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4-09 14:54

“打卡式”学习,有用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范兴玉,编辑:丝瓜笑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打卡式"学习的效果以及偏离其本初目的的原因。文中指出,"打卡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若只注重打卡任务而忽视学习过程,就会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打卡式"学习也容易使学生焦虑对象转移,将学习的焦点仅放在任务的完成上。此外,学习的阶段性和简化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打卡式"学习的有效性。

• 🎯 "打卡式"学习会使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关注任务的完成而非真正的知识习得。

• 💪 "打卡式"学习过于依赖线上打卡,忽略了学习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 🧘‍♂️ "打卡式"学习容易使学生焦虑对象转移,将学习的动力源自任务的完成而非内在的学习兴趣。

“打卡式”学习,是指通过各种平台或软件,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学习或教育相关的任务,并通过拍照、录音、截图、时长等方式留痕,以达到督促学习、提高效果、培养习惯的目的,打卡的内容包括课程作业、课后复习、安全教育、普法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打卡式”学习的逐步偏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打卡软件和小程序普遍被我们应用。如今,“打卡式”学习在中小学阶段逐渐成为一种模式。在学校里不仅要求学生打卡,家长也要打卡,老师在把作业或通知发到群里,家长逐一列队回复“收到”或“已完成”;学生作业写完了,家长要签字并上传到打卡的链接程序中。


在寒暑假期间,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以线上打卡的形式出现,任课老师将各科作业分门别类,最终以下发的电子表格作为假期打卡的进度安排依据,以“打卡”作为老师远程监督、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重要方式,例如以“打卡方式”背诗词,每天或每两天背诵一首,并对整个假期的时间进行规划。


从时间计划上来看,这种打卡式学习既减轻了每天给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及时背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实践看来,这是一种“科学安排”的错觉——因为学生很难以这种方式记住每天背过的诗词,短时间碎片化的学习以完成当天打卡任务为目的,会出现“打完就忘”以及“打完卡就是学会了”的现象。


而且这种目的式导向的“打卡式”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关键过程,也就是对其写作背景、大意理解、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系统性了解,要求学生通过机械性地背诵去完成打卡任务并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打卡式”学习最初是作为一种习惯培养的手段出现的,它通过一定的外部约束帮助我们完成相关任务,以促进学习者从他律走向自律。在这个过程中,打卡这一形式能够把我们做出的努力表象化、可视化,增强我们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帮助我们形成行为惯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然而一旦当我们把打卡作为目的,疲于应付相关的学习内容,产生“没有打卡时焦虑,打完卡就停止”的心态,就陷入了忽视学习过程完整性的“任务式”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倾向也会逐渐消亡。


其次,种类繁多的打卡任务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它们被当作作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写完作业后家长提醒打卡,未打卡的同学由老师在通知群里反复催促,这在无形中耗费了时间,没有充分发挥其有益作用。


二、打卡完成就是知识习得吗?


“打卡式”学习能具有一定的积极的自我鼓励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打卡提交的动力,是作为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手段出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正向引导的影响。但是,以完成打卡为目的的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它无法保障学习的内容和效果,甚至产生“完成打卡”就是“习得知识”的错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看似科学合理的方式为何会在实践中逐渐偏离其原初的目的?


1. 教学效果简单化:学习的复杂性与打卡的便捷性


学习过程本身是复杂多样的,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历程,学习的效果也难以具象化,而老师和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监督者,通过发布打卡任务来规定学习进度和完成内容,可以更方便、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这种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后台数据自动整理的“打卡式”学习操作方式简单、结果显示清晰,便于教学管理和学生信息反馈。


但正是这种便捷性使得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度依赖于线上打卡,他们把复杂的学习任务简单地体现为打卡的提交情况,也就是将学习的效果检查格式化。长久以往,学生就会以提交打卡视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将打卡看作老师布置的作业,忽略学习的实质和内涵。


