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题图为编剧汪海林
斗转星移,中国影视行业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资本、流量、政策、大众眼球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个原本小众的行业正在经历着飞速变革。
而另一方面,影视创作与制作是极度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合格的导演、编剧、制作人等核心人才需要经过多年培养与锻炼,这是无论多少资本与政策都无法在短期改变的事实。换句话说,决定中国影视行业未来10年发展的那些人,已经作为青年一代进入了行业。
在中国影视工业化的进程中,这些未来的中坚力量们如何面对行业中的机遇与困局,如何应对所有人的期许,甚或最简单的:如何生存?这些问题偶尔作为行业八卦或秘辛出现,但无论媒体报导还是业内访谈,都无法以客观及全面的方式触及全貌。
因此,作为影视产业专业知识分享平台的画外hoWide 发起了“青年+”系列生态调查项目,期待用更科学的“生态调研”,来超越“媒体报道”的局限性。
我们将此次调研的“青年编剧”定义为1980 年(含)以后出生的,有至少一部完整署名作品(已经在拍或上映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且仍在从事编剧工作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153位青年编剧作为样本。(注:文末附受访编剧名单)
在近半年的时间中,通过对这153位青年编剧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以及对代表性青年编剧、编剧经纪人的深度访谈,我们得出了一个初步的报告,希望它能够给关心这个群体的人一些启示和帮助。
报告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他们是谁?
第二部分:他们喜欢什么?
第三部分:他们如何工作?
第四部分:他们怎么看编剧职业?
第五部分:他们怎么看中国影视业?
一、他们是谁?(受访编剧的画像)
22岁——最小年龄
67%——80后占比
59%——女性占比
20%——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4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38%——跨行进入影视行业
16%——大学之前就立志成为编剧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触及了行业内大多数符合条件的青年编剧。受访编剧的平均年龄为32岁, 80后占了近七成人数。年龄最小的为22岁,但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足一成,相比曾经那些高中即成名80后作家,编剧行业并不“年少轻狂”:65%的青年编剧入行在4年以上,11%的被访者入行已经有10年以上。
受访者中女性编剧占比59%——在影视行业核心人才中,编剧或许是唯一一个性别比例上男性不占绝对优势的职位(与之对比,在去年画外的青年导演生态调查中,女性导演仅占17%)。在电视剧编剧领域中,女性编剧的占比甚至更高。
左:2018青年编剧生态调查受访者年龄分布,右:2017青年导演生态调查受访者年龄分布
从学历方面来看,受访编剧中本科生占54%,硕士、博士占42%,总体学历水平很高。同时我们发现,所有受访编剧中有58%来自编剧相关专业(即“科班出身”),42%来自其他专业。在科班出身的编剧群体中,平均学历水平远高于来自其他专业的编剧。
被访青年编剧学历分布
受访者是否毕业于编剧相关专业
就读哪些学校最有可能踏入编剧的门槛?在我们受访编剧中有30人(20%)毕业于北电,遥遥领先于其他院校,知名编剧汪海林的母校中戏以14人屈居第二,加上位列三、四名的中国传媒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这四所院校的毕业生占据了所有受访编剧的40%。在这之外,大部分受访编剧并非来自艺术院校,非知名院校毕业的也大有人在——北电中戏向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并非通往编剧的唯一通道。
受访青年编剧毕业院校分布
入行之前,他们都做什么?58%的受访编剧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编剧行业,有14%的人之前从事着与编剧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在我们的访问中,有些编剧之前工作为市场销售。从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从之前的身份综合来看,出身并不决定一切,编剧职业的包容性还算比较大。
受访者成为职业编剧之前的身份
不过,编剧出身的人会更早确定自己的编剧理想。在所有受访编剧中,56%的人在参加工作之前决定就成为职业编剧,但而在编剧专业出身的编剧中这个比例达到了72%。
左图:所有受访者决定成为职业编剧的时间,右图:编剧相关专业受访者决定成为职业编剧的时间
