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2-10 09:48

方言顶了影视剧的肺

来源 |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

作者 | 刘鑫

编辑 | 陈默


刚刚过去的一年,有一批影片集中上映,并且从不同视角抓住了观众的关注度,《无名之辈》《四个春天》《地球最后的夜晚》等电影上映后,有不少网友调侃称这是“中国电影新类型:贵州片”。仅仅一句戏言,却道出如今电影中采用方言元素的一些现象。


除此之外,以山西方言贯穿始终的《江湖儿女》和潮汕方言的《爸,我一定行》,使用西安方言的《狗十三》,杨幂全程用南京话演绎《宝贝儿》,以及上述全程西南官话的《无名之辈》和贵州方言纪录片《四个春天》与《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最为典型。另有如《我不是药神》中徐峥的上海话等方言元素。


《四个春天》剧照


方言电影并非新生事物,90年代贺岁片中多采用北京方言;千禧年台湾偶像剧虽然是普通话,却让“台湾腔”成为流行元素;以《乡村爱情》等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又让东北方言成为流传甚广的方言……


在1999年《我看喜剧片》一文中,知名导演黄建新就曾表示: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喜剧因素开始在各个方面出现,首先在电影中表现出一个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影片中台词的变化。黄建新认为,这与当时小说作者王朔语言风格的出现是同步的,小说中的语言开始影响到电影,于是电影开始说人话了。


由高屋建瓴到平易近人,由普通话到方言,电影能否成功,语言也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壹娱观察趁着奔波的各位回到家乡西过春节,感受家乡亲切的方言之际,也和大家一起看看我们这些年追过的方言电影。


方言一出,角色立体感倍增


提起方言,很多人会想到特别有“感染力”的东北方言,或者近些年随着各种综艺节目火起来的“川普”。其实在电影中,远不止这两大类方言。2005年,宁浩指导的喜剧《疯狂的石头》上映。河北方言、重庆话、成都话、青岛方言,外加香港普通话等各地方言杂糅到一起,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片主演黄渤则凭借黑皮这个角色一炮而红,青岛方言一出口,便收获了广大粉丝。


不只中国电影人会在电影作品中运用方言丰富角色,国外也是如此。


配音演员曹雷回忆自己曾配电影《索菲的选择》时,由于影片中的索菲是个波兰犹太人,梅丽尔·斯特里普学了一口波兰话;而同样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铁娘子》中,梅丽尔更是从撒切尔夫人生前留下的录音讲话中学会了带有苏格兰口音的英语。


回到国内。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由张艺谋指导,巩俐主演。影片中,巩俐的一口陕西方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塑造的秋菊,也因方言表达而显得真实。


《秋菊打官司》剧照


本世纪初,电视剧作品中同样注重通过方言元素塑造角色。2001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宅门》全剧几乎都采用普通话。由于故事发生在旧北京,因此融入了不少北京方言。其中以刘佩琦饰演的白颖宇(白三爷)为代表。


白颖宇的人物设定是一个生长于大户人家的富二代。刘佩琦通过俏皮话、俚语等北京方言中的特色语句、词汇,树立起一个经典的纨绔子弟形象。另外,由张京海饰演的天津赌局老板,由天津追债而来,张嘴便是天津方言。一方面由于故事中交待三爷在天津欠下赌债,另一方面由于彼时的天津有着“混混儿”文化,尽管只有一个镜头,但几名天津来的追债者却让人过目难忘。


2003年播出的《大染坊》,则通过上海普通话+方言词汇,塑造了一幕幕好戏。以周野芒饰演的林祥荣为代表,上海染织行业从业者纷纷操着一口显得“酸溜溜”的上海普通话表演,放大了早年大众对于上海人“斤斤计较”的刻板印象,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有学者指出:“在电影《亲爱的》中黄渤饰演的网吧老板,在剧中说着陕西方言,并且教孩子讲陕西话,而他的前妻却制止他这样做,让孩子讲普通话,这也显示出了两人本质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冲突点,而在后面当他们找到丢失的孩子并用黄渤用先前教过儿子的方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去唤醒儿子对自己的记忆,这也是前面为后面的剧情做出铺垫。”


