它换掉。而有些国家基于成本的考量,会去评估在哪些区域燃气泄露会引发的后果更严重,把区域划分成若干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对策,所谓‘高后果区域’就是这种框架下的概念。”秦朝葵表示,但在中国,这些管道完整性管理、风险等级管理的做法在城市燃气行业还在一种尝试性的借鉴阶段,“既没有显现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没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
他随后补充,过去20多年,中国燃气的消费量、管道数量一直在飞速增长,城燃行业的科研和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忽略的状态,这也是行业发展落后的根源之一。
吴凯介绍,燃气公司目前有例行人工巡检。“地面上用车辆巡检,沿着整个管线的方向排查燃气管的泄漏。排查的频次也是根据不同燃气公司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但人工巡检完全无法避免泄露风险,比如一些(第三方)施工今天破坏了一点管道壁,那么这里的管道可能就更快会坏掉漏气,但我们在初期阶段对这个一无所知,巡检也不可能做到24小时关注每一寸管道的情况。”
据新华社消息,2024年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表示,未来我国将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其中就包括近百万公里的天然气管道。
但翻新能顺利实施吗?相关专家表示担忧,市政部门是否批复允许开挖是个问题。
“城市越大,挖开地面修管子的工作量越大。”一位接近市政部门的专家表示,哪些地方有隐患,或者哪些地方值得挖开,是有疑问的,“如果这是政府的强制要求,那么燃气公司就不得不当任务去完成。”
上述专家还表示,即便是改造完成,第三方施工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天我修好了,明天可能就被哪个施工队给挖断了。燃气管道安全监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用的。”
“10万公里管道,一公里算100万,每年支出是会有1000亿。”林杨估算道。
四、“事故的发生,和每个人的松懈有关”
“搞市政建设永远关心大家看得见的东西,别的东西没人关心的,也是因为(燃气)爆炸,死人了,大家才会去关注。”上述专家表示,除了管线之外,用户端的忽视也是燃气安全“破防”的重要因素。
“过去,无论哪一次去(安全检查),随队的都有燃气专家。”媒体人杨冰冰曾屡次跟随国家级的安全检查部门去各地检查安全情况,检查重点场所包括学校、医院和街面商铺,“出最多问题的一半都是街面商铺,它们和燃气密切相关。一条街随机检查五家店铺,有三家是有问题的。”
去年她随队在宁夏检查,一家餐馆门口放置了一个等人高的液化气罐。“液化气罐就算用完也有余量,太阳直射下,罐内温度持续上升,爆炸就很容易发生。”杨冰冰回忆,检查组一般每个城市只停留两三天,一个省会选择2~3个城市。
让她觉得可怕的是,面对检查组,许多人都表现出“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和他们说不符合标准,他们会回答‘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啊’。我觉得,不出事儿才不正常,因为检查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一般被查到问题,场所当天就会被改正,最迟第二天也要改完。”
吴凯在燕郊事故发生后看到媒体报道,一家位于事发地附近的餐饮店主反映,事故当天清晨7点20分左右,经过事发地十字路口时,闻到很大异味,“好像谁家车漏油了”。吴凯表示,“在公共场所发现不对劲,应该立即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或者报警,如果报告或许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是和每个人的松懈有关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凯、林杨、杨冰冰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 (ID:ifeng-news),作者:燕青,编辑:周褶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