这或许是因为相比于电影导演来说,影视编剧入行的风险没有那么的大:在去年的调研中,青年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往往要历经数年筹备并且常常夭折,而在本次调研中,66%的受访编剧在入行1-2年内就已经有了第一部署名的上映作品。
入行多久有了第一部署名上映(包括已签约和正在制作)作品
二、他们喜欢什么?(受访编剧的价值取向)
最喜欢的电影:《霸王别姬》
最喜欢的电视剧:《绝命毒师》
最想合作的导演:李安
最想合作的演员:河正宇
最想合作的制片人:侯鸿亮
最喜欢的新闻板块:社会民生
与青年导演类似,青年编剧们同样以看电影、读书、旅行、听音乐为最大爱好,不过在调研中30%的受访编剧爱玩游戏,比导演10%的比例高出了不少——坊间传言编剧里面游戏迷很多,看来是真的。
左图:受访青年编剧平时的爱好,右图:受访青年导演平时的爱好
青年编剧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排名前十中有三部国产片,除了第一名的《霸王别姬》,其他两部皆为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类型来看,多为剧情片,高频类型及喜剧片没有一部上榜。
受访青年编剧最喜欢的电影
在电视剧方面,受访编剧最钟情的是美剧《绝命毒师》,不过前10名中有一半都是国产剧。看来对编剧来说,相比国产电影,国产剧更能打。从类型来看,前10中有4部都是历史类。
受访青年编剧最喜欢的电视剧
当落到工作层面时,受访编剧们会有怎么样的兴趣偏向呢?在最想合作的导演中,李安高居榜首,而他也是“青年导演”们最大的偶像;大陆导演中宁浩居首位,而“青年导演”们更爱娄烨。前10中大多为电影导演,偏爱电视剧导演的编剧很少,其中有三分之一编剧(48位)写了“无”。
受访青年编剧最想合作的导演
而在想合作的演员中,韩国演员河正宇最受欢迎,徐峥、章宇分居二、三。前11名有9位都是男演员,女演员仅有周迅和汤唯。这次,有更多编剧(62位)选择了“无”,有些编剧表示:“这个让制片方决定吧,自己说不上话。”
受访青年编剧最想合作的演员
在我们的采访中,有不少编剧表示通过浏览社会民生新闻寻找灵感。确实,当被问及平时最关注的新闻版块时,受访编剧们选择“社会民生”多过“娱乐影视”。
三、他们如何工作?(受访编剧的工作状况)
一半编剧有团队协同作战
项目更多来自熟人的介绍
大多人同时进行多个项目
制片方不专业是最大问题
最焦虑的是甲方决策不统一
最需要的是好团队和好甲方
多数家长支持他们的工作
在外界看来,编剧是一门“闭门造车”的工作,写作者总是被贴上“孤独”的标签。但在我们的调查中,过一半编剧是在与团队协同作战,59%的受访青年编剧组建或加入了工作室,仅有30%的编剧没有团队也没有签约经纪公司。但即使如此,受访编剧们的项目最多来自老师朋友的介绍,说明这个行业还是比较依靠人脉的。
是否拥有固定的创作团队
青年编剧们是如何写作的?调研显示,多线进行是编剧工作的常态:61%的受访编剧平时会处于双项目并行的状态,更有甚者一年会同时接5-6个项目。
一般同时进行几个项目
在工作时间方面,并非所有编剧都是“夜猫子”:除了上午之外的所有时段都可以成为编剧的主要创作时间,但有34%的受访编剧表示“创作时间不确定,没有规律”——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同样比例的受访编剧在创作时无法按时吃饭。
一天中主要的创作时间段
好在作为相对自由的职业,编剧们的睡眠时间尚有保障:仅10%的编剧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
编剧的收入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受访编剧来说,有53%的人对自己的目前的收入是不满意的。在我们的走访中,不少编剧认为一个项目要做1-2年,到手的稿酬也和普通白领相当。也有几位收入过百万的编剧,不过因为他们有已经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团队,人员等各类开销也相应增加。
是否对目前的收入满意
编剧的收入来自作为甲方的制片方,但知名编剧宋方金那句“生活不止远方,还有甲方乙方”透露了编剧们与制片方的紧张关系,以及编剧们对这种关系的无奈。我们的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编剧认为与制片方沟通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后者不够专业,没有表述清楚自己的需求,其次是对自己在沟通中的话语权不满意,认为自己地位不高。
和制片方沟通最常面临的问题
当被问及整个编剧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时,有6成受访编剧认为是“制片方不专业”,说明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
编剧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编剧们的心理是否时常焦虑?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编剧表示处于持续焦虑状态,另外近一半编剧偶尔感到焦虑,而焦虑的原因,有一半受访编剧表示主要在于甲方的决策不统一,导致反复修改,重复无效劳动。
受访者焦虑的主要原因
