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剧焦一线(ID:TVfocus),作者:乌苏,封面:电视剧《破冰行动》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5月30日,《破冰行动》大结局上线彻底烂尾,李维民“瞎指挥”、赵嘉良强行“送人头”、李飞白捡逮捕林耀东的大功劳、马云波束手就擒……曾经高手过招、强强对抗的老戏骨们,在一夜之间竟全员智商掉线,草草收尾的剧情引发大面积差评,豆瓣评分从8.6一路跌至7.4分。
《破冰》曾被吹爆,无论是缉毒题材,还是神仙阵容,抑或是“大尺度”的剧情,都在前期给观众建立起超高的心理预期。然而,之后的《破冰》剧情越来越拖,尤其是关于陈珂的戏份,几乎被全网diss,删了也不影响剧情。最终,观众的耐心逐渐被消磨,心理防线终于被坍塌的结局一举击穿。
随后,编剧被嘲上微博热搜,导演更是直接出面致歉,但观众的愤怒依然难以平息。他们不能忍受的是,在市场优质内容极度匮乏的当下,终于等来的一部好作品,却在临近收尾时,突然被“阉割”。
1. 注水、BUG、全员智商下线,缉毒正剧变成了苦情伦理大戏
《破冰》从被吹爆到被群嘲,经历了一个观众情绪逐渐累积的过程。
在上线初期,《破冰》有很多亮眼的底牌: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缉毒题材、“开局全是狼”的烧脑对抗、戏骨飙戏的大场面、强节奏的叙事带出官毒勾结、贪污腐败的“大尺度”剧情等,观众的心理预期被迅速抬高,甚至将其称为扫毒界的《人民的名义》。尽管男女主的演技在一众老戏骨的衬托下显得尴尬,但在优质内容极度缺乏的市场之上,观众还是给了《破冰》更多包容。
然而,《破冰》并没有逃过“出场即巅峰”的魔咒,播出十几集之后,剧情注水愈发严重,情节越来越拖沓,没有了强节奏的刺激感。开头的惊艳一点点被消磨,尤其是剧中关于陈珂的戏份,更是显得多余。
《破冰》本身的缉毒题材,限制了作品对女性人物的刻画空间,在别人都忙着抓毒贩、斗智商的氛围之下,陈珂在剧中的人物设定相当不讨喜,是个拖后腿、搅局又爱哭的存在。剧中,陈珂几乎从在塔寨中被救出一路哭到结局,#陈珂哭戏#一度被刷上微博热搜,阅读达到1.3亿。陈珂的存在以及与剧中人物的互动强行拉长剧情,不断消耗着观众的耐心,甚至有网友要求推出删除陈珂戏份的删减版。
相反,另一个女性人物马雯的人物设定就好很多,但与原著相比,《破冰》增添了马雯与李飞的情感线,拉出李飞、陈珂、马雯的三角关系。而在观众对马雯接受度更高的意愿之下,马雯最终中枪牺牲,而陈珂却没有“领盒饭”,再度拉低了观众对剧情的好感。
观众越来越失望,直到大结局的到来,全员智商集体下线的BUG剧情堆积,彻底击垮了观众的心理防线。
在前期,老戏骨们斗智斗勇撑起了剧集口碑,到最后两集,李维民莫名其妙要求给塔寨断网断电反而打草惊蛇;林家兄弟在祠堂手足相残上演苦情戏码;李飞父子原本躲得好好的,也已经知道了警察要来的消息,甚至有机会逃跑,但赵嘉良却强行出现“送人头”。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事,赵嘉良手握林耀东的儿子,却还被林耀东手下所杀,这个大筹码的铺垫显得完全没有必要。马云波的突然出现,拷走了李飞,带走了林耀东,但在妻子于慧自杀的海边,马云波并没有“如约”赴死,反而束手就擒,让人摸不着头脑。李飞却因此捡了逮捕林耀东的“大便宜”,难掩主角光环。
一系列BUG之下,场面粗糙、配音出戏、镜头感差、主角演技短板等瑕疵也更加暴露。尤其是李飞与林灿互相挟持对方父亲对峙之时,两人心理情境相似,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呈现,“李飞演技不如林灿”弹幕随之刷屏。
剧情前后巨大的逻辑差异迅速拉低了《破冰》的口碑,豆瓣评分从开分的8.6分一路跌至7.4分,陈珂两集未出现甚至成了大结局唯一让人欣喜之处。
整体来看,《破冰》最初吸粉是凭借戏骨的爆炸演技和缉毒题材,但随着剧情注水,情感线展开,以及最后的手足相残、父子相认情节,却使剧情有了几分琼瑶式的苦情伦理味道。被吸引的观众没有看到想看的内容,大结局还要被全员掉线的智商“折磨”,差评自然随之而来。