如果只是简单地完成打卡任务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们会更关注老师发布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而不是完成的是什么、以及完成得怎么样,这样形式化的行为将使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从而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焦虑对象转移:打卡即习得


持续地有效学习需要较高的自律能力和毅力,然而正因为大多数学生意志力较为薄弱,缺乏自觉和自律,才更需要用打卡的方式进行外部的强制约束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动力不足的人为了能够按时足量完成已有的任务,会自觉降低学习的质量和标准。


因为学生在付出大量努力后取得的结果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会对难以完成的既定学习任务产生焦虑和抵触心理,而打卡任务的提交对学生的心理是一种安慰,因为它形式上默认“提交打卡”就是实际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就是知识的习得,这促使学生把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任务的提交行为,就是把内在学习的需求外化为任务完成的形式,这种行为通过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满足感而得到持续,并且通过产生“完成打卡即习得知识”的错觉,转移学生的焦虑来源。


事实上,这种“打卡式”学习关注的仅仅是打卡提交行为的发生,而不是学习过程的完整有效。“打卡式”学习初衷是为了对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进行外部约束,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强调打卡,学生的自觉性会被逐步削弱,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打卡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3. 打卡计划的阶段性:学习的间歇性


无论是在周末还是假期,大多数学习打卡任务并不是常态化的,而是老师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发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但是这种短期的“打卡式”学习极易引导学生把学习范围局限于此,打卡计划一旦结束,学生就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也随之停止,其他时间就用来打游戏、刷视频。


以课外名著阅读为例,学校老师要求以录音的形式提交到钉钉群,录音打卡时长规定在30min左右,从提交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以30min为阅读时长上限,甚至还有仅提交了10min的录音打卡代表自己“读过”、“已完成任务”,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会出现“形式上读了,但是什么内容也没读到”的现象,在录音打卡时照本宣科,缺少对内容深入思考的机会,往往是囫囵吞枣只读个大概,这对深刻理解书籍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观点表达没有任何帮助。


此外,在打卡计划截止以后,学生们很少会继续坚持阅读的习惯、主动进行学习,因为这种短期的阅读打卡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到书籍阅读的趣味,无法激发其自觉阅读的动力,并且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就是任务”的错误意识,所以打卡计划一结束,阅读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种阶段性的学习打卡计划导致了学生学习动力的间歇性高涨,而这种动力来源于对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对学习本身的好奇和探索,这种“打卡式”学习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意识,难以对养成良好习惯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综合来看,“打卡式”学习只是有效学习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因为上述原因,只是为了打卡任务而打卡,并没有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学习,那么这种学习方式也就不能保证知识的习得。


因此,在使用“打卡式”学习时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检查监督的方式,避免流于形式和表面;另一方面,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打卡式”学习,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的约束手段,不能因为追求“任务式”打卡而忽略学习的本质和内涵。


三、如何使学习更有效?


1. 过程性导向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持久动力。例如在古诗词背诵中,老师可以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打卡上传,通过鼓励观看视频讲解、文字解读、趣味活动等,让学生在理解中积累知识、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愿望;


其次,减少把任务作为学习上限的心态,避免出现以结果为导向的简单打卡,要提倡学生在完成规定内容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学习,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培养和保护其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自愿、高效的知识学习状态。


2. 自主性发挥


老师在学习任务发布时,可以通过设立阶段性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并提供多种知识获取途径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仅要求学习结果的简单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偏好进行规划和管理,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除此之外,老师可以提倡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学到各类不同知识,促进彼此的成长进步;另一方面,这种交流和表达也利于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一种积极的、具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我们对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关键是兴趣启蒙和习惯培养,“打卡式”学习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只是学习评价的一种辅助手段,在使用时需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然而当下流行的“打卡式”学习因其自身特性容易流于形式,与其原初目标相背离,如果这种工具的使用让学习变成了一种应付和走过场的行为,忽略了学习的实质和内涵,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那么这种做法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或取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范兴玉(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编辑:丝瓜笑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