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3-08 23:43

马航失联航班事件后的信息混乱

作者:李家贵,微信公众号 浑水ICT 创办人,ID:ictshare
 
事件进度,各方混战

尽管关于马航失联客机的搜索高居排行榜第一第二,各大门户都制作了专题,微信漫天的祈福消息,但有效信息流(无论是墙内还是墙外)在今天下午15:40后就基本停止了,之后的信息主要是分析和猜测。

甚至是谣传,比如有微信公众号为赚取眼球早早宣布:已确认马航飞机坠落(虽然从推测而言是高概率)。尽管稍后越南国家搜救中心向中国通报,马航失联客机可能在马来西亚和越南重叠海域坠落。

在这件事情上,马航表现十分差劲。机上超过64%的乘客是中国人,但马航第一时间发布的只是Facebook和twitter,国内的记者会则延迟至次日下午3点。且草草开了5分钟,只表态说“遗憾”后就草草收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马航的傲慢。不仅仅是傲慢,也反映出低效。专家指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相关规定,航班一旦失去联系超过30秒,航空公司需启动相关预案,包括需尽快发布公开信息并及时更新。MH370凌晨2点多就已失联,马航却等上午7点多才公布信息,显然是延迟的。

而马航、越南官方、越南军方、CCTV、马来方面等各方面的消息往往互相不支持,让人十分困惑,这是新闻常态么?

国内的现场记者表现十分有限,被公知质疑为无良:为了抢新闻,不顾家属情感胡拍乱照。新华社记者批评到:“由于在家属集中区无人介绍情况,上百名记者挤在狭小的走廊,每进出一人,甚至一名推着垃圾桶的保洁人员经过,都会引起记者群骚动,更外围的记者也是一见有动静就往里挤。有家属进入等待区,被媒体夹围,老人愤而甩开双臂开路,其同行一女性连声反问“你们就没有家人吗?”

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从现场发回来的报道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各家媒体的互相转抄十分严重,求证过程不足。

CNN、BBC等外媒则十分克制,一方面可能这些通讯社的记者主体有时差还在晚上,但更主要的是这些媒体比较严谨,用的词都是lose contact, missing之类中性的词,偶尔有进展通报时,也会加上官方还未confirmed。

乘客信息,足够公开

与进度信息的混乱相比,乘客信息比较全面及时。马航最新公布的MH370航班飞机乘客人员名单显示,共有乘客239名,其中154名为中国乘客,中国乘客中约三分之一为“80”后,65岁以上的约20位,年龄最大的生于1935年4月,已79岁高龄,最小的为一名婴儿。除了中国乘客,还有14个国家的乘客,其中马来和印尼人较多,还有澳、美、加、欧的乘客。

从马航公布的名单来看,只有一位乘客名字超过4个字,为维吾尔族买买提江·阿布拉,其身份为新疆喀什师范学校年轻画家,他的画作在马来得了奖,并参加了由24位中国画家组成的艺术团在吉隆坡举办“中国梦丹青颂”书画交流笔会。这个名字一度成为敏感词,但进一步公开其信息,反而可以缓解大家的猜测。

乘客所在组织,反应更加迅速

在大数据洪流里,乘客各自所在的组织反映远胜于马航、外交部、CCTV,他们密切关注每一个信息源,并与民航、马航保持密切沟通,基于对各stake holder负责的态度,及时发布信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新闻了解到: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负责人证实,失联络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上有5位江苏籍画家,其中4位来自南京。

比如通讯企业中兴通讯(A股代码000063)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传递消息,证实有一名员工(栗延林,亚太区网络服务部)在失联航班上,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华为虽然没有在微博上发布消息,但也通过记者确认有两名华为员工在本次马航失联事故航班上:梁旭阳,南太无线解决方案部。田军伟,马来投标共享中心。此外通信行业的另外三名乘客也得到了确认:中国电信国际部的张华莲处长,工信部信息安全中心的张建武、王永刚。

背景信息,可以更多

Newstraight Times还深度挖掘了马航MAS过去40年失事或者重大故障多达22次,其中最近2次在2013年,分别是2013年10月10日,MH3002,载有16名乘客从KotaKinabalu到Kudat,冲出跑道撞向民房造成2死6重伤;2013年12月17日,MH170,从雅加达起飞,在降落吉隆坡时发生了严重颠簸,经过飞行员补救,最终成功落地。

此类信息是全面了解这个事件的重要背景信息,但是遗憾的是中文世界还没有看到翻译和大面积传播。此外,本事件对航空公司、保险公司股价的可能影响,在周六全天也都没有看到。

再次bless马航失联航班乘客,bless you all。希望只是lose contact,而不是air crash!

微信公众号 浑水ICT(ID:ictshare)致力于致力于成为国内ICT行业研究专家。通过ICT行业公开信息,第三方报告,专家观察,各种内部消息及调研,还原真实的ICT行业及key player, 同时摘编、解读、展望行业发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