2. 编剧被嘲、导演致歉,观众的愤怒在于巨大的心理落差
《破冰》烂尾之后,编剧首当其冲成了观众群嘲的对象。观众无法理解的,除了剧集严重注水却仓促结局外,更多地是剧情从逻辑缜密到漏洞百出的巨大变化,仿佛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破冰》最初的编剧为陈育新,他此前担任编剧的《征服》《湄公河大案》、李亚鹏版《笑傲江湖》等作品,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可见其实力之强。
不过,《破冰》主创曾公开表示,陈育新历经数稿打磨的定稿剧本为30集。当时的作品是一出群戏,没有特别凸显的主人公。从《破冰》中每个配角的立体、丰满程度也可以看到,作品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有相当的厚度,这也是作品能够得到市场认可的基础。
后来,在影视化过程中,《破冰》的编剧中加入了秦悦、李力等,组成新的编剧团队,他们在群戏的基础上提炼出李飞这条线作为主视角,并增强了陈珂在剧中的存在感。剧本经二次创作,扩展至48集,也就是最终拍摄的版本。但从目前的网友反馈来看,口碑的迅速下滑,反映出新编剧团队基于市场环境所做的调节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当下正值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他们的声音也更受主创团队的关注。导演傅东育在大结局之后在微博发长文回应质疑,并公开致歉,承认《破冰》存在逻辑上的BUG,并反思了自己在执导过程中的不足。
导演致歉的节点选在了大结局播出的当天,既能及时回馈,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借大结局造势的一种手段。微博话题#破冰行动大结局#、#破冰行动导演致歉#的阅读量都达到4亿以上。此前,也有影视主创团队出面致歉的先例,相比《我是大侦探》制片人diss观众导致收视下滑等类似的做法,主创主动“认怂”反而显得更加高明。
然而,导演傅东育在微博的“几点说明”也很难平息观众的愤怒。归根结底,在影视作品整体供给大于需求的当下,观众不再“有什么看什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对影视作品的人物设定、内容逻辑、价值观表达也有自己的判断,互联网加速了他们意见的传播,能够迅速形成共识,扩大影响。
观众在迅速成长,但影视作品的成长速度远不及观众的成长速度,优质内容仍然稀缺。因此,当观众看到《破冰》时充满惊喜,而作品的烂尾让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期待再度冷却,他们愤怒的是,《破冰》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实际上,创作市场更加复杂,导演、编剧在与资本方的沟通中缺乏自主权;流量艺人客观存在的热度依然能够带动大批的追随者,也确实能给作品带来更大的曝光量;资本市场也没有完全相信依托剧集本质就能够撬动市场。
因此,当下的市场,戏骨总是流量的陪衬,优质IP总会被注水,演员与资本方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作品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牵制着作品的创作和表达,优质作品的出现需要更多契机。
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破冰》烂尾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到编剧、导演或者资本中的某一方。但是,观众作为最终的消费者,他们的意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走向,口碑反噬将进一步倒逼优质内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