那么,他们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呢?调查显示,高效协作的团队和与资方(制片方)的沟通、谈判是他们最需要的,而对创作上的帮助,受访编剧需要的并不多。
受访者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帮助
不过,不同工作状态的编剧需要的帮助偏向不同。我们发现单打独斗的编剧最需要的帮助是与资方的沟通和谈判。而在已经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制片公司的受访编剧中,他们则最需要团队的高效协作。
即使编剧这门职业有这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71%受访编剧表示家人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我们在访谈中得知,家人不支持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编剧工作缺乏保障,不够稳定。
受访者父母对他们职业的态度
四、他们怎么看待编剧职业?(受访编剧对自身职业的看法)
天赋比后天努力更重要
外界评价是作品最大的价值
致力于平衡自我表达和大众需求
6成编剧会坚持这份职业
男性编剧更想转行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而言,人们常将那些创作者的成就归功于他们的“天赋”。那么在编剧自己的眼里,“天赋”对他们来说会有多重要呢?有一半受访编剧认为“天赋”是对于编剧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但也有另外一半认为“努力”或“运气”更重要。
受访者认为编剧工作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作品的价值,外界评价(包括观众口碑和业内肯定等)是受访编剧们最看重的部分,占了五成半。有意思的是,只有27%的受访编剧认为“满足自己”最重要,而这个比例在我们上次的青年导演报告中是45%。也许导演相比编剧更注重自我,或者说编剧更具有服务意识。
受访者认为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绝大部分的受访编剧认为作品应该努力平衡自我表达和大众需求。
受访者如何看待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些入行不算久的“青年编剧”而言,编剧会是他们坚持一生的职业吗?有6成受访编剧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四成表示不确定或不会坚持。当问“青年编剧”们未来是否会向制片人、导演等其他岗位发展时,有一半人表示会,这相比前面回答会坚持编剧职业的人少了一成。在我们的访谈中,更多男性编剧表示未来会转向制片人或者导演岗位,而且有些男性编剧直言,自己写的剧本就应该自己来执导。
左图:受访者是否要一生坚持编剧职业,右图:受访者是否会要制片人、导演等相关岗位发展
五、他们怎么看待中国影视行业?(受访编剧对整体影视行业的看法)
不仅制片人,其实啥都缺
对中国影视未来还是乐观
在前文中,我们看到受访编剧们认为编剧行业主要面临的困境在于制片方不够专业。而当问他们中国影视行业最缺什么专业人才时,虽然回答缺“专业制片人”的比例不少,但回答“啥都缺”的人更多,占了近六成。
受访者认为中国影视行业最缺的人才
不过好在,面对这个“啥都缺”的中国影视行业,大多数受访编剧们对它的未来依旧持乐观的态度。
无论如何,希望还在。
受访者对中国影视行业未来的态度
后记:
电影诞生之初,在放映现场并没有编剧。但这同时也说明编剧的诞生本就是作为影视工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说导演们还有可能为了艺术理想而献身事业的话,编剧天生就应该被片方放置在正确的、有利于生存的地位上。
虽然关于编剧被压榨的新闻时有发生,但所幸的是,近几年行业内各种编剧培养的项目拔地而起,在提高编剧自身的专业性的同时,也让大众更多关注到这个群体,让他们的价值更加彰显。
身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年编剧,未来将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中流砥柱。当我们深入他们的世界时发现,他们的生存状况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相比对收入的担忧,他们更焦虑的是与制片方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障碍,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对话体系尚未建立。不过即使如此,编剧们对未来的中国影视业依旧乐观。
表达出问题是改善的第一步,只要希望还在,这个行业的困境就能通过各方的努力逐渐改善。
鸣谢:(按照姓名首字母纵向排序)
项目统筹:刀疤狐,撰文:翰光、周祚,图表设计:温馥昭,感谢编剧帮、FIRST青年电影展、弧光联盟、CAA中国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