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3-30 21:49

不要害怕做一个计步器

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在去年今年迎来了爆发,但是产品功能高度同质化的问题,让人不禁发出了“满街计步器,遍地防丢失”的感叹。尽管大家都杀入了这个市场,把一个新兴市场立刻杀成红海;尽管大家都觉得现在出现的产品很渣,试用了两三天就不愿继续用下去;尽管无数人唱衰这些设备,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毫无前景的过渡期产品,但是我仍然想聊一聊,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计步器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会首先从人的智能说起。有这样一种理论说,人的思维也好、思想也罢,不管多么复杂的功能,其实都分为三个步骤:发现(感知)、判断(处理)、反应(行动)。无论是多么负责的大脑活动,其实都是这三个步骤的反复叠加、组合和嵌套。
 
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件事:不管哪个环节,计算机或者机械都可以比我们做得好。但是在叠加、组合和嵌套上,计算机就不能达到人类的水平了。比如说,人的视力对于距离和层次非常敏感,但是计算机的图像就需要大量复杂的设计和算法来区分什么是立体的什么是平面的,判断什么东西是一个独立的物体,什么东西是背景的一部分,这就是因为计算机在反复的识别、确认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和人一样的精准智能。
 
但是,恰恰也是较弱的叠加、组合、嵌套能力,导致有一样东西计算机做的比人好——那就是功能的稳定性。人的反复叠加和嵌套,让人形成了记忆和经验,也就形成了主观的标准。人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信号,其实都经过了人脑的预处理,放大想知道的信号,抑制预判为冗余的信号。这就是为什么人如果住在铁路边习惯了,火车的汽笛都不会影响睡眠,但是如果是一个母亲,可能一声轻微的孩子啼哭声立刻可以将其唤醒。

至此,我们可以切入今天的主题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计步器呢?

因为,记步是一种弱感知、强反馈的功能,且强反馈压倒了弱感知。

所谓弱感知,就包括微观的不可计数和宏观的难以评估。没人能在大脑中永久的拨出一个部分来统计自己的步数,所以对于步数,人是很难自己数出来的。而对于走完一段路的距离、时间、体力消耗等,则是高度主观的。人在疲劳的时候,会觉得天天走过的路特别漫长;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则会觉得“春风得意马蹄疾”。

所谓强反馈,是因为步行的相关数据会带来非常稳定明确的影响。人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固然也受到身体状态等的影响,但相对是稳定的,我们根据特定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运动的消耗量。而所有的消耗能量能换算成进食量、体型等,吃多动少就会胖,非常明确。从某种程度上说,若没有其他的运动方式,步行数据几乎可以直接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

最后,所谓强反馈压倒弱感知,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常常是久坐不动,没有时间运动,但是又有繁重的工作。于是人们发现,自己感觉到的身体或者头脑累不累,和自己消耗了多少能量之间不能划等号,可能每天工作都很累,但是实际上运动量严重不足!比如一个程序猿,可能在电脑前做一天,头昏眼花,筋疲力尽,但是这个运动带来的筋疲力尽完全不同,对于健康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于是人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健康状况不能凭本体感知!

于是,在运动量测量的层面,计步器实现的功能是:利用机器的稳定客观,测量对于人体意义重大而又主观感知不可信的数据。人类需要的功能复杂的健康状况监测设备,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人类自我感知不稳定的问题。

那么,还有那些数据是属于人体感知不准确的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睡眠情况。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到了该睡觉的时候,精神抖擞,根本没有困意;到了该起床的时候,挣扎纠结,就是起不来;有时候睡了一整天,却比不睡还困。这就是因为,人体对于睡眠的实际需求,和人体对于睡眠的感知是高度的不一致的。类似的还有人的血糖、血脂、体温等,都是人本身感知不准确,甚至是几乎感知不到的。

我认为凡是能够通过准确的监测,提供给人们一些自身难以了解的数据的设备,跟计步器一样,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特别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这个需求会越来越强,前景也就越来越光明。而能够实现这样的监测,最具优势的就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能够随身、贴身,一方面便于监测数据,另一方面也便于携带和长期使用。相比之下其他形态的健康设备不随身,手机随身而不能良好监测。因此,我认为,可穿戴设备从健康设备发端,或者健康设备开始变得可穿戴,是有其内在的正当性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可穿戴设备,特别是健康设备,其使用逻辑和智能手机是不一样的。不管是通讯、社交、视频、游戏,都是人的主动需求。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主动对设备发起要求,设备提供相应的回馈。当需求满足的时候,人会感到满足。满足够了之后,手机是可以揣兜里的。虽然人们对于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满足,但是手机终究是一个按需使用的设备。按照前文所说的思维的三个步骤“感知——处理——行动”,智能手机没有替代任何一个步骤,而只是听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感知的入口。

但是可穿戴健康监测不同。健康状况不是一个短期内可以达成的需求,健康状况是一个长期过程。设备本身不能提供健康,只能提供关于健康的信息,而且人不会因为得到数据而满足,数据本身不提供任何的幸福感。所以,使用的时候也不是人主动向设备提出的需求,这就使得人与健康监测设备不是一种发起与回馈的关系。健康设备最终替代的是人在思维中的感知环节,让人的感知更精确,为后面两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所以,健康手环和智能手表,本质上是两种逻辑的东西。智能手表的逻辑是智能手机的延伸,需要提升感知的体验,提供更丰富的刺激,所以要提供简洁的查询界面、丰富的信息,要重交互、强功能,要能够提供更便捷的路径来看短信、查邮件。健康手环则是健康设备的逻辑,要替代人的感知,所以要提供长久的续航(感知不能中断)、稳定的数据(感知要比人自身准确),要能够在用户不知道不记得的时候依然默默的工作,正如一句诗说,润物细无声。

遗憾的是,现在的可穿戴设备的开发人员很多是不能区分这两种逻辑的,贪多求全,既想做健康,又想做手机,所以会出现大量兼具健康监测和手机功能的设备。但是现在电池续航技术又难以支撑一切的功能,实践证明,这种反人类的“大而全”产品,反而成了鸡肋。

所以我说,不要害怕做一个计步器。计步器从来没有被历史淘汰,也不会被历史淘汰。人越重视健康,人就越需要计步器,越需要可穿戴设备。怕就怕,拿手机的逻辑做计步器,却忘了健康设备本来的意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