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杨三喜,头图来自:东方IC
空降考生的到来势必将挤占本地考生正常的入学机会,进一步加剧名校录取名额的竞争,搅乱当地的良性竞争格局。(对于深圳富源学校“空降”衡水考生一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文末参与我们的投票)
近日,深圳富源学校在该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对其他学校形成“碾压”,在理科全市前10名中就占了6名,“秒杀”深圳传统四大名校。事出反常必有妖,深圳市有关部门最新证实,富源学校进入此次“二模”前100名的学生中,有10余名学生均从河北衡水第一中学转入。
往常也出现有高考移民案例,但多是个人行为,此次的不同在于,这是学校之间的跨省“联姻”、合作。
出现这种情况,与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的介入有密切关系。部分考生的户籍和学籍迁到了广东,但人在衡水读书,最后回广东高考。在高考政策上符合广东的要求,实际上却是“学籍空挂”。这番操作背后的目标很直接,就是指向清华北大。他们虽然在本省考不上清华、北大,但在素质教育改革走得更远的广东却很大的机会。
而一些高中也有通过引进尖子生提升清华、北大录取率,从而提升学校声誉打造名校的需求。公开资料显示, 2018年,富源学校共有11名学生达到清华、北大分数线,9名学生被录取。由此,富源学校2018年成功挂牌清华大学2018年生源中学。被录取的9名学生中,半数也被衡水中学列入了光荣榜,他们像是衡水中学输出的高考“雇佣兵”。
目前高校录取按省分配名额,虽然对其公平性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也当前一种无奈的选择,由此产生的高考移民现象本身是难以彻底杜绝的。流动人口大省广东,其较为宽松的异地高考政策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也产生了如何平衡降低异地高考门槛和防范高考移民的问题。
就此次事件而言,关键点不在于异地高考是否应该放开,而在于“与名校联姻——获取高分生源——扩大知名度——形成地区内掐尖优势”的生源合作模式。这些空降考生的到来势必将挤占本地考生正常的入学机会,进一步加剧名校录取名额的竞争,搅乱当地的良性竞争格局。一个家长的评论道出了大家的担忧:“本来我想说不关我事,反正我们上不了清北中大,最高目标就是深大,后来一想,这帮人把四大(即深圳本地四大公立高中名校)的清北名额抢了,四大的人又把中大(的录取指标)占了,原来该上中大的只有上深大了,那我们岂不是要上深职院?”
不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是通过重金引进尖子生,便在具有指标意义的“清北率”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办学成绩是对社会的欺骗。它不仅会损害当地考生的利益,还会给区域内的教育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如果任由衡水中学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与强调素质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进行竞争,还将打击各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信心,造成教育改革的倒退。
不仅在深圳,广东多地近年来都出现了类似的高考移民现象,一些迅速崛起的知名民办高中,连年都有来自衡水中学的高分考生成为“清北专业户”,这背后是一条考生、民办学校乃至当地教育部门共赢的复杂利益机制。
这个利益机制的存在,势必还将消解广东相对宽松的异地高考政策的善意。由此引发的必然是异地高考的门槛提高,从而误伤那些真正工作、生活在广东,渴望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要在降低异地高考门槛和打击高考移民之间取得平衡,就要求堵住高考报名政策的漏洞,避免相对宽松的落户政策、异地高考政策被利用。而对于超级中学的异地合作办学,尤其是此类输出尖子生雇佣兵的行为,更要严格规范。斩断背后的利益机制,才能维护区域教育生态,也才能为放开异地高考营造良好的环境。
还要看到,政策总是具有滞后性,难免百密一疏。跨省生源合作背后,还是根深蒂固的教育政绩观在作祟,如果没有对清北率的过度崇拜,甚至将之作为办学成绩最核心的指标,很多行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还必须努力打破这种扭曲的、功利的教育政绩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