《亲爱的》黄渤剧照


电影是第八艺术,仍然需要遵循艺术的真实。在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体系中,电影艺术的语言信息表达有五个途径,其中“拍摄到的语音声音”占据重要位置。这也解释了方言逐渐成为电影中重要元素之一的原因。


方言拉近观众亲切感


现今东北方言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影视作品对于方言传播的一大贡献。以赵本山为代表,东北方言从春晚火到电视剧,从电影火到互联网流行语。


2002年,赵本山主演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全剧使用东北方言,首先为全国观众普及了东北方言幽默、直接的“俗”形象。而后播出的《乡村爱情》系列,更有辽东半岛《琅琊榜》之称,火遍大江南北。


然而对于东北方言“普及工作”的最大贡献者,莫过于林更新。无论是出镜还是微博,都离不开东北口音和东北方言,以至于不少与其合作的港台明星,学会的普通话都带有东北味道。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流行,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文学作品。王朔京味小说流行的同时,《编辑部的故事》中,操着北京方言的编辑们说着王朔式的“京味幽默”话。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冯小刚贺岁片中,同样有王朔式的“京味幽默”。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开创了中国贺岁喜剧的辉煌时期,也在一个时期内引发了模仿北京方言的热潮。


《不见不散》剧照


孔二狗的《东北往事》,讲述的是东北地区的故事,这是东北方言在电影领域中最全面的输出。但在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之前,孔二狗先写出了《东北往事》这部小说。


又如《无名之辈》中,任素汐用西南官话骂人的桥段,塑造了角色“泼辣”的同时,也让说着这些方言的观众亲切感,而非方言区观众也随着电影的热映,演员传神的演绎,热衷于模仿这一语言。


在电影中运用方言元素,会使该方言区的人感到亲切,同时也会使非方言区的人产生新鲜感。更容易造成非方言区受众群体的模仿倾向,基于方言引发的关注、模仿,则可以间接帮助电影的传播。


方言元素塑造人物、制造笑点


“狗日嘞,高科技嗦,无人驾驶,没看到老子嘲猜子上写作‘别摸我’唾?”这句诞生自《疯狂的石头》中的台词,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将宝马的英文BMW说成“别摸我”,“制造”了一次流行语的热潮。喜剧的语言属于普通的、通俗的语言,方言恰好是代表了通俗语言,二者相结合,自然营造出喜剧效果。


王宝强自《天下无贼》起,便操一口河南方言出现在银幕中。《天下无贼》的傻根形象从王宝强张开嘴的那一刻起就活了起来。与刘德华、葛优等人饰演的“绅士”角色形成明显差距,在不需要剧情推进的情况下,就引发了喜剧效果。


《天下无贼》刘若英、王宝强剧照


“囧”系列更是通过徐峥饰演的老板,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与王宝强的方言相结合,同时塑造了两个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角色,通过事件推进,展现出双方不同立场与思考方式产生的喜剧效果。


《一出好戏》中,黄渤采用了同样的手法,让王宝强讲一口方言,并以此树立起暴躁、鲁莽的独裁者形象,创造了电影中突出的喜剧效果。


回到早期北京方言与东北方言各自塑造的喜剧作品中,二者以其语言中独特的幽默特质,营造出自身的喜剧效果。


葛优被人津津乐道的“冷幽默”,正是北京方言喜剧性的直观体现。而赵本山和赵四对账的语言,也给大众留下了“东北人说话成套”的印象。


无论是方言本身自有的幽默特质,还是通过方言塑造的人物与影片中的情节相作用而营造的喜剧效果,都是现在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2章第16条明确规定: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情形下,可以使用方言。这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政策支持、地方支持,加之导演自身的意愿导向,方言如今在电影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张公瑾、丁石庆主编的《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方言的文化气质也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强悍型、庄重型、敦实型、狡黠型、柔和型。无论哪一种文化气质,都会呈现出直观的感受。


知名配音演员、光合积木创始人姜广涛认为,眼睛对于影像的区分,不如耳朵对于声音的区分明显。“大家对色彩都差不多,你得看半天。音箱牌子无数,不会说几家音箱牌子就垄断了,大家听着差不多,不是这样。”


语言作为声音的一种形式,在音色、声响等概念的基础上,又有词汇、语句、声调等特点,尽管不如影像表现直观,却更